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022-12-17 13:57王东辉姚成姣
关键词: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基层

王东辉,姚成姣,王 璟

(蚌埠工商学院,蚌埠 233000)

一、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在中国历史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其内容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注意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进一步强调,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应当看到,农村基层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迫切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去支撑。如,乡村组织要靠人才来引领,农业产业要靠人才来带动,文化产业要靠人才来传承,生态产业要靠人才来维护,乡村秩序要靠人才来治理,等等。因此,积极探索和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工作中落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构成

(一)信念坚定的“掌舵者”——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掌舵者”,其自身战斗力强,就具有凝聚力,就能够带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村“两委”队伍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各方面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因此,选准配强基层党组织,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坏。

(二)科技兴农的“推广者”——农村农技特岗人才

农业科技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动力之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农技特岗人才的专业科技优势,实施农业科技扶贫,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们能够全面调查了解农业技术的各项需求,积极改进和创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如,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也在不断快速壮大,正在颠覆人们传统观念上的农产品销售拓展渠道与销售方式,进一步凸显农技特岗人员地位与优势。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展农业科技扶贫,无疑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动力。

(三)教育兴农的“育才者”——农村教师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教育先行,对乡村而言,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还承担着塑造文明乡风等多项功能。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必须实现农村教师个人价值和乡村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为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际出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界定乡村学校功能,为发挥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提供保障。

(四)产业致富的“带头者”——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产业致富的“带头者”,其出现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显而易见。首先是解决了大批农村青壮劳力转移到农村以外就业带来的“谁来种地”这个现实难题,吸引年轻人重归热土,爱农务农;其次是懂技术、会经营、能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出现,解决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足和因循守旧的问题;再次是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科学致富可以获得的稳定和可靠的职业收入,并作为产业致富的“带头者”发挥自身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这对于改善农村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结构、提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卫生健康的“保护者”——农村医生

确保农村基层百姓的健康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乡村要振兴,健康是根本。农村医生及农村医疗服务队伍水平与农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增加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这样,才能织牢农村基层医疗网,防止农村基层百姓因病返贫,解决好当前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的老百姓就医看病难等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六)乡村文旅体的“传承者”——农村文化旅游及体育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文旅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可以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通过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能够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及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能够促进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可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精神动力,提供环境保障。

(七)乡村秩序“维护者”——农村社会治理法制化人才

基层作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其治理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重要的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需要拥有一支专业性的队伍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借助强健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制化人才队伍力量,才能把问题化解在基层,纠纷调处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及时、有效、合理、合法地解决农村社会中的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摸清底数,找准症结,是破解当前农村人才问题的关键。从当前情况看,劳动力和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乡村发展环境落后、乡村治理水平不高,以及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缺乏等矛盾日趋尖锐,已成为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块短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人才缺失严重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逐年增加。不仅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就连普通劳动力也流失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曾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从人口趋势看,农村16—19岁人口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迄今已经是负增长。除此之外,妇女、儿童和老人是当前农村生活的主要群体,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科学种田意识缺乏的传统农民,存在着“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等现象。人口老龄化、人才外流、乡村发展环境落后、乡村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是乡村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人才缺失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培养弱化

从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行业办学归口教育部门后,农业主管部门对农口教育学校办学关注和支持有所减弱,农业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呈现弱化趋势。如,农业类院校发展或归并到综合性大学后,农科类教育受到削弱;农科类高职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整合或专升本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农科类大学生毕业人数占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总量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培训工作上缺乏统筹协调,培训内容上没有与时俱进,还在按照传统模式把种养技术与经营管理等作为乡村人才培训的重点,没有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及三产融合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纳入培训计划,乡村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冷热不均”突出

一方面中央及省、地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投入经费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如,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对培训意义了解不透,对参加培训抱着消极态度,存在“没钱补助不去学”等现象。这种“冷热不均”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及培训效果。

(四)保障机制欠缺

主要体现在对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保障机制重视程度不够,在确保人才待遇与业绩贡献相匹配、激发调动积极性方面方法不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分配、激励、职责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就职于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事务繁杂,任务划分不清,违背了农业科技人员务“农”的职责;又如,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缺乏系统的薪资待遇。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国家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导致其找不到归宿感,队伍思想不稳定。

四、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思考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更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为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紧扣乡村振兴,切实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积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一)拓宽人才引进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只有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才能大力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此,必须要创新乡村基层特需人才引进路径,针对教育、医疗、文化、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深化制度机制改革,为一些急需紧缺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等,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在坚持人才优先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留住已有人才,畅通人才的下乡通道,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人才引进方面,还要重视引进先进的专业型人才担任村干部或其他基层干部,促进新农村建设。要让有理想、有抱负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探索并完善城乡与高校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入乡村,并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引导外出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返乡就业创业,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的建设发展中。

(二)深化农业教育发展

深化农业教育是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乡村振兴培养与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化农业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能力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凝聚农业教育力量,组建起一支由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和农民科技骨干所组成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直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如,参与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探索乡村振兴的模式和样板,为政府乡村振兴方案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通过与基层开展对接活动,组织师生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奔赴农业一线开展技术培训、乡村振兴调研、政策宣讲、技术指导、产业帮扶、园区规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扶贫等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论文、调研报告和数据分析等,都可以成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支撑。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指导,与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如,提供必要的经费与场所,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按照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要求,依托高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和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基地等有针对性的培训,逐步使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优势,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及基层服务保障。

(三)加强本土人才培育

加强本土人才培育,要坚持引育并重,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土能人”。一要在“培”上做计划。明确培育主体,丰富培育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不应仅局限于实用的专业技术,还应从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农场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素养,逐步建立完善职业农民注册、职称认定、信息档案登记等制度,以便于对其进行管理、培训和支持;二要在“育”上抓落实。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并在项目、经费和工作条件上给予支持。如,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高素质农民带头兴办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城乡、校地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开展技术革新、成果转换等;三要在“实”上做文章。如,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基层党组织成员,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四支队伍”,强化农业农村人才的作用发挥。与此同时,还要健全乡村人才的绩效和优秀人才选拔机制,深化竞争机制,激发人才培养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完善制度法规保障

法规制度具有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着力完善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努力克服政策机制上的不足,用法规制度为人才提供有效保障。为此,要在运用招聘制度“选好人”,解决好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问题的同时“留住人”。从政策保障、经济待遇、人文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消除人才群体的后顾之忧,提升乡村基层吸引力。如,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引擎”。又如,针对农业科技工作具有艰苦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从改善待遇入手,尤其是对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工资浮动或鼓励技术承包等举措。再如,把乡村振兴急需的乡村医生的养老、医疗等纳入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并通过在职学习、学历教育、举行培训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制度来“用好人”。使人才能够被“因才适用”;需要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贴近基层人才、关注基层人才、服务基层人才并有助于基层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以吸引和激励人才。要通过制度来保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人才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用“实打实”的举措让基层工作者有盼头、有想头,真正做到长久留住人才,激发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基层在线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