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成人文化技校(313018)刘森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乡村振兴中,应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浙江省湖州市在对原生态桑基鱼塘进行修复性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创建了“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跑道养鱼”等新模式,发展中的湖州“桑基鱼塘”的推广和应用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桑基鱼塘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随着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成型。据明代归安县《沈氏农书》记载:“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世界罕见的循环农业系统。菱湖镇养鱼历史已有2000多年,以其“桑基鱼塘”的养鱼方式,创造了我国传统的养鱼法,构成了我国淡水养鱼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桑基鱼塘”,指的是种桑养鱼共荣、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生产方式。蚕粪和蚕蛹喂鱼,塘泥为桑地农田提供肥料,对中国北方和世界养鱼产生了巨大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认定,菱湖桑基鱼塘是中国惟一保留完整的生态复合型农业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对于桑基鱼塘,意大利人卡斯特拉尼在《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的“关于桑树”章节中如此描述:“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为了防止洪水的侵袭,稻田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农民经常从水田中挖取泥土堆到边上,越堆越高,形成一个高高的平地,在上面种植桑树。这必定是一个从远古就已流传下来的习俗,因为平原上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古老的高地。”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完善,主要优点有:“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表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相互关系。在这个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它利用太阳光能、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桑叶。用桑叶喂蚕,使桑叶的营养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首先转给了蚕,蚕是一级消费者。蚕吃了桑叶后排出的蚕沙、蚕化蛹后投放到池塘中,作为鱼的饲料。在这条食物链上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内的微生物可分解鱼粪、藻类以及各种有机物质,使其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氮、磷、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中,又随着塘泥还原给桑基。在这一食物链中,微生物成为有机质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在栽桑过程中,一部分桑叶和枯枝落到基上或鱼塘里,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盐类,释放到土壤中,成为桑树或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果类)的营养物又被吸收利用,也就开始了新的物质循环。可见“桑基鱼塘”这一模式是集多种循环类型为一体、完整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
湖州传统的“桑基鱼塘”目前主要集中在南浔区菱湖、和孚和吴兴区东林等三镇,面积10.8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其中桑地6万亩、鱼塘4.8万亩。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和蚕桑文化。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菱湖桑基鱼塘是目前世界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模式,每年组织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到菱湖桑基鱼塘教学基地射中村考察学习。2016年4月,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台《长江》大型电视系列片摄制组,详尽摄录了菱湖桑基鱼塘教学基地射中村的村民挖塘泥、壅桑树、摘桑叶、发蚕种、喂蚕蚁、捕鱼的桑基鱼塘种养生产模式,并在荻港村摄录了万亩塘基油菜示范基地——“油基鱼塘”。
近年来,湖州市和南浔区高度重视桑基鱼塘的保护发展工作,挖掘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内涵,创建了“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模式。
(1)弘扬蚕桑文化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生态农业景观,形成了如祀蚕花、请蚕花、点蚕花火、焐蚕花、关蚕花、祛蚕崇、烧田蚕、望蚕讯、谢蚕花及蚕花节等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桑基鱼塘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天人合一”的“仁爱”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典范,也是体现生态哲学思想的样板。
(2)保护日渐濒危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要传承就要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一是科学规划。湖州市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并成立了两级政府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确保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科学有序开展。为开展“桑基鱼塘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2016年10月,湖州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院士专家团队共有8人,工作站还配备本地研发人员10人,力争3年左右培养一批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具备产业技术前沿、文化传承积极、思维理念新颖、责任意识强烈的人才队伍。二是立法保护。2013年10月,湖州市颁布了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广泛宣传,为桑基鱼塘的保护利用营造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南浔将制定高标准保护利用计划,处理好旅游发展与传承保护、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内的动植物品种。三是修复保护。在对原生态桑基鱼塘进行修复性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创建了“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池塘内循环水槽生态流水养殖”“机械化养蚕”等新模式,目前已建成新型桑基鱼塘近2万亩。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遗产保护地农民补偿机制。市、区两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给予补助。2014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标志着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湖州桑基塘鱼”被列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公示名单。五是开发生态旅游。如,结合养殖、观赏、垂钓等,力求通过“一片鱼池,一片绿”的村庄特色风光,为村民及观光客提供融生态景观、科学教育、商业娱乐、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