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策和策略

2022-12-17 14:52
学习与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富农中农阶级

吕 庆 春

(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昆明 650091)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革命面临着稳定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政权建设等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人民政权着手进行制度变革和社会改造。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局势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围绕着阶级斗争这条主线,制定出清晰的斗争路线和斗争策略,讲究斗争艺术,不四面出击,团结可以团结的阶级力量,集中力量打击敌对阶级。在斗争中党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资产阶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大创新。“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1]历史证明,党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具有战略远见,能够驾驭全局,制定出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斗争策略,成功实现社会变革。

一、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变革的斗争中注重政策和策略的运用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斗争是激烈而又复杂的,只有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斗争的正确和有效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国情将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斗争实践,尤其是政策和斗争策略的运用。“须知政策与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2]83,为此,党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理论,制定正确革命政策和斗争策略,讲求斗争艺术。

1.确立了清晰的土地改革路线与政策

围绕着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这条主线,党中央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明确的斗争对象和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3]1254这为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提供了可靠保证。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落后状况,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小规模工商业者、中等资产阶级等对革命胜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3]1254-1255党确立的革命、团结和保护对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变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清晰的土地改革和革命斗争路线。土地改革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3]1428。这条路线在革命斗争中确定了依靠、团结、争取和斗争的对象,从而指导全党以正确革命路线开展斗争实践。

农村土地改革路线的确立为土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工作方式。为了搞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吸取老解放区在土地改革中的教训,更好地团结各劳动阶级,缩小打击面,1948年2月党中央向中央局、分局和各野战军前委发布了《关于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的指示》,要求在土地改革这个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能错划阶级成分,斗错阶级成分中的人,不能因采取错误的政策而扩大打击面,打乱自己的阵脚,增强敌人的力量,使自己陷入孤立状态[2]64-65。

2.将政策和策略视为领导革命斗争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非常重视革命斗争中政策的运用。党中央要求对党的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提高广大干部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水平;根据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在革命斗争中正确地运用党的政策和策略。只有政策运用正确和策略得当,才能把革命引向深入,取得最终的胜利。“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绅士、知识分子,对俘虏处置不当,对地主、富农处置不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就还是不能胜利。”[2]23这就要求全党在革命斗争中把各社会阶级阶层,尤其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中间分子最大限度地联合或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毛泽东认为,政策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党的工作和革命事业的生命。为此,一是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革命者,尤其是革命的领导者要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制定相应的斗争政策,形成正确的斗争策略。二是为了将斗争政策和策略运用于实践中,必须加强对革命者进行政策和策略教育,以提高革命者执行政策的水平和运用策略的能力。三是革命者执行政策和运用策略的水平,是检验其执行党的路线的重要标准。党要求革命者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把握好斗争策略。

党在制度变革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而制定的。在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新形势下,对社会进行阶级分析和斗争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给予不同的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以不同的社会定位。这就需要革命者提高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力和贯彻力,对不同的阶级采取团结、中立、斗争等策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时非常注重研究各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并用于指导革命和斗争实践。1948年1月毛泽东在《征询邓小平对新解放区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中,对于新解放区的中产阶级政策非常关心;同时,对于富农和弱小地主的土地改革政策和态度、开明绅士与共产党的合作情况、知识分子与共产党的合作与中立情况等广泛征询意见。在邓小平对于毛泽东所关心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及情况进行详细回复之后,毛泽东再次致电邓小平等新解放区的领导人,认为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策略和组织形式均与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有所不同。在斗争的策略上似应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缩小打击面,中立富农,专对地主,又应分为打击大地主阶层与打击整个地主阶级两个步骤……;第二阶段,则平分一切封建阶级的土地,富农至此时才动”[2]18。可见,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新解放区土改工作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政策和策略方面的区分度与灵活度。

党在制度变革实践中的重要策略是不能任意扩大打击面,以便集中力量打击敌对阶级,并突出地表现在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创新方面。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土地改革期间暂不动富农经济。毛泽东在《今后不要提倡新式富农的意见是不对的》的指示中,对于一些违反经济要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左”倾情绪在人们的思想中作怪;提倡新式富农的目的,在于能够稳定新旧中农,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指出:“如果中国的某些地区有依靠富农粮食供应的情形,那就鼓励富农经济更加是需要的了。”[2]77要改善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4]74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创新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供给,更快地稳定社会秩序。

3.将斗争艺术视为斗争策略的贯彻和体现

有了正确的斗争策略,还要讲究斗争艺术。党领导革命将斗争艺术视为斗争策略在实践中的贯彻,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革命不讲究斗争艺术就会犯“左”倾和右倾错误。1948年初,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了在革命斗争中出现的“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一是在斗争全局的战略把握上的右倾错误。“如果我们在全体上过高估计敌人力量,因而不敢推翻他们,不敢胜利,我们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3]1267由此延及斗争全局策略上的错误。二是在斗争局部和具体问题上不注重斗争艺术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不采取谨慎态度,不讲究斗争艺术,不集中全力作战,不注意争取一切应当争取的同盟者……我们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3]1267-1268三是告诫同志们在土地改革的不同形势下都必须注重斗争策略和艺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右倾或“左”倾错误。“土地改革在群众尚未认真发动和尚未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反对右倾;在群众已经认真发动和已经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防止‘左’倾。”[3]1268讲究斗争艺术才能灵活体现斗争策略。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在土地改革中要讲究领导艺术,这是贯彻斗争策略的重要体现。“必须认识,群众工作、土改工作是极细致的工作,必须研究领导艺术。”[2]37领导人必须对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和策略,不然,就不可能具备斗争艺术,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或者被反动分子所利用。“乱打,乱杀,乱斗,乱分阶级,乱订成分,土地分不好,又要走回头路。”[2]37所以,必须在斗争中准确地把握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注重领导艺术。党要求革命者要善于在斗争中学习,学会领导和斗争艺术,这样“才能最后斗倒封建阶级,实现真正的平分土地;否则,必然被地主、富农打败,必然闹出许多危害群众的大乱子,即使平分,也是假平分。”[2]37-38可见,准确研判形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效地孤立和打击敌对势力,是革命斗争贯彻斗争策略的体现,也展现出领导和斗争艺术。

不四面出击是土地改革中斗争艺术的具体体现。1948年党中央发现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出现了扩大打击对象的问题,毛泽东写下了《把打击面放在真正的封建剥削阶级范围内》一文,这是指导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土改工作中错划地主、富农成分的严重问题。他以兴县蔡家崖为个案进行分析,认为在全国的其他解放区,包括华北、华东、华中、东北以及西北的陕甘宁边区,在土地改革中错划为地主、富农阶级成分的,“肯定地说必定不少”[2]11。扩大打击对象,是土地改革中一个严重的错误和教训。“必须按照实际情形去划分阶级,进行土改,决不可将本来不是地主、富农的人们人为地划分为地主、富农,错误地扩大打击面,打乱革命阵线,帮助敌人,孤立自己。”[2]11土地改革的打击重点是摧毁剥削制度,要分步骤地消灭剥削制度,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斗争的策略、步骤和艺术。

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斗争策略和对富农政策的创新

土地改革是完成制度变革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在总结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的新解放区实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党要求革命者在土地改革中不仅注重斗争策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创新,其中对富农的政策显示出实践中的创新性,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积极因素,缩小了打击面,尽快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

1.对农村进行明晰的阶级划分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社会成员生产资料的占有和财产的所有状况,人们在生产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等情况,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土改中将农村社会成员划分为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等阶级成分,在革命斗争中对于不同阶级成分的群体采取不同的革命策略。

党在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以后,发动革命群众迅速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运动。新生的人民政权很快将受苦受难的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培育其阶级意识,进行阶级成分划分和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党十分重视斗争的阶段性运用。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击地主,中立富农;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在内[3]1283。党非常注重斗争的每一阶段的步骤和策略运用,在斗争的第一阶段集中力量打击的对象是地主阶级和恶霸。“要分几个步骤:首先打击大地主,然后打击其他地主。对于恶霸和非恶霸,对于大、中、小地主,在待遇上要有区别。”[3]1283对那些占有生产资料太多、剥削农民狠、性质恶劣的地主实行镇压;对一般地主,戴上地主的帽子,剥夺其政治权利,并没收其生产资料和财产,进行劳动改造。将没收地主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和财产,包括富农的多余土地,无偿地平分给农民。

党中央非常注重斗争策略,关注在土地改革中不讲斗争策略,错划地主、富农成分和侵害中农利益的问题。毛泽东在《〈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一文按语》中指出,崞县在土地改革中错划了很多人的阶级成分,经过群众代表讨论后给予了纠正。毛泽东对于这种做法予以肯定,也肯定了对“不将地主、富农加以区别,侵犯中农利益等项错误观点”[2]79进行批判的做法。要求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作用,在所有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纠正错划阶级成分的做法,并将崞县等三个地方的土地改革典型经验印成小册子,发给土改工作中的每个乡村干部学习参考。实践表明,典型经验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比我们领导机关发出的决议案和指示文件,要生动丰富得多,能够使缺乏经验的同志们得到下手的方法,能够有力地击破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的反马列主义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2]80通过典型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来示例土改工作的干部,很鲜活和生动,纠错效果更好。

2.团结和保护中农并在农村政权建设中赋予其地位

党在土地改革中实行团结并保护中农政策。中农有自己的土地、牲畜、农具等,大多数是自耕农,是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同盟军,也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需要团结和保护。党中央深刻总结老解放区土改工作的经验。“历次土改中虽然都强调保护中农、团结中农,但中农还是常常被侵犯受打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有轻微剥削的富裕中农错划成富农。”[5]123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扩大了打击面,不利于团结和建立起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划分阶级成分中,在许多地方把许多并无封建剥削或者只有轻微剥削的劳动人民错误地划到地主富农的圈子里去,错误地扩大了打击面,忘记了我们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可能和必须团结农村中户数百分之九十二左右,人数百分之九十左右,即全体农村劳动人民,建立反对封建制度的统一战线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战略方针。”[3]1306-1307为此,在土改工作中党中央一再告诫革命同志,对中农实行团结、保护的政策,纠正了错误的偏向就能扩大和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

党在农村土地改革中着手进行乡村政权建设。推翻原有的乡村保甲制度,由贫雇农联合其他劳动阶级执掌乡村政权。那些在旧制度下受苦受难的社会阶级,其经济和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勇于站在革命前列。革命成功以后的新生农村政权是农民的政权,理应由贫、雇农联合其他阶级来执掌。毛泽东指出:“‘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是错误的。在乡村,是雇农、贫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联合一道,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单独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3]1268在党的领导下贫雇农联合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打下了江山,坐江山理应是一起打江山的人。

党在领导农村政权建设中赋予中农以应有的地位。中农在革命斗争中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这是党的一贯政策。毛泽东一再告诫土地改革中的同志,不能“冒犯脱离中农的危险”[2]51。老解放区的实践表明,经过土地改革中农拥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逐渐成长为农村中的多数群体。那么在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中,应该赋予中农以应有的地位;同时提出贫农中的积极分子要成为乡村政府的领导,须获得中农的支持,甚至是同意。“在农会中及乡村政府中,贫农积极分子如果获得中农同意(这是必需的条件),可以当农会会长,政府村长、主席,但不一定要这样做,主要地要中农中思想正确、办事公道的积极分子去做这些工作,而在农会与政府的委员会中,贫农积极分子必须有他们的地位,但占少数,例如三分之一,中农积极分子则应占多数,例如三分之二。”[2]51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阶级成分和状况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阶级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从而有利于农村政治社会建设。

3.在农村土地改革中创新富农政策

对富农政策的创新是党的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体现。富农即为农村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形势下应对其有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党善于总结自身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指导新的革命实践。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党创新了富农政策,更有利于社会变革和发展。

党对富农实行政治上中立与经济上保存政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出现对富农政策的错误。苏联在1929年开始集体化,消灭富农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冒进行为[4]61。结果付出了代价。为此,党对待富农很慎重,在新解放区对富农实行政治上中立与经济上保存的新政策。富农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可能参加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中也基本上保持中立。对待富农的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老解放区都有过政策失误,即从政治和经济上消灭富农。这就在革命斗争中扩大了打击面和对立面,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对革命也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只动地主不动富农,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否则很难防止。”[4]47党对富农的政策是革命的战略问题,事关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大势。

在新生政权建立之初,党关于富农的政策影响着农村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的走向。“这个阶层人数不多(据中南各省土改复查后对新解放区100个乡典型调查,土改时富农户数占农村总户数2.85%、富农户人口占农村总人口3.77%),在经济上也不十分重要。但是对它采取怎样的政策,却对农民中的其他阶层(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贫农、雇农)、地主阶级以及城市里的资产阶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5]112因此,不能把富农与地主同等对待,也不能过早地消灭富农经济。于是,党提出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在政治上中立与经济上保存富农的政策是党从当时农村的实际出发制定的,这个政策创新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和政治益处。一是通过保护富农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物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又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保护小土地出租者。”[4]70二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不动富农可以缩小打击面,达到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团结多数等多个目的。福建省委通过典型调查后测算,打击面可从10%缩小到5%[5]122,可见,这样做对国内和国际的经济与政治斗争都是有利的。“如果我们暂时不动半封建富农,待到几年之后再去动他们,则将显得我们更加有理由,即是说更加有政治上的主动权。”[4]47三是有利于在农村建立起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现在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组织上都形成了,而民族资产阶级是与土地问题密切联系的,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不动半封建富农似较为妥当的。”[4]47-48在土地改革中不动富农的土地便会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和有利形势。

党的富农政策创新有助于推进社会变革。一是避免工作混乱。新解放区地域辽阔,干部力量薄弱,基层组织不纯且不稳定,土改中不动富农可以避免工作中产生混乱,减少错划阶级成分、缩小打击面、减少乱打乱杀等容易出现的错误。二是不动富农的土地在一般地区对贫雇农影响不大,又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恢复。“福建的典型调查:一个村,如果动富农土地,贫雇农每人分地2.2亩;不动富农土地,分地1.9亩。另一个村,动,分地2.4亩;不动,分地2.08亩。”[5]122-123富农是种田能手,农业生产的促进者,保护富农经济为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可以有效避免损害中农的利益。富农和富裕中农的界限,是农村阶级划分的难点。保持富农经济不动,在划分阶级时,就可以避免把中农错划成富农,即使出现这样的错误,也便于纠正[5]123。党通过对富农的政策创新,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体现在尽快恢复经济,促进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同时,缩小了打击面,有效地孤立了敌人,相应地稳定和壮大了自身的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阶级定位和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创新与策略

从接管平、津开始,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心就从农村转向城市,这又是一场新的更为复杂的斗争,在斗争中依靠谁、团结和中立谁、打击谁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下,只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对资本主义管理进行两重性分析的思想方法正确划分城市的阶级成分[5]12-13,才能开展有效的城市阶级斗争和接管城市工作。

1.对城市阶级的明确定位和革命斗争策略

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稳定城市秩序,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任务。“我党工商业政策的任务,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2]46党在总结过去城市工作中的经验后认为,工商业不能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就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和阻止经济衰退,必然导致领导经济制度变革方面的失败。于是,在接管城市后必须对城市进行阶级成分划分,划分出工人、商人、资本家等阶级成分,对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状况实行不同政策和策略。

城市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官僚资产阶级。那时的官僚资本主义及其所属的阶级集团集中了城市里的现代工业和商业,“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3]1431,他们是城市中的剥削阶级,是在革命中要推翻和消灭的对象。“中国现阶段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3]1287-1288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没收其拥有的资本,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没收这些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3]1431总之,没收官僚资本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政治上团结和经济上保护小资产阶级。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主要包括手工业主、小商人、小业主、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代工业非常弱小,以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一定比重。在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保存个体经济是必要的,为此,党中央告诫全党同志,“在批判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路线时,又必须严格防止任何急性的‘左’倾冒险主义”[5]23。这就需要对小资产阶级采取灵活的策略,实行团结、保护的政策,暂时不触动他们的经济与政治利益。

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并被赋予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使命。“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3]1479因此,必须坚定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1480人民民主专政展现出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蓝图: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保护下,中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3]1476,逐步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2.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创新与策略

在制度更替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特殊,需要团结和保护,也要进行必要的斗争。为了团结尽可能多的人,集中力量反对敌对阶级和势力,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与斗争并进的政策和策略,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和保护的政策是基于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做出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上,有其很大的重要性。”[3]1479一是反对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需要。当时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这个敌人是很凶恶的”[3]1479,需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二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当时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为了发展现代工业经济,需要保护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3]1479同样,党将自由资产阶级视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很重视对自由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吸纳,要求大城市的领导人注意吸收自由资产阶级代表参加工作。“接收及管理上海如果没有自由资产阶级的帮助,可能发生很大的困难,很难对付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及国民党的强大的联合势力,很难使这些敌对势力处于孤立。”[2]274这样,党需要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加以团结和利用。为此,毛泽东提出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的方针,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调动其积极因素。

在制度变革时期党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看待,团结、保护和分化他们。毛泽东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3]1475这就是革命的团结,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阶级力量,对敌对阶级和势力进行斗争和专政,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对资产阶级阵营中的进步人士进行分化,变成自己的力量。对于支持和认同无产阶级革命的资本家,无论是上海的,“还有像西安大华纱厂的资本家,我们把他们放在中产阶级范围内,要跟他们合作”[2]22。此外,社会的中产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倾向于无产阶级革命,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都要团结他们。

当然,对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一味地讲团结,要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到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4]49据此,党提出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总方针和斗争形式。“利用、限制和改造是我们对民族资本的总方针。因此,限制与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5]27一方面充分发挥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在恢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其采取限制和改造的形式,使其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资本家要拿走一部分利润,那是必须的。私营工商业是会长期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很快实行社会主义”[4]61。党把允许私营工商业存在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加以实施,“这种政策对于国家和人民是有利的,这个利是超过对资本家的利益”[4]61。因此,不能把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团结和利用的对象之外。

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在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斗争中推进工作,提高认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实施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国家的保护而得以发展,并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可是,也出现了一些民族资本家的反叛,他们梦想控制市场、操纵或扰乱国内经济,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为了控制市场,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掌握经济上的领导权,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很快打消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气焰,“他们已无力再较量”[5]96。这场斗争是正确且及时的,不斗争难以求团结。但也出现了一些后遗症,为此毛泽东批评了一些同志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错误做法,即将公私兼顾变成“只公不私”。“有些同志忘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忘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是又团结又斗争,斗争是为了团结,而产生了挤垮一些私营工商业的错误想法和做法。”[5]96为了更好地团结和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资产阶级,毛泽东表达了坚定性并指出了重要性,“和资产阶级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纲领》就成了一纸空文,政治上不利,经济上也吃亏。‘不看僧面看佛面’,维持了私营工商业,第一维持了生产;第二维持了工人;第三工人还可以得些福利”[5]98。在社会制度变革时期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党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和保护政策,不仅在政治上有利,而且对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有诸多积极作用。

四、结语

党要取得领导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必须对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进行分析,分清革命中依靠、团结和打击的对象,才能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的运用,把政策和策略视为党的生命,制定了清晰的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革命斗争的路线及政策,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和艺术形式。分清社会阶级,明确各社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定位,在斗争中不扩大打击面,也不搞四面出击,注重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对错划阶级成分的纠偏。在政权更替时期党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贫雇农,团结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保护和必要的斗争策略,对富农实行政治上中立与经济上保存的政策,有效地孤立和打击了敌对阶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资产阶级理论,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国化,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推进和在全国取得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富农中农阶级
北京中农金海纳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北京中农金海纳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中农网启动大宗农产品区块链联盟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