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
(佛山市科信检测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下,落实环境监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污染型产业及环境破坏问题成为了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城市发展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则依赖于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工作能够直接反映产业调整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环境监测的最终成果将直接作用到环境执法领域,能够为环境质量管控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是建立在理论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综合环境监测报告在环境执法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确保能够为新时期环境执法工作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现代化手段及时搜集和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及信息,结合具体的环境发展状态,确定环境指标参数。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相关监测人员必须要了解具体的环境监测环节,并结合自身经验以及不同监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法以及手段,获取环境发展状态最客观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充分掌握环境质量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规律。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作业,能够为环境建设以及环境执法提供参考依据,可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
环境执法是指相关权力部门,在职责允许以及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利用科学的方式创新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惩处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以及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并依法开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修复工作。环境执法的对象通常以高污染项目、大型工程、生产机械设备等要素为主,可以确保各领域的运行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能够降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打造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例如在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过程中,车辆尾气排放的污染治理工作是环境执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警部门和交通环保部门需要进行联合执法,建立在市区执法的基础上查处超载车辆、存在散落物车辆、拖拉机等相关违法违规车辆。
环境监测报告是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将最终的监测结果进行系统性整合,最终生成的报告文件,其中的各项参数以及相关信息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环境质量及发展状态。
首先自然环境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代谢能力,因此每项污染数据都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只反应某一阶段环境的被污染程度。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污染源的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数据采集和跟踪分析,确保环境监测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具有时效性,能够真正反应该阶段环境的具体承载能力以及综合质量,这样得出的数据才可以为后续环境执法工作以及环境政策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又将反应某一阶段环境污染程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为下一阶段调整及优化环境执法措施提供参考。
环境执法过程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具备合法性特征,其中包含了监测标准、项目开展资质、监测结果、具体监测流程等各项信息。合法的监测标准,主要体现在能够结合我国的环境质量监管要求,以及环境治理要求打造监测标准,不仅可以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全方位保障;监测资质是指相关工作人员具备环境监测的资格和能力,满足具体的岗位需求,同时可以参与到环境数据监测以及分析中;监测流程的合法性,则代表整体环境监测工作目标统计、信息整合、数据分析等各项工作符合相关规定,获取的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客观性;监测结果的合法性,则代表监测数据获得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的具体状态,并且允许以监测结果为依托,进行环境执法和环境保护。
环境执法工作本身具有极强的统一性特点,要求我国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满足统一的环境保护指标,因此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结果必然有统一的数据体现出来,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调整,但是最终要服务于监测结果的真实性,这样才可以增加不同环境监测环节之间的关联性,确保所有数据在共享过程中有章可循,能够明确具体的数据来源以及发展目标,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的环境监测统计以及质量分析提供良好前提[1]。总之,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性将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流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求相关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存档,在顺利完成监测作业的同时,为后续的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执法提供根本保障。
环境监测数据在应用过程中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性特点。首先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的数据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是发挥其综合价值的重要前提,只有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才可以更好地落实环境执法工作的创新。但是单纯的以数据真实性为依托进行环境执法工作还不够全面,应该综合环境与产业、环境质量与社会、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各领域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应用。通过多样化的监测方法、多种类型的监测手段、多元化的监测数据,进一步开发其中的隐藏性价值,在体现环境综合质量的同时,更可以体现产业污染程度、生产技术节能价值、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相关信息,这样才可以满足新时期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多种类型需求,同时也可以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报告的综合价值。
环境监测工作是有着明确目标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监测,且本身存在较多的变量因素;环境执法是依法落实社会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托的关系,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也能够为环境执法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多帮助,其地位不可撼动。
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在不断创新,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也成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点工程,其中建立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为后续的环境保护提供最权威的保障,而环境管理工作也为明确环境监测的职能范围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提升了环境执法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地位。例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环境监测属于政府行为,是环境监测部门落实环境规划、监督、协调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监督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的核心技术体系[2]。这让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也逐步加大了环境执法产生的影响,属于环境执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环境质量问题,分析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以此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真实可信的参考依据。因此,环境监测数据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也结合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提出了相关规定,比如《计量法》中确定了企事业单位监测安全、医疗、环境使用的相关工具,并且对其进行强制的检测核定,这为环境监测工作综合法律效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计量认证可以成为环境监测能力以及可靠性评价的主要工具,同时也可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得出的一系列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前提。
实验室认可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公正性以及权威性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室认可主要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所出具的检测类型、检测资质提供承认证明。我国的实验室认可是建立在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标准、国际通用法的基础上生成的,具备极强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能够全面提升环境检测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这可以为环境监测工作合法合规地进行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实验室监测所使用的概率、抽样检测、统计等相关方法,能够提升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以及准确性[3],而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又可以使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环境监测报告能够直观反映环境的具体发展状态,合理利用环境监测报告能够提升环境执法工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1)环境监测报告必须要具备可靠性和真实性,良好的环境监测程序可以确保所有的数据信息具备真实性,因此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地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打造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及监督体系,而且要明确监测技术的具体规范和实际使用方法,了解规范监测程序的各项细节,从而确保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数据要结合监测技术规范以及方法标准进行分析,要确定污染物排放的实际企业,分析其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了解企业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是否存在问题。结合环境执法的实际特点,严格进行现场环境的质量检测以及信息分析,有效设计检测方案以及采样方案,采样的点位和频次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合理控制采样的时间,比如结合日均值或者瞬时值构建相关材料标准。
(3)环境污染事故现场的监测工作必须要结合清洁对照点和现场平行样进行采样。废水的采样过程必须要注意保存条件以及分样的均匀性;固定源废气采样必须要检测通风管道漏风以及异常风量等电量因素。整体的检测工作必须要考虑周边的干扰源,这样才可以确保环境监测程序符合实际要求,使各项细节具备真实性,从而提升环境监测报告的应用价值。
整个环境执法过程必须要具备痕迹化特点,主要指的是在落实质量控制以及时间顺序控制方面,要加强痕迹意识,依照固定的证据链保留完整的数据信息、电子档案、文字资料、实物以及图片,避免出现盲区以及间隙,确保所有数据监测过程以及数据信息有效。
在现场采样过程中要做好样本外观、重量、形态、体积、固定剂等相关信息的详细记录和存档,记录监测过程中工况及周边污染源带来的影响,被检测方以及检测人员都需要对采样结果以及各环节进行签字,这样才可以作为最终的参考依据。而重要的执法监测环节必须要注重样品的后期复测和存留,在配合环境监察部门执法的过程中,换件环节与重要采样点要做好拍照、录音或摄像取证。样品运输以及保存期间要及时进行密封处理,认真记录环境条件和运输条件,做好运输安全把控以及质量监管。此外,还需要综合企业所提供的生产工艺、厂区平面图等相关数据信息合理设置监测点位[4]。噪声和气体点位必须要通过GPS定位系统在报告和记录中标注现场所使用的一系列检测仪器及材料信息,并由专人保管,避免出现差错和遗漏;现场检测和实验室交接环节,需要严格进行信息对接和设备对接,避免出现误差。
环境执法工作对于监测报告的真实性有较高要求,同时监测工作也需要全面反映环境的具体状态,那么构建完善的监测报告体系,能够为环境执法工作的落实以及细节把控奠定良好基础。首先监测报告必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成果,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监测的具体信息和实际状态,其中所使用的监测理论以及数据要经得起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大众的质疑;监测报告中必须要明确标出自行采样或者委托采样等相关信息,同时要体现样品的唯一性以及整体样品的状态,并对其进行细节描述;若报告中存在分包项目需要分包实验室以监测站的名义提出相关报告,并且注明分包方的相关资质。
在采样过程中,环境条件以及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制定全过程细节的管控方案,还要结合所有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定位和分析,落实好定量以及变量的检测,最主要的是要确保所有信息具有全面性,避免出现信息遗漏。采样过程必须要有真实数据的支撑,并且要做好样品交接、保存,材料、环境监控、仪器性能分析等各项工作[5]。通过全面对比分析监测任务以及原始记录,分析其中存在的误差,并且进行及时调整。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才可以确保监测报告的真实,体现环境的具体状态和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环境执法工作的优化提供全方位的控制。
4.4.1 深化测管协同机制
测管协同机制是建立在监测报告的基础上,明确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通过协同管理的方式做到问题、时间、对象、区位、措施的精准统一[6]。其一,要加快监测与执法的协同,将其转变为执法、监测、信访、法规、企业服务、人事、机关纪委等多主体协同的大架构。其二,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以及文件,明确监测部门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体系,这样可以打造完善的证据链条,确保为环境执法工作的落实提供更多支撑。
4.4.2 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
重大应急事件的处理依托检测报告开展,重点需要放在有检测报告结果的数据挖掘以及规律分析方面。环境被污染、破坏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而污染型企业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也存在着较强的客观联系,通过既有的环境检测报告分析,能够了解某一区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发展状态,也可以分析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的前期预测性信息。
4.4.3 挖掘环境监测报告的可溯源性、完整性及关联性[7]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挖掘环境监测报告的可溯源性、完整性及关联性,熟悉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具体的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逻辑和常见状态,这样有助于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也可以在前期进行环境管控预控,进一步增强环境执法工作的可变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在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环境执法能够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基础,而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执法中的重要一环,环境监测报告又可以直接反应环境的具体状态。因此,合理分析环境监测报告中的各项数据信息,打造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落实好信息共享以及各主体的协同管理,不仅可以让环境监测报告成为支撑环境执法工作开展的证据链,更能够为我国整体环保工程的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