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缙云县农业农村局(321400)赵润蕾
杨梅原产于中国浙江余姚,在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分布。野生种生长史已有7 000多年,人工栽培史也有2 000多年。杨梅因其较高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浙江不少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在浙江杨梅产区新出现的突发性的枝叶凋萎型病害,具有爆发性和毁灭性。据调查,浙江瑞安、黄岩、仙居、临海、天台、缙云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发病区域不断扩大,病情逐年加重。发病树体可在2~3年内枯死,损失在20%~80%,严重的达到100%。笔者对杨梅凋萎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进行了总结,为果农提供参考。
(1)病原菌杨梅枝叶凋萎病,又称“杨梅枝枯病”。“杨梅青枯病”是由拟盘多毛孢异色异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两种真菌引起的病害。
(2)症状和发病规律
始发症状为当年枝梢急性凋萎,一般枝梢叶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症状初显时不脱落,1~2个月后叶片渐渐脱落,无论顶枝还是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湿度高时,落叶后的叶痕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蔓延到枝干及枝条伤口。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幼树树皮伴随纵向开裂;根系受害明显,切断后根部组织颜色变深呈褐色。该叶片症状在夏秋季(7—10月)最为典型,冬季(11月至翌年2月)病情进展缓慢,春夏(3—6月)病情较为稳定。发病的杨梅树先半树死亡,再全树死亡。
(1)品种与树势杨梅树发病品种间有差异。据调查,缙云东魁杨梅发病最重,荸荠种次之,水梅基本不发病。树势弱、营养不良,迟修剪、挂果多等都易引起枝叶凋萎病的发生。
(2)海拔高度根据对缙云舒洪、壶镇镇果园的调查,海拔低的比海拔高的发病重,尤其是山脚下的果园发病明显重。同一果园内,一般凹洼、平地等地形先发病,然后向高处蔓延。果园坡度大的发病进程慢,坡度缓的进程快。
(3)栽培管理果园长期使用单一复合肥、肥料配比不合理、偏施氮肥的,发病较重。果园水分过足、修剪过度、管理粗放的会加重发病。草甘膦会造成果树叶片、果实变小,出现畸形小叶,影响果树长势,降低杨梅的抗病能力,利于枝叶凋萎病的发生。
(4)气候条件夏秋季节是杨梅枝叶凋萎病发生的重要时期,7—10月的气候条件与果树发病程度明显相关。7—10月多雨、台风天气会促进杨梅落叶和黄枯枝,甚至导致后期形成黄枯树。
(1)加强土壤管理深翻改土。2—3月或9—10月全园深翻一次,深度15~30厘米,近树干浅一些,树干外围深一些,尽量少伤骨干根。适当中耕,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杨梅根系粗壮,增强抗病力。增施饼肥或腐熟有机肥,不用或少用复合肥,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与微肥的使用。
(2)少用多效唑改变以喷施多效唑来控梢的做法,尽量减少多效唑的使用。可采取抹芽、摘心与拉枝、撑枝、弯曲等相结合来控梢,让树冠通风透光。让易结果的内膛枝、下垂枝、平行枝先行结果,以“果”压“梢”,保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
(3)注重修剪科学修剪。合理控制挂果量,及时剪除病梢,伤口涂抹保护剂,及时将剪下或锯下的病枝、病叶、死树集中处置。对由该病引起,有可能造成枯枝死树严重的植株,要立即挖除,就地销毁,以减少病害的传播。要做好修剪工具的消毒,修剪时先从不发病的果树开始,再从发病轻的修剪到发病重的果树。每一棵果树在修剪前都需用70%酒精对工具进行消毒,避免修剪时将病原菌带到健康枝条,造成全园果树发病。
(4)药剂防治杨梅凋萎病为系统性发生病害,防控难度大,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防治该病需以预防为主。在树体开始萌动前期和春梢、夏梢、秋梢生长期分别进行全树喷药,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等。对中度以上感病的杨梅植株,可采用树干注药方式,减轻病害发生。每年的2—3月,每树注药剂量为200毫升药液,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将其配制成浓度5%的药液,用自流式注药器包装,用直径5毫米的电钻在主干离地5~10厘米处钻小孔,将药管削出一斜面,插入所钻出的小孔,注药过程避免药液外渗。此外,5月初、8月初可用0.4%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全树喷雾防治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