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豪 王文棣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农业用水的短缺是瓜州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任务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瓜州地区节水农业和移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瓜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达0.65万hm2,土地平整、改良面积分别为673、2840 hm2,衬砌渠道、田间道路维修、管灌长度分别达到了515、303、1.27 km,基本配套的渠系、管灌建筑物分别为32213、22座。2020年投资总额达到了7110万元,整个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经达到了0.293万hm2,其中高效节水标准农田面积为0.16万hm2。土壤改良、平整的面积分别达到了0.172、0.067万hm2,管灌面积达到0.16万hm2;田间道路维修、衬砌渠道分别达到了124.76、142.26 km,栽植农田防护林11.8 hm2,进行耕地质量检测10项,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安康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果颇丰,农作物年产量大幅度增加,增幅达到了163万kg,年节水量达到了102.1万m3,可改善灌溉面积0.093万hm2,使得效益增加了326.51万元[1]。
2020年,瓜州县建设高效节水技术农田0.67万hm2,其中采用垄作沟灌面积达到了0.63万hm2。目前已经在河东镇、西湖镇等多个乡镇建立了示范点,全县在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区建设总面积已经达到了0.08万hm2,分布在南岔镇、西湖乡等区域。结合调研的结果可知,在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技术应用之后节水效果显著,分别达到了3000、1500 m3/hm2,增收分别达到了2250、1200元/hm2,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经济效益。
结合当前种植业结构研究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加强枸杞等作物的种植,适当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优化了种植业结构,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数据显示,在瓜州县河东镇、双塔镇等多个镇域大力开展甘草、枸杞种植,二者面积分别达到了0.425万、0.792万hm2,在整个县域种植中的占比分别是8.9%、16.5%,相对于传统种植的小麦和玉米大幅度减少了对于水分的依赖性,节水效果显著。除此之外,棉花种植占比同样不断提高,在整个县域总种植面积中的占比达到了19.9%,总面积突破了0.93万hm2,由于其对于水分需求量相对较低,对于节水同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将一些农业节水新技术提供给农民,鼓励其主动参与学习和进修。通过讲座,技术交流会以及视频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户采用新型农田节水技术,避免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种植和浇灌技术。目前每年组织开展的培训班已经超过了30场,接受培训的农民已经接近于2万名,同时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和指导资料,使得农民了解了更多的节水新技术,并逐步应用到了农业种植中。
尽管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县域种植的棉花、甘草、枸杞面积分别为0.953万、0.425万、0.792万hm2,在全县种植面积中的占比依次是19.9%、8.9%、16.5%。除此之外,节水新技术应用滞后,膜下滴灌等节水示范区建设不足,难以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2.2.1 节水灌溉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上依然存在不足,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没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提供支撑。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促进节水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必须重视节水灌溉体系的建设工作,确保其能够与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2.2.2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平衡
在高效节水技术发展中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达到更佳的节水效果,但是成本投入同样更高。相对于传统的渠灌模式,管灌、喷灌以及微灌的投资更高,是前者的数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中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例如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的不同,导致节水投资差异巨大,这些新技术应用的状况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单位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具有一定的优势,资金压力较小,更易于在节水灌溉技术上加大投入,而此类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种植业发展的效益[2]。
很多农民的节水意识不足,难以主动参与到节水技术学习与应用中。部分农户依然依赖于传统的灌溉和种植模式,缺乏对于节水措施的重视,或者仅仅在干旱条件下被动采取一定的节水措施,导致节水效果不明显。另外,前期节水技术应用并未形成显著的效益,使得很多农民缺乏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节水技术的普及。
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的理念,重视节水新技术的应用,优化种植业结构。支持建立连片节水示范产业区,加大甘草及枸杞等作物的种植力度,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采用规模化经营方式,在经营和管理上不断创新,采取生产托管以及土地流转等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专业化水平。
3.2.1 加大节水灌溉各方面投入
强化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大投资的力度,包括在技术、设备以及人员配置上持续投入,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构建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引入节水新技术,例如国外的电脑微灌技术等,从设施栽培、田间灌溉等多层面深入挖掘节水潜力,将更多新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领域中。
3.2.2 完善节水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针对节水农业发展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和设计,引导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节水示范项目中,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等管理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高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参与,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宣传活动,从多个层面解决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1 加强节水技术培训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农民了解和接受节水灌溉技术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定期举行技术培训会、座谈会以及现场教学等活动,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和学习这些新技术。强化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在田间地头将节水灌溉新技术介绍给农户,并分发相关的技术资料,通过现场培训的方式强化了农民的理解,农民更易于接受这些新技术,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3]。定期举办类似的技术培训活动有助于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从而提升发展的水平。
3.3.2 加强宏观把控,完善奖励机制
强化宏观把控,重视节水农业实施工作的监督和反馈,构建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节水农业工作有序实施。定期组织工作推进会议,全面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反馈,以此提升节水农业实施的质量。针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例如在满足发展要求的同时用水量仍然低于年度用水计划,则根据制定的奖励标准提供一定的补贴。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企业以及个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够进一步提升节水农业的推广度。
基于瓜州县的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模式以及用水现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瓜州县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增加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举措之一。瓜州县根据政府相关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水研究,制定并实施了针对节水农业的一系列计划,从而逐步实现全域性节水。在节水农业的发展中,重视对新技术的调研和应用,出台了控制指标分配的“三条红线”方案,并严格根据所制定的规划开展工作,使得地下水使用总量得以合理的控制。在这些对策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农业结构的优化、加强节水灌溉体系建设和加大高效节水技术的投入、完善农民节水农业相关理念和技术的培训等,全方位改善和提高瓜州县节水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