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牛 何小彦
(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学区,甘肃 甘谷)
新课改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教育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三个目标。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尤其对于成长过程中存在情感缺失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沟通能力较差。父母是孩子沟通的主要对象,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倾诉的对象,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父母的交流较少,导致其不良情绪难以及时得到排解。同时,父母对儿童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清楚儿童的心理变化,导致亲子之间的沟通效果不佳。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意识,但留守儿童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逐渐出现自我封闭的现象,不善于表达自我,形成孤僻的心理。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是随老一辈生活,监管人受传统思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留守儿童,往往只重视生活教育,忽视儿童的心理情况,对儿童的管理较放松,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淡薄,在学习中容易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如迟到、在课堂中讲话、不服从管教等。同时,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自尊心,与其他儿童相比更加独立,但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性格暴躁,易怒,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如在学校学习时做出违反校纪的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导致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方面,留守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理较严重,总是任性而为,行为管理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心思敏感细腻,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同时,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意识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中不敢表达自身的想法、不愿意主动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等。
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儿童处于对亲情最依赖和渴望的阶段,而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乏容易让儿童产生不良的心理。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儿童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儿童在成长中容易遇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而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关爱,家长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另一方面,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胆小,难以融入社会,与他人的沟通效果不佳。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农村教育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不强大,办学条件有限,且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自身的素质有限,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言语粗俗、出口成“脏”、打架斗殴等,而农村学校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不能及时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行为意识,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不利于健康成长。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许多教师将关注点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忽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在班级中被边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严厉,学习较为被动,进一步增强了厌学心理,对心理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环境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儿童的教育局限于知识文化教育层面,以成绩为标准评价儿童,忽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儿童处于发展的基础阶段,道德思想和是非观尚未形成,不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在成长中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监管不严,如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管理不严格,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对网络游戏上瘾,在网络上接触一些不良的社会事物,就会影响健康成长。同时,农村地区部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儿童进行错误的引导,不利于儿童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师只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将其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如可以利用课文中友情、亲情等包含了各方面真、善、美的情感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满足情绪需求,从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相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成熟得更早。然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教育,就会对身心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会形成孤独的心理,性格内向,缺少交流和沟通会导致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不利于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导致安全感缺失。因此,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学校只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同时,教师要始终坚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充满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引导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例如,当学生意识到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来。小学生由于害羞等原因,往往不敢对教师或家长倾诉,导致问题积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记日记等方式解决问题。
此外,农村学校还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投入,如设立心理教育机构,招聘专业的心理专家,组织师生开展“心理健康大讲堂”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将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先进生帮后进生的原则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每个组展开竞争,营造良性竞争氛围,比一比哪一组进步最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学习,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团体,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校还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儿童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负面情绪,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利用环境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如设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板报,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设置宣传栏,宣传光荣事迹,报道学生的积极行为;鼓励教师或学生投递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章,在校园周刊或是校园报中发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种方式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又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利用积极的评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提高心理素质。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缺乏自信,教师要积极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掌握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评价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陷,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发言,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要及时进行言语上的肯定和赞赏,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对于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后将学生叫到办公室,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学校的重视,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的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在性格上往往比较内向、自闭,容易出现自卑心理,情感脆弱,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因此,在农村学校教育中,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