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2022-12-17 22:45刘润泽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监测污染物

刘润泽

(山东省滨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础环节,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关系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状况。作为技术人员,需要妥善应用环境监测方法,根据监测数据准确判断实际环境品质,再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此来维持生态环境的良好性。而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且专业性强的工作,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具有必要性。

1 环境监测的分类

1.1 按监测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土壤、空气、水体、噪声、卫生状况等均是常见的环境监测对象[1]。以卫生监测为例,则细分为对病毒、细菌等的监测,确定其具体的类型以及分布特征,评价是否会对生态环境的品质造成影响。

1.2 按监测部门的不同进行分类

环境监测工作的覆盖面广,需要由各相关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其中,具体包含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监测部门等,根据环境监测的总体要求,对各部门的具体监测项目进行细分,再依据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共同为环境保护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2 环境监测的鲜明特点

2.1 综合性

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目的在于评估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需要考虑到监测对象、监测方法以及资料的综合性[2]。为了测定各类影响因素的具体特征,往往采用化学、物理、生物手段,并且环境监测的设计层面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水体、空气、土壤等物质均是不容忽视的对象。通过监测获取的数据资料,要求其内容充足且具备准确性,只有这样,才可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持续性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持续开展,以便获得最新的环境信息,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予以处理[3]。在持续性的环境监测方式下,能够摸索出特定区域内各项环境因子在不同时间段的具体表现,评估当地环境的变化特征,据此更好地制定未来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前瞻性的理念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3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 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环境保护工作复杂多样,需要匹配一套环境保护制度,为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引导。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多样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均不容忽视,通过此类制度的实行,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在提高制度运行水平的路径中,环境监测属于重要的方式,即只有获得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后,才能够评估某监测范围内的环境品质,再结合制度的具体要求高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3.2 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环境保护需得到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在获得环境监测数据后,系统性地评价当地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揭示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而由当地环保部门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确保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原本存在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环境监测数据还能够动态呈现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环境保护单位结合现状评估现行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若存在不足之处,则结合最新的环境特征对方案做灵活的优化,确保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3.3 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环境保护除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品质的影响外,还有助于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使其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在环境污染治理时,必须确定污染物的类型、分布范围、含量等基础特征,根据此类特征评估在时间推移之下污染物的具体动向,再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达到减小环境污染、恢复环境品质的效果。而诸如此类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前提下,换言之,环境监测产生的结果是支撑策略制定、方法落实的关键所在。并且,依托环境监测的手段,还能够动态评估污染物在特定时间段的迁移转化情况,以便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富有前瞻性的方式采取预防措施。

3.4 环境监测能够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提供支持

工业发展状况良好,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丰富就业岗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但工业生产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可能由于工业生产而导致当地的空气品质、水资源品质等多项环境条件遭到影响,如果治理方法不当,污染物随之扩散,导致污染问题加剧,反而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此背景下,落实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环境监测的方式下,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反映环境实际状况的数据,例如明确环境污染的具体类型、范围,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适宜的应对措施,使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以主动的状态落实到位。

此外,环境污染的发生具有持续性,除了污染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外,周边地区的环境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采取长期环境监测的工作策略,评估各阶段的环境品质,判断污染物在时间推移过程中的具体变化趋势。此时,环境保护部门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当地的环境特征,积极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竭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尽可能减小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持续性的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污染问题的主动预防提供参考资料,由原本的“污染治理”转变为“源头防范”。

3.5 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信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判断环境品质好坏的重要途径,而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于提供有关于环境的各项参数。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监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监测后获得环境数据,再由相关技术人员根据此类数据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分析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是否超出许可的范围。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后,识别出污染因子,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消除此类污染因子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3.6 环境监测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支撑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自然环境品质良好的前提下,事实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彼此共同促进,协同发展。若过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将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从而破坏协调的发展环境。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必要性。具体在环境保护的日常监测工作中,各部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当地环境品质,再结合监测结果揭示的环境特征匹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在协调的前提下谋求发展。

4 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环境监测的配套资金不充足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政府部门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相应的资金投入也以政府拨款的途径为主。而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大、持续性较强,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旺盛,并且环境监测技术日益发展,相应的监测仪器推陈出新,需要在仪器的升级方面投入较多的成本,此外高精度的仪器往往伴随较高的采购成本,而资金供应有限,因此存在实际资金需求量大而资金有限的矛盾,因此导致环境监测的基础资源配置不到位,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将遇到阻力。

4.2 信息传递机制的应用效果差

信息传递是环境监测中尤为关键的环节,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需得到保证,尤其在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应的监测信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管理部门,由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否则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品质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中,信息传递机制尚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局限性,遇到突发环境污染问题时,相关管理部门难以及时获取到环境信息,环境污染治理具有被动性,易诱发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4.3 环境监测人员的水平偏低

环境监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但纵观现状,部分环境监测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或是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由于人为因素的制约,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监测结果不全面、监测效率低等问题。

4.4 环境监测技术落后

环境监测需得到专业技术的支持,但由于环境监测技术落后,监测质量较差、效率较低,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性,即便环境监测工作大规模开展,仍存在混乱的局面,环境监测结果的参考价值有限。并且,配套的环境监测仪器较为老旧,难以适应高精度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因此,由于软件和硬件条件较差,环境监测工作成效较低。

5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具体策略

5.1 优化环境监测流程,高效推动监测进程

深度优化环境监测流程,以便顺利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具体考虑如下几点:(1)现场调查,收集有关于环境概况、污染源等方面的信息。(2)经过现场调查后,明确实际环境状况,以此为参考,制定监测计划,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引导。(3)明确监测点的布设方式,例如位置、数量等。(4)按规范采集样品,妥善保存,转至实验室内进行分析。(5)分析测试,采集数据,根据样品检测结果评价环境品质,汇总资料,生成监测报告。

5.2 注重原则把控,优先考虑关键监测类别

环境监测需遵循优先监测的原则,即首先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强危害性的环境污染物,针对此类污染物制定监测计划,有效开展监测工作。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领域,按化学类别划分,主要有苯系物、氯代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酚类、酞酸酯类、亚硝胺类等共计14种,相关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必须优先考虑各类优先污染物,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根据此类代表性指标系统性地评估环境品质。在该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他的环境监测指标,最终全面评价环境状况。

5.3 妥善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发挥其技术优势

环境监测具有专业性,为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需要合理应用前沿的监测技术。而员工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保证监测的有效性。监测人员需要注重“自我充电”,积极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再灵活应用到日常监测工作中。以RS监测技术为例,在应用该项技术时需结合实际环境做相应的优化,得到一套可行的监测方案。对于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普遍采用到RS监测技术,相关人员结合现有环境优化该项技术,加强对各项技术细节的控制,并建立GIS技术平台,在其辅助下,根据监测结果绘制大气污染源分布图。为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污染物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状况,还可联合应用航空多光谱摄影技术。除此之外,有必要采用GIS技术组织生态环境调查活动,更加全面地掌握现状,再根据掌握的信息做好生态环评等相关工作。城市环境污染监测的复杂度较高,需要用遥感卫星技术获取有关控制点的信息以及各类基础资料,并结合GIS技术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分析是否有环境污染的可能以及现有环境污染是否有发展的可能,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措施,保证城市环境品质。

5.4 环境监测需顺时应势,突出现代特征

随着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愈发完善,能够实现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重点污染源多个方面的监测。建立的各类型监测数据系统具有互联互通的特性,信息的共享水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均有所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得到有效发挥。监测与监管联动,建立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较好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此良好发展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赋予环境监测时代性的特征,彰显出环境监测的工作活力,此时相关人员则需顺应趋势,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灵活应用新型监测技术。

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环境监测需顺时应势,结合最新的技术合理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例如,为改善人居环境,需要考虑恶臭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用于实时监测恶臭气体,根据监测数据判断其分布范围、含量、危害程度、扩散规律等。对于恶臭污染物超标的情况,监测系统及时感应,随即进行自动报警,尽快将实际情况告知环境监管部门,由其结合监测数据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减少恶臭污染物,恢复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此外,光谱质谱环境痕量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及其他形式的环境监测系统均具有代表性,可以结合实际条件予以应用。随着环境的变化,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也需得到优化,以便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监测人员,则必须学习先进的环境监测理论和方法,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5.5 妥善应用仪器分析法,提高工作水平

环境监测可选择的仪器分析法较为丰富,颇具代表性的有光谱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而在此基础上又可细分为多种方法,以光谱分析法为例,常见的有红外光谱法、紫外线光谱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不同方法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应用特点也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合理的选择,再准确把握细节,妥善应用方法来开展工作。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则需深入分析各类方法的具体原理,把握关键的应用流程和作业要点,提升规范性;同时加强对工作开展状况的监控,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分析原因、有效处理,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适应日益提高的环境监测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有效应用监测技术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创新,从理论深化、方式升级等方面着手,持续提高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员工还应具有足够的责任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环境监测工作,以科学的方法为支撑,将监测工作落实到位,而针对监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积极改进。

6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内容,加强环境监测是高效推进环境保护进程的重要前提,例如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特定区域的环境,识别其中的问题,再妥善处理。针对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技术滞后、配套仪器可行性差、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均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正视各类问题,妥善解决,持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切实发挥出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监测污染物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取样方式下船机污染物排放结果的研究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