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祭祀文化研究文献类论

2022-12-17 13:57:32
关键词:民俗农业文化

王 雪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32)

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延续千年,并始终作为文化滋生的土壤,孕育着中华文化。中国人的思想根植于农业文明,而其中重要的来源之一即为农业生产与农事民俗。有学者指出:“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要科学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就必须展现其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精神;而这种展现又必须建立在对所有的历史素材进行整体性研究上。”[1]本文立足农业祭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类评述农业祭祀文化方面的相关文献,力求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一、农业祭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乎国运兴衰和民族独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时代意义,并倡导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农业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生存之根基,涵盖的领域极其广泛。农业祭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揭示了农业生产与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的深刻关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农业祭祀文化的内涵

农业祭祀文化是在农耕活动开始后形成的,展示了中华民族先民在人类智慧初开时期的认知、心理及浪漫幻想。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农业文明自古有之。原始先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和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们反复进行实践,不断地耕种栽培,最终筛选出了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历史上,先民经历了从使用简单劳动工具、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原始农业阶段,到努力创新生产工具、完善农业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自我力量的渺小,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有紧密联系。然而在人类智力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界无法作出客观评判,只能从欲望角度进行揣测,所以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被人们附会上一层神秘色彩,“万物有灵”的观念应运而生。先民用最简单的推理来推断人世间一切事情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所思、所想、所见、所感的一切内容幻化出神灵的形貌。这些神灵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由最初的观念逐渐演变成具体形象的,并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在原始先民的思想中,自然界充满形色各异的神灵。他们主宰一切,农作物的长势、庄稼的丰欠、牲畜的健康与否等都与神灵有直接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弱势。当今时代,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增强、生产工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自然界对农业的影响已不像传统社会那样明显,但“庄稼靠天赐”的思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仍然存在,这是传统农业祭祀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人们祭拜天地、山川、江河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在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产。可见,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无论是对现实世界的展演还是对情感世界的表达,无不带有古代农业文明的烙印。

(二)农业祭祀文化的特征

原始先民通过对四季更迭的认知、对天文物候的观察、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把握,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农业心理。这种心理多带有神秘面纱,裹挟在农业祭祀文化之中,因此农业祭祀文化具有与其他农业子文化不同的特殊性。

首先,农业祭祀文化具有全民性。古代中国的农业祭祀是由官方与民间分别举行的,几乎是全民参与,体现着公共性原则。例如古代的社日祭祀即是上自天子下到百姓的一种集体性活动,有一定的组织、相应的规则、具体的仪式、共同的感情等。这些全民性祭祀活动在娱乐方面多具有公共性,国家往往在祭祀庆典时节给国民放假,男女老少都可以尽享假日欢愉。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政治举措,旨在团结宗族情感,提升人伦道德水平。

其次,农业祭祀文化具有时序性。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古代农民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传统农业只能以家庭为组织形式,以简单知识和经验为依据,以遵从自然规律为依托。故而,传统农业是在顺应天时背景下展开的。因为农事劳动对自然时令表现出顺应和依从,农业祭祀活动也按照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序进行。著名民俗学者萧放先生说:“岁时在上古主要是强调人对自然节律的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顺时而动。根据自然农业的生产生活需要,人们细致地观察着自然节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南,在古代社会它还是祭祀日与民众生活的时间点。”[2]可见,农业祭祀文化的时序性承载着多重文化意义。

最后,农业祭祀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以家庭和社会为载体,农业祭祀为其中的关键环节。钟敬文先生说:“真实的建造,大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为凭借或借鉴的。他的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的东西退化出来。”[3]这要求研究者在深入分析文化问题的时候,不要忽略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

二、农业祭祀文化理论研究概述

国内学界对农业祭祀文化的研究更多聚焦理论层面,基本构建了农业祭祀文化研究的基石。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角度。

(一)从民俗角度展开的研究

从民俗角度展开的研究,内容最丰富,通常将农业祭祀归并于农业民俗中,探讨其特点、传承、变迁等问题,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各个子类。萧放先生的《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不仅对岁时节日的形成进行溯源,还论述了民众的岁时观念与岁时节日体系。其中汉魏时期时令祭礼向节日祭礼转变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岁时禁忌向民俗节庆的演化过程,尤其值得重视。作者既分析了古今岁时节日的差异性,也对当今岁时节日该继承的方向作了指示,可供后学借鉴。

《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是萧放先生与张勃等人撰写的著作。该书分为三个板块: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民俗,岁时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北京妙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这三个板块分别从文献考述、文化概览与现代应用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北京的岁时节日。该书作者“以北京元、明、清以来的传统节日为研究对象,将都市传统节日与帝都时间生活结合作社会整体的研究,以都市民众的时间意识为贯穿岁时节日的主线,从古今岁时节日民俗的演变中寻找都市文化的奥义”。[4]在第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梳理地方志文献中关于民俗文化的元素,其中包含诸多农业祭祀文化内容,不仅介绍了京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也从饮食、服饰、语言等多角度追溯了民俗节日中的传统祭祀成分,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婕《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一文首先对农业祭祀活动进行探源,找到农业祭祀现象的文化基因,即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并分析民众祭祀时的报恩心理;接着分析农业祭祀的内涵与特点,依次阐释贯穿于农业生产生活各环节的祭祀活动,系统而全面;最后论述了农业祭祀的功能,包括“立国教化的政治功能、娱神育人的文化功能和丰富集市庙会促进物资交流的经济功能”[5]。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密,对从整体上研究农业祭祀有重要启发价值。

部分期刊论文从民俗角度对农业祭祀文化进行探讨。例如陈启跃的《我国传统农业民俗的形成和演变》一文根据从古至今的时间流变,分析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变迁以及农业文化心理的转变,而农业文化心理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祭祀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论调令人耳目一新。人们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有所改变,其中也包含农业祭祀活动的影响。

(二)从文化角度展开的研究

农业祭祀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渗透于宗教、历史、神话等诸多领域。而农业祭祀文化以文化为灵魂,不仅凝结着先民的智慧,也汇聚着农业民族的情感,具有多重意义。因此,从文化角度对农业祭祀展开的研究,内容较为多元,思路比较开阔,虽然文献著作不多,但多出自著名学者之手。

《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是曹书杰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该书以38万多字的巨大容量涵盖农业神后稷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其中下编的《总纲》为稷祀形态的考察,包括稷祀文化综论、周人稷祀的形态、稷祀形态的流变等。在“稷祀形态流变”中,“民间社日与稷祀”直接从文化角度对农业祭祀进行探讨。曹先生认为,“这种民间稷祀是农人百姓对谷物死亡的报恩祭奠,是渴望丰年的心理祈盼,是庆贺丰收的朴素感情的宣泄,是农业民族原始自发礼俗的嬗变——尽管我们今天通过文献和民俗可以考察道德民间稷祀已经受到封建国家稷祀典制的某些影响,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区域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的许多差异。”[6]这一段表述给后学以极大启迪,即农业祭祀文化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定型的,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易。这对我们客观认识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极有益处。

陈文华先生在《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一文中,从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等方面探讨了农业祭祀的缘起。陈先生认为原始先民的农业崇拜分自然崇拜和农神崇拜,其中自然崇拜主要指对影响农业丰收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例如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火、动植物等;农神崇拜的目的则是“祈求各位先祖神灵对农业生产的总体和各个阶段,(如动土、播种、青苗、尝新、收获、入仓等)给予保佑,以达到丰收的目的”。[7]陈先生的论证为后代研究农业祭祀厘清了脉络,意义重大。

另外,原昊《农业理念渗透下商周至上天神的观念构建与祭祀制度探论》一文从先秦时期的神灵崇拜入手,探究这种观念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至上天神拥有多重神性,从令雨、令雷、令风等神权,可知至上神有着极强的农业神性。郊祀作为对至上天神的祭祀制度,其核心理念是强烈的农业诉求。”[8]这说明农业祭祀承载着的是一种农业文化心理,是传统农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民族角度展开的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经济支撑起来的汉族在文化上呈现迥异之风。许多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分布很广,流动性很强,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还体现在文化上。即便如此,少数民族在饮食、服饰、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方便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而当少数民族从游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时,少数民族会对汉民族农业文化中的部分内容采取扬弃态度。因此,从少数民族农业祭祀方式、活动等方面展开讨论的成果有很多,多为期刊论文。

《满族农耕习俗与长白山》一文从地域角度切入,介绍了满族生息繁衍之地——长白山。长白山有特殊的环境、气候和物产,江河密布,森林资源丰富,这决定了满族在渔猎和采集经济之外十分重视农业耕作,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独有的农耕习俗。这种特有的农耕习俗里包含农业祭祀活动,如“压帘子”“打墨画儿”“验月份”“填哈什”“开犁埋蛋”“耍青”[9]等。这些农业祭祀方式与汉民族有一定区别,有很多流传至今。

杨晗的《浅谈满族民间传统祭祀习俗的形式与特点》一文通过论述近代满族民间传统祭祀习俗,指出了满族民间祭祀的特点与社会作用。“中国历代民族的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祭祀文化,世居我国北方的满族人,世代信奉萨满教,萨满祭祀是萨满教的核心和表现形式,是物化了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内核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反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0]。可以看出,该文对少数民族农业祭祀背后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色彩进行了着重揭示。

刘文俊的《壮族农事祭祀节日系统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一文对壮族农事祭祀节日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壮族农事祭祀节日系统的丰富性。壮族的农业祭祀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维持农业生产活动、改善生活、交友娱乐、塑造民族心理等,为后继研究者打开了研究壮族文化心理的一扇大门。

三、结语

当前,农业祭祀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农业祭祀这一文化现象不断产生变异,其历史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未来,农业祭祀文化的研究可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民俗农业文化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