周连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广汉 618307)
山地是景观多样性的集聚地,具有景观异质化的生态环境[1]。四川地处亚热带,是典型的内陆山地省份[2],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2%、10.3%、8.2%和7.3%[3],受地貌的影响,其农牧业山地乡村旅游景观丰富且独具特色。四川的山地区域大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及生态脆弱区,但同时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4]。山地型乡村旅游景观,相对于丘陵、平原和高原乡村旅游景观而言,其类型更为丰富,可塑性更强。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景观是兼具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景观综合体,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是实现山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已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产业。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乡村景观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5]。一方面,由于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化与标准化,破坏了山区乡村景观的乡土风貌和人文景观。另一方面,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乡村景观品质下降[6]。因此,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可减少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使得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得以延续[7],并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国内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从不同角度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产生了多种相关但又有区别的理解[8]。从系统视角看,乡土景观是有生命的文化景观,包括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不断演化的整体系统[9],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与人文价值,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10]。从发生视角看,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11]。从空间视角看,乡土景观是可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聚居活动有关的景观空间,包含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12]。从表现视角看,乡土景观是一个地方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等,是一种呈现当地景观的素材[13]。总体看,乡土景观是当地人为满足生存、生产与生活需要,以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载体,在适应自然、改造环境、传承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景观综合体。
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农林田园、生活场景和地域文化等构成了乡土景观的表征,进行乡土景观要素的挖掘与利用对造就乡村旅游景观非常重要。目前,乡土景观的要素构成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和五要素论。两要素论认为,乡土景观主要包括乡土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14]。三要素论认为,乡土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和社会景观要素[15]。四要素论认为,乡土景观主要包括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和生命景观要素[16]。五要素论认为,乡土景观主要包括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设施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17]。总之,无论对乡土景观构成要素如何分类,主要从乡土自然景观与乡土人文景观进行划分,不同之处在于细分的方式不同。现将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素分为生态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文化景观要素和复合景观要素。
1.2.1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山地乡村生态景观主要包括气候、山体、水体、植被、动物和昆虫等生态要素。根据山地乡村景观的现状及特点,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设计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山水自然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山地乡村景观的特色性与完整性,设计出融入自然、表现自然的生态景观。
1.2.2 生活景观 乡土景观是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特色及地方文化的表征,是人们在历代生活中创造积累的产物[18]。山地乡村生活景观反映山地乡村居民的生活现状,主要包括山地乡村聚落、传统建筑、民居建筑、场地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景观,是营造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乡土景观设计应本着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关于乡村地区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追求田园生活、接受与乡村田园生活有关的文化符号以及重视在乡村环境中所开展的乡村休闲、度假娱乐旅游项目,特别是户外活动项目等。避免建造徒有其表的乡村景观而导致影响和限制本土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营造山地乡村生活景观的数量、规模和用途,应充分考虑山地乡村地区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共享的原则。
1.2.3 生产景观 生产景观是乡村旅游景观的核心内容,山地生产景观是指山地乡村区域的各类生产要素,如山地林地、耕地、果园、养殖和产业园地等,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乡村生产景观有利于突出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点。此外,山地生产景观还包括部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包装等产业业态景观,有时与乡村旅游生活景观密切相关,主要区别在于产业景观偏向于对于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1.2.4 文化景观 乡土文化景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呈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习惯风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9]。乡土文化景观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共存,赋予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在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营造山地乡村乡土景观意境,凸出乡土特色,具有鲜明的山地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有利于增强山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乡土景观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具有激发人的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作用。
1.2.5 复合景观 山地乡土复合景观是具有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特征的山地复合景观综合体。乡村居民生活中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乡土景观发展的动力所在。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审视山地乡土复合景观要素,四川山地乡村旅游景观应体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主题,即“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卖得好”。乡土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其整体布局、自然风貌、外在形态、民居特征和标志性建筑物等要素本身蕴含视觉美的艺术形象,反映乡村的审美观念[20]。
首先,为了满足更多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往往过于追求视觉美,易忽视山地自然生态规律的真实性表达。其次,当前四川山地乡村旅游发展仍处在分散、简单、粗放的开发阶段,未充分考虑山地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季节性和时令性等,产品精深开发不足,造成对乡村生态景观的破坏。部分山地自然环境恶劣,各旅游区彼此之间关联度不强,缺乏联系纽带,导致山地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最后,山地乡村虽森林植被茂密,但相对较为单一,观赏性森林资源匮乏及功能低下,使其特色不明显,景观单调。
四川山地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崇尚自给自足的生活景观一去不复返,山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与城市居民相差不大。首先,四川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的村落景观简陋而单调[21],生活景观缺少乡土气息,且效仿城市景观;居民建筑景观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如,南充的乡村旅游区建设,乡土景观缺乏“乡”味和“野”味,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规则的植物色带、生硬的硬质广场铺装等具有城市特征的景观元素使得乡村变成了城市化的乡村[16]。其次,四川很多山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将平地景观设计方法套用到山地景观设计中,且过分强调其中的平面构图效果,对自然已有的山地形态进行大规模场地平整,使得原有的独特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22]。最后,为了发展旅游,虽然部分乡村对山地乡村生活景观进行全新改造,但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却实用性不足。
四川省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其山区农业景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农作物种植业景观的变化尤为突出。首先,四川省山区农业景观以林业、果业和茶业等特色产业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经济作物为主,传统的山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及乡村家庭菜园等景观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生产景观作为四川山地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农业生产景观较为单一,缺乏旅游视角变化的多样性。其次,山地乡村旅游生产景观的开发仍停留在观花赏果、品尝采摘等较为传统的初级阶段,以乡土文化为主线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仍然缺乏。最后,由于盲目学习城市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忽视对乡土文化深层次挖掘,四川山地乡村旅游景观普遍存在景观设计同质化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旅游目的地,但更多的乡村居民向“主流文化”看齐,而对自身所特有的乡土文化缺乏自信。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对城镇、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城市文化开始全方位地渗透传统乡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乡土景观风貌遗失、乡土文化出现断层。乡村原有的审美观念被打破,传统的乡土景观正在逐渐走向消亡[23]。三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乡镇辖区充斥着各类广告,且存在虚假宣传广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假乱俗”的乡村文化现象;乡村民俗文化的过度开发、低层次的包装与演绎使旅游者未能准确真实地了解山地乡村的民俗文化。
虽然四川很多山地乡村旅游景区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和学习等旅游景观一应俱全,但是绝大部分乡村景观项目并未做到精益求精。首先,四川多数山地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功能划分不明显,布点零乱,自发性因素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次,四川山地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缺乏专线旅游交通车。最后,山地景区开放开发程度滞后,起点低、规模小、功能不全、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如,简单地仿制城市乡村旅游景观,不但景区规划相对滞后,而且开发无序、村民自行发展乡村旅游现象严重。
乡村最宝贵的资源便是宜人的原生态环境,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和本能需求,纯净的土地、清新的空气等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24]。首先,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加强对乡土景观保护与开发,更加注重区域空间内的山、水、田、林的机理设计,将乡村生产生活景观融入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留乡村特色,从根本上增强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经济价值。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促进方法和最新造林技术,逐步恢复为具有生态高效的地带性森林景观特色,营造出与各功能区相互协调、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其次,科学调查四川山地乡村旅游资源种类和数量,梳理维系生态景观循环的不同部分,合理规划山地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和氛围,为乡村居民和旅游者提供自然、舒适、健康的游憩环境。最后,重视山地生态景观的保护,在保持现有生态林业、牧业等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对破坏的植被及山体加以恢复及景观美化处理,栽种观赏性花卉等。
城市居民前往乡村地区,主要目的在于观光游览山地乡村景观、感受乡村居民生活状态、暂时融入乡村民俗文化,获取愉悦的旅游体验愿景。首先,在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设计中,为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旅游愿景,充分展现乡村旅游乡土景观特点,以使旅游者放松心情,唤醒其记忆。如,四川绵竹清平的“萤飞谷”乡村旅游景点,以山地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为依托,开发山地乡村旅游夜晚景观,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认可。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的清平,游客漫步在宁静的山地乡村,不但能聆听虫鸣蝉叫和潺潺的溪流声,而且能欣赏到漫山飞舞的萤火虫,唤起了游客对童年的记忆,使其回味乡村生活的情趣场景,体验到乡韵与乡愁。其次,四川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设计要符合山地乡土文化传统的整体空间布局形态和民居建筑特征;建筑设计生态节能,建筑风格融于自然。对于时尚现代的度假酒店和别墅采用现代设计,对于四合院、民居要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最后,规范引导较为成熟的山地乡村旅游景区,通过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整个山地乡村旅游市场景观效果的提升。如,山地乡村建筑的外立面建设,要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重视外立面视觉景观的需求;乡村道路的建设不仅要考虑交通功能,还应符合乡土的历史风貌,以提高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乡村地区本土文化,将乡村休闲、度假等现代旅游元素融入乡土景观的设计中,以实现乡村意向鲜明和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根植于乡村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需要以色彩、材质和装饰为载体,对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景观进行精心设计,将乡土景观的核心表达出来,以体现地域特色。如,为带给游客良好的视觉体验,四川很多山区乡村将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桃花观赏和油菜花观赏等乡土景观,营造出大片的薰衣草、向日葵和种植高粱等乡村旅游景观,与乡村生产景观配合相得益彰。在山地林区设置景观亭、木栈道等,不仅能方便本地居民的生产需求,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加其经济价值。对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让乡村居民意识到乡土景观的保护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如,四川绵阳北川的药王谷旅游度假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改造山林,种植药材林地,目前漫山遍野成片的药材林地已颇具规模,从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开展乡土景观旅游观光,可增加乡村山地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乡土景观是渗透在自然景观里的当地人的生活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质,是山地居民安身立命的产业基础。山地景观种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建立农、林、牧等产业景观示范区,深层次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局面。如,蜀南竹海旅游景区通过扩大竹林面积,开发竹笋等农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竹产品加工业,不仅提高竹产品的附加值,也丰富了旅游要素的内容,并做好竹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与销售,不断拓展竹产业市场,促进了本地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乡土景观作为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乡村地区的记忆,其融入了本地居民代代相传的精神。基于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追崇以及对原生态环境的渴望,在现代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景观营造需要乡土文化的融入,需要深度挖掘乡土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地域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山地乡村建筑风格,将山地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实际景观设计,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乡土景观虽然可反映乡村文化的特点,但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开发。从品牌角度入手,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文化主题串接旅游特色点,将乡土文化与山地生态文化、养生文化和环保文化等进行整体构思,并融入民俗收藏,地方曲艺表演等,在山地乡村旅游的环境装饰和建筑小品上突出地方文化。当今时代环境之下,乡村文化旅游的特性愈发契合人们的身心追求以及情感文化诉求[18]。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文明乡风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行动上,也体现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景观上,乡土景观的表达符号通过艺术性设计,使其更适合时代的潮流,同时又凸显乡土气息。从某种程度看,山地乡村就是如诗如画的风景,山水田园就是如梦如幻的景观,村庄、社区就是有故事的靓丽景区,生产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化的百科全书。
首先,山地乡土旅游景观的营造不仅是本地的幸福家园,也是外来游客的旅游热土。对于山地复合乡土景观设计,应以安全、生态、健康为前提,做到淳朴和回归田园与自然。其次,从旅游者的感官(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场景营造,到乡土景观文化的创意引领、挖掘和提炼,将乡村旅游者在山地乡村旅游体验从感官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如,以建筑景观、交通景观、浮雕与雕塑等装饰景观形态表现乡土文化特色,展现其造型美、色彩美与工艺美,科学规划和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主题产品,乡土历史穿越、乡土微视、微影故事、乡土景观直播和乡村夜间景观等模式。最后,乡村乡土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在于充分利用乡村地区本土文化,将乡村休闲、度假等现代旅游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去。进一步完善山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山地乡村旅游尽可能做到“进得来、散得开、住得下、出得去”,完善各环节旅游要素,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住得下”在于吸引过夜旅客,将夜间的消费项目和游客游览的区域用灯光景观进行串联,形成山区夜间独特的景观元素,同时以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项目为核心,延长旅客在乡村地区的游玩时间,增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