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建 兵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地缘相近、文脉相融、水脉相连,散布着党史事件、党史人物、鲁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豫皖苏建国学院、淮海战役等为主题的众多党史资源,且这些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和连贯性,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风格魅力独特的党史文化资源。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此区域红色历史的见证,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经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记录,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发挥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2]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红色鲜活的党史资源在给我们带来喜悦和启迪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层次地思虑这样一个问题:时间抑或空间该如何给予这些党史资源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如此庞大复杂的党史资源群体,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队伍和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积极作为,还需要构建衔接紧密、运转有序、顺畅高效的共保、共享机制。
旧址遗物无声,陵园碑文无言。回顾近代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留下了许多颇为珍贵的党史遗址遗迹,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黄淮海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辉煌历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宝贵的党史文化遗产。
苏北这块红色热土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党史人物,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党史遗址遗迹。徐州车站支部“八号门”事件旧址,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旧址,贾汪起义旧址,湖西、邳睢铜、鲁南、沭宿海、萧铜等抗日根据地旧址,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等等,书写了苏北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被誉为“华东地区的红色摇篮”的苏北党校旧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重要实物见证,至今依然焕发着精神伟力。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碑林,烈士英名录、大型浮雕像,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决战淮海的壮观场面;王杰烈士陵园,承载着“两不怕”精神的传家宝,绽放着新时代的光芒。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徐州会战纪念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等,陈列着遗存、遗物等珍贵党史资料,作为时代的重要历史见证,对后人有着警示作用。
鲁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历史,党史遗迹众多、文物遗存丰富,享有“红色革命的摇篮”之美誉,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党员干部进行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是鲁南临沂郯城、费县和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地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纪念地。菏泽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述说着背后的先锋故事。无名英雄墓、枣庄革命烈士陵园、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庄重、肃穆,安葬着英烈们的忠骨。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潍坊刘家庄抗战纪念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禹城齐禹抗战纪念馆、博山焦裕禄纪念馆、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赤涧支前粮站纪念馆、禹城市革命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王杰纪念馆,述说着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至今依然闪烁着党性光芒。
豫东红色革命文化浓厚,拥有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重大事件发生地、烈士墓群、纪念场馆等党史遗址遗迹150余处,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曾为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机关培养了近5000名军政干部,被誉为豫皖苏区革命胜利的“摇篮”。青砖砌成的墙上残留的革命岁月的痕迹和刚劲有力的朱红大字隐约可见,传承着革命先驱抗战救国的坚定信念。民权县秣坡村党支部旧址、睢县抗日联合政府旧址、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后勤机关旧址、人民群众支前总兵站旧址,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地。虞城张公店战斗、睢杞战斗等战役旧址,虽然战争硝烟已经散尽,但革命精神永世长存。豫东一带的烈士公墓和单体烈士墓群、烈士陵园,既是英烈们安息长眠之地,也是凭吊祭奠英烈、激发党员干部爱党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睢县睢杞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纪念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丁庄革命领袖纪念馆,讲述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革命精神。
穿越皖北历史时空,党史遗址遗迹值得永远铭记。位于濉溪老城石板街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部驻地,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地中保存相对完好的革命旧址。朴素恬然的中式小院,青砖黛瓦的两层小楼,悬挂的作战地图,泛黄的《拂晓报》,锈迹斑斑的长矛、钢刀,打满补丁的衣裤鞋袜,轮廓模糊的英雄人物肖像,诉说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年代的故事。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遗址、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遗址,是淮海战役中亳州人民支援后方医院的历史见证。萧宿边境小朱庄反击战、涡阳县芦庙镇玄帝庙伏击战、蒙城县板桥集战斗、蒙城县黄庄涡河阻击战等战役旧址,伪军日军据点、圩墙圩壕固若金汤,群众踊跃支前场景不时浮现眼前。丁里镇蔡洼、临涣镇文昌宫、韩村镇小李家等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人民群众与解放军指战员携手并肩、勠力同心的战斗场景,让人为之动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草庙村旧址,历经沧桑的两排古屋和粟裕将军所率部队用过的老井、石碾,依旧保存得完好如初,默默承载着红色的记忆。烈士墓群、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板桥集战斗纪念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皖北的革命历史原貌。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苏鲁豫皖交界区集聚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史资源。这些党史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和风土民情大体相同,让人倍感亲切和真实。此区域的党史资源蕴藏的不单纯是苏鲁豫皖交界区的百年党史故事,更在于其能够给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润,激发理想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焕发红色光芒。
1.从全国和地方党史资源的关系来看,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是党组织建立早、活动区域广。192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的见证下,商丘火车站党支部在车站机修房宣告成立,借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淮海区域活动历史的新征程。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继之而起,徐州、淮北、宿州、枣庄、亳州、菏泽等地区党组织相继成立。上述苏鲁豫皖交界区早期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揭开了淮海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受其影响,工人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参加革命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二是涌现出一批出生于此的重要党史人物。譬如商丘的程圣贤、蒋一峰、李西峰、彭雪枫等,徐州的孙凤鸣、吴亚鲁、王杰、李超时等,淮北的朱务平、丁茂修、李秉枢、邵恩贤等,宿州的王子玉、吴可、江上青、孟二冬等,枣庄的纪子瑞、徐德兰、丁瑞庭、王子刚等,亳州的魏季高、王崇典、耿演武、蒋听松等,菏泽的郑尔拙、赵恩霂、马提灯、于子元等。这些重要的党史人物,出生在苏鲁豫皖交界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这片热土上。三是曾在淮海区域活动且有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其中有些党史人物,譬如罗章龙、于秀民、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他们的出生地虽然不在淮海区域,但在特定时期也曾在此从事思想宣传、组织动员、武装暴动和抗日斗争等革命活动。四是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革命遗存遗迹。譬如,李康河村是商丘也是淮海区域最早建立农民协会的地方,是商丘最早建立农民武装并举行武装暴动的策源地;1938年12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在此创建的徐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淮海区专员公署在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中开辟的淮海抗日根据地、淮海区域敌后战场;对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础,曾经的会议地点、主要战场和武器军械仍然依稀可见。
2.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来看,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传承着“淮海人”的优良品质和革命精神。近代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2。面对屈辱苦难,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奋起抗争。淮海地区百年伟大实践孕育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淮海人”的英勇事迹和辉煌伟绩,树立起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又一批淮海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之流血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国家民政部和苏鲁豫皖四省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在册,且有姓名可考,并被《烈士英名录》收录的革命烈士就高达数万人。而默默流血牺牲的无名烈士更是数不胜数。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脉络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淮海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忠心为民的“孺子牛”精神,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这是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也是这一地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诚实厚德、勤劳质朴、隐忍包容、团结务实、执着进取等优良品质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涉及面广、规模宏大,关联度高、整体性好、同质性强,积淀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可谓全国党史资源中的一座“富矿”,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调查和整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素材。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一种政治美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4]。“淮海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上下求索、砥砺前行,涌现出一批批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英勇事迹和先进典型。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工人运动中,程圣贤、王连陛、姚鼎三、姚佐唐、黄钰成等陇海沿线铁路工人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利用车站的便利条件,在秘密发展党员的同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酝酿建立地方党组织,为淮海地区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思想基础。在党员干部的组织动员下,铁路工人阶级觉悟显著提高,罢工运动、武装暴动从“自发”状态上升到“自觉”层次,农村游击斗争、土地革命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数百万名党员干部、先进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苏鲁豫皖交界区“鲜活”党史资源,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爱国奉献牺牲精神的最好“营养剂”,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
2.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新时代抓好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党性代表着党的整体形象,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每一名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把自己的事办好”[5]。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蕴涵着曾经在此从事革命活动的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凝聚着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斗争智慧,是新时代抓好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在这里,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思想纯洁的共产党人发挥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用鲜血和生命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如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的朱务平烈士,以身许国的抗日英雄鲁雨亭烈士,为抗日捐躯的王鸿翔、王鸿业、王鸿钧“王氏三烈士”,用生命践行“两不怕”精神的王杰烈士,等等。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鲜活教材。依托这些党史资源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既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又可以拓展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有助于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和实践智慧,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强化担当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四省从“区域联动”走向“共建共享”的有力支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支持下,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海地区作为长三角与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成长区,实现新的更大作为,必须从党史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
“淮海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把握历史时局,探索适合该区域的发展道路,留下了重要的党史资源。其中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的领导下,开辟的淮海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共苏皖区党委东进的基点。这块抗日根据地与苏南、苏中、浙东等抗日根据地遥相呼应、密切配合,努力争取并团结抗日爱国人士,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演绎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为沦陷区的收复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体现了“地区统一融合”的大视野、大格局,战争波及淮海、江淮乃至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客观上密切了淮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往来交往,增进了感情,铸就了互信。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蕴,是激励后继者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不仅为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也为苏皖北部把握机遇、立足实地、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承载着“淮海人”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闪烁着智慧光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充分发挥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聚集优势、互补功能和整体效用,必须秉持“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兼顾各方、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形成跨区域党史资源共保、建设共商、服务共享机制,才能增强区域发展协同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扩大合作共赢度,更好地彰显党史资源价值。
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沉积着“淮海人”的深刻记忆,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这些党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旦损毁就难以修复,甚至将永远绝迹。在此意义上说,新时代加强对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同时,也应当看到,基于地缘、历史等复杂因素影响,此区域的党史资源又具有关联性高、连贯性强和整体性好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此区域党史资源的保护利用,要切实关照地方特性,苏鲁豫皖四省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切割或碎片化处理,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会遭到破坏,也就弱化了党史资源“原汁原味”和整体效用。况且,“整体性作为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转换党史研究思路和解决当前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苏鲁豫皖四省的相关方面都要充分认识到此区域党史资源的重要政治价值、历史借鉴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自觉树立起共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共同保护、合理利用的紧迫感。相关方面要立足区域党史资源实际,精心组织、谋划长远,建立并严格落实资源共保机制,彼此携手、同心同向,才能避免“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尴尬。这也是保护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应有的态度。
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是淮海地区长期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缩影,它是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保护淮海地区党史资源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弘扬。旨在用活用好区域性党史资源,教育引导最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汲取智慧养分、民族精神和前进力量。保护好利用好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四省的相关方面要破除行政壁垒,推动跨省、跨区域一体化。要加强合作、协同联动,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关键领域,强化项目支撑。就此,可以学习借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立足淮海地区党史资源实际,苏鲁豫皖四省联合起来,成立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持续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淮海战役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淮海地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党史展览馆纪念馆建设规划》等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淮海战役文化公园、革命旧址遗址保护和党史展览馆纪念馆建设,整合淮海地区具有鲜明主题、特定内涵、重要影响和典型意义的革命遗存遗物和相关文化资源,对于充分挖掘、用活用好地方党史资源,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相关部门尤其是牵头单位要做好统筹协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共享经济模式并不一定只适用于市场领域,政府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政策工具”[7]。将共享经济模式复制和推广到公共服务领域也是可能的。服务共享亦称服务分享,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而出现的新的服务形态,也是一种具有强复制性和推广性的服务模式。伴随着服务共享模式更大范围的推广,它已经从商业领域扩展到公共领域。苏鲁豫皖交界区党史资源既是一域的,更是全域的,是跨省、跨区域的公共服务资源。四省相关方面应密切合作,通过构建服务共享网络平台,把相对分散的、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党史资源集中起来,在筛选、鉴别、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坚持服务标准化原则,从整体上进行重新配置,是该区域党史资源得以优化的积极行为。化零为整的这种做法,有效实现了资源占有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匹配,既拓宽了服务内容、延伸了服务范围,又延长了服务时间。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是域内党史资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沉睡的党史资产”,促成了资源存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变,可以很好地发挥党史资源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