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
(宣城市宣州区森林消防大队,安徽宣城 242000)
我国国土广袤,跨越多个气候带、干湿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保有优势。当前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新格局构建,林业的多元效益优势逐渐凸显,林业在国民生产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受理念、资金等因素制约,林业管理模式老旧、监督缺位等现象依然严重,给森林火灾及滥伐、盗伐现象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寻求有效的改进优化措施,对林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在固结土壤、净化大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森林果木的种植、出售,也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创收。然而,当前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却仍显乏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林业的发展。
防火管理乏力主要表现为防火宣传不到位、监管缺失。据统计,2010—2019年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总数极多,祭祀用火、野外吸烟等是最常见的诱因,火灾给地方林业带来了惨重损失,这与宣传不当、追责不力息息相关。此外,防火管理技术老旧,部分林区沟壑丛生、地貌复杂、树木生长旺盛,当雷雨天气来临时,很容易受雷击作用产生火灾。由于人迹罕至,管理主体又没有明确的主动巡查、预测措施,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及时发现,扑救滞后性明显。
从森林资源保护角度看,我国林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2种:国有林业资源多由国家部门、林场管辖;农村集体森林资源由非公有制个体、企业管辖。经济结构单一是当前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片面将经济创收集中在木材出售上,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极易忽略资源再生规律,产生过度采伐、消耗的情况,致使森林资源出现供应断层,恢复难度较大[1],造成资源破坏问题。在当前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的号召下,依靠林木资源采伐创收的路径受到阻碍,很多林场都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基层是落实保护政策的一线,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散等问题普遍,导致相应的监管义务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在森林火灾诱因中,人类活动占据多数。周边居民或森林作业人员都有可能因为一些行为留下火源,为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通过安全教育、推广宣传让民众知晓森林火灾的危害,自觉注意用火安全。传统模式中,防火政策、文件多以告示、会议的形式传达,宣传面极窄,即使对于管理主体内部员工来说,警诫效果也不容乐观。因此,要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发挥多媒体传输优势,与电视、广播等建立合作关系,以案例方式直观展现森林火灾的巨大危害,宣传用火安全知识,同时打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流转渠道,推广森林防火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综合运用文字、短视频等生动、新颖的形式,向大众灌输森林防火常识,筑牢防火理念。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在林区周边道路张贴禁止吸烟、点火的广告牌,悬挂宣传横幅,普及森林防火相关法律知识,对违规操作引发的森林失火案件进行公示,以起到警诫、威慑的作用。
火源监管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要注意做好针对性分析,采取引导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监管有效性。首先,要建立野外用火审批制度。炼山造林是林场经营常见手段,工作人员通常会在宜林地范围内点火清理地面。这种方式较为高效,但同时也增加了火灾隐患。因此,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规定作业时必须由专业监督人员陪同,并避免在大风天气、夜晚环境施工,防止火种飘散发生火灾事故。其次,要做好周边民众的用火管理,严禁民众违规进入林地纵火,同时充分重视农业用火,在林地边缘300 m范围内禁止焚烧秸秆,所有农事用火作业必须以村镇部门为中心,在统一领导下经过审批集中开展,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2]。在流程、指标细化的基础上,做好防火划责,对举报、阻止违规行为的管理主体进行评优奖赏,与业绩考评相挂钩,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
森林资源分布范围较广,地面巡查能力有限,通信讯号时常出现断联,仅仅依靠传统防控技术很难适应火灾防控形势,极易出现防控盲区,导致森林火灾的扩大和蔓延。因此,经营主体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积极革新技术体系。首先,可以引进防火3S技术。通过GIS绘制林业资源分布图,借助可视化分析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划定防火重点区域,加强巡视;利用GIS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方便管理者及时搜集气象变化情况,有助于预防雷电事故,做好扑救准备。借助GPS技术实现视通性分析,找到观望塔最佳布局位置。利用RS技术收集信息,为烟雾、高温信号报警提供支持,促进全天候火灾监控。其次,应做好防火设备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和维修,引进新型防护剂、救援器械等,防止因设备、工具缺陷导致的救援延误情况[3],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相关技术、仪器的更新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管理主体可以寻求政府帮助,结合社会筹募等方式实现升级改造目标。
森林火灾由人为、气象原因诱发,多为突发性事件,会对管理主体应变能力提出较大考验。当前,由于专业水平限制,相关人员对火灾事故不敏感、响应速度慢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应急预案,才能改善此类情况。首先,管理者应做好资料调研,对历史火灾诱因、蔓延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地地理信息、气候状况,以区域、季节、时间等为依据进行危险等级划分,按照等级进行预案编制,重点充实雷击多发区域、可燃物聚集区域等的预案细则,综合运用计划火烧技术、防火线技术等,明确火势发展到何种程度时就必须呼叫消防、公安救援,防止时机延误造成的灾情扩张,提高预案适用性。其次,应组织下辖员工进行预案演练。基层护林人员是火灾控制第一线,必须具备充足的防火知识和救火器械应用技术,预案演练就是不错的实操契机。相关部门应注意结合生产安排合理设定演练周期,在不耽误生产进度的同时,巩固和促进演练知识的吸收,提高员工应对紧急森林火灾的能力。
林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林场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单一的经营结构给林场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过度采伐也破坏了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进程。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就成了森林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经营主体应当加强资源保护理念渗透,在采伐量和林木生长周期之间寻找平衡度,改变以往单一资源优势带动创收的模式,通过深加工方式,提高木材附加经济价值。同时,还应关注替补产业的发展,降低本产业对木材的依赖程度,比如发展花卉、中药材种植,引进适宜生长的果木,开发高营养价值的森林食品、保健品等,缓解采伐压力,给森林状态的恢复留出充足的时间。此外,要借鉴成功经验,开发环境友好的新型林业项目,比如森林旅游、森林教育等,赋予森林更多的人文、知识价值,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促使当地森林资源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根本依据,相关部门和经营主体应当以此为基础,做好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区分。在公益林管理中,严格实行限额采伐,防止过度开采造成珍贵树种损失;对于违规盗伐者,要采取严厉的监管打击措施;可以借助3S技术进行资源监测、清查,提升监管质量。对于商品林来说,要制定严格的审批流程[4],具备生产经营手续的主体可以在计划范畴之内进行合理采伐,并上缴森林资源税,从而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森林资源能够创造宝贵的价值财富,在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的林业管理中,火灾预防、保护监管力度都相对不足。相关主体应当正视这些问题,主动作为,大规模推广森林资源防火、保护理念,强化监管力度,借助GIS、RS、GPS等技术实现全天候防控,提高工作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以应急预案为基础开展内部演练,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