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红
(甘肃省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加强天水市乡风文明建设,如何使老百姓的“脑袋”富起来,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乡风文明建设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以村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乡村文化为本源,以村民群众文化需要为导向,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涵盖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最终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的一项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挖掘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更好地推进乡村社会的振兴发展。
由于培育文明乡风往往耗费时间比较长、取得成效比较慢,加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年终考核细则不明确,所以部分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其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抓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只要发展乡村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文明乡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还有部分基层干部认为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出力不讨好,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甚至不愿配合,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难以展开,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更有部分基层干部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提升村民素质兴趣不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天水市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部分乡村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有限,基本上会把资金用在乡村的道路、通信、村容村貌等项目上,而把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放在了次要位置。有些乡村建成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没有加强管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村民晒粮食、堆柴草的地方。即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有些村民也会认为那些活动不接地气,还是挣钱养家更实际,更有甚者还会破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可以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和管理不当也是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村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缺乏热情,缺少责任感意识。部分村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是基层干部的责任,也是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应该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与其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花费时间,不如想方设法多挣钱,改善生活质量。还有部分村民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就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政府愿意出钱就能办成。也有部分村民认为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是文化人的事情,自己文化程度低,有心无力,加之资金有限,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次数较少,活动方案创新不足,无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中青年涌入城市务工,加之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城市以及网络媒体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子的共同体意识、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弱,村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淡漠,乡村传统的道德规范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这种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公共事务往往没有兴趣,部分村民唯利是图。传统道德规范的日渐弱化,助长了一些不良风气,比如高价彩礼、名目繁多的请客收礼、打牌赌博等等。这些大大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充分理解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一是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天水市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方案》《天水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将天水市乡风文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的高度,放进全局工作筹划当中,和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去推进。二是必须明确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目标任务,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基层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在考核中的占比。
基层党组织应当带领村民深入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村民开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普及民法典方面的知识,帮助村民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道德、懂文化、爱科学、守法纪的新型农民。通过借助党群干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校、农民夜校等阵地来宣传教育村民。依托村史馆、党员名人馆、文化长廊等载体,宣传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道德模范作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时代新风。紧紧抓住基层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村民、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践行村规民约,坚决抵制歪风邪气,畅通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充分利用乡村党组织主题党日、农村党员读书交流会、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平台,及时了解村民思想动态,与村民多沟通,看他们还存在哪些实际困难,帮助村民解决烦心事,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真真切切落到实处。定期开展基层党员主题文化教育,采用党员联系户、党员积分制等形式,调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乡风文明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以镇(街道)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中心、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一是积极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加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不良风气的整治,通过大力推广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积分制等多种办法,加大治理农村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的力度。二是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墙”,改善乡村文化环境。可以根据每个村不同的特点,在文化广场、主干街道两侧的墙壁上构筑一个个文化长廊,传播社会正能量,表达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三是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各类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到一起,持续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培育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比如巩固脱贫成果、科学技术振兴农业、文化惠民工程、关心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凝聚人心。四是每一镇、村都要建立微信群,让所有的村民进入搭建好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广泛地凝聚社会积极向上的力量。
村民应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村民的责任感、提升村民的整体文明素养,文明乡风才会实现。一是持续加大媒体和户外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各乡镇通过在户外设置大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牌、宣传栏、道旗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各类媒体还可以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专栏,经常性报道先进典型、好人好事,比如“抗疫”最美志愿者、最美天水人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文明新风。二是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所有村组都要开展活动,教育引导村民弘扬孝老敬亲、诚实守信、勤劳善良、邻里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等,选树乡村德治先进典型,充分利用“文明积分”“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积分分红等有力举措,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让德者有得。持续开展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天水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推荐、表彰、宣传活动,引导村民群众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家庭。四是大力开展脱贫群众讲“我的脱贫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提振村民群众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和精气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是加强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选派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镇培训、指导村民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村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升村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六是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树牢生态文明意识,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村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历史、名俗技艺等乡土资源,能够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增强乡风文明建设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一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猜灯谜、贴春联、踩高跷、耍社火、舞狮等,让村民都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生活,既可以增进邻里街坊的感情,又能够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培育乡村文化龙头。深入挖掘有特长的民间艺人,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支持他们深入农村、扎根民间、服务村民。组织文化“常下乡”活动。三是加强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借助高校、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馆等学习交流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乡村文艺工作者的文艺素养和工作能力。四是重视传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推广乡村历代保留下来的蕴含深刻乡村文化精髓的乡规民约、族规家训、文史典籍、名人典故等,赓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
让乡贤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可以激发和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和主体意识。在他们的带动之下,不仅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各类产业,搞活农村经济,还可以转变村民落后的思想,让村民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乡贤带动作用,真正让输血转为造血,改变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带动村民将脱贫致富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一是发挥品德才学优势,与村民商议制定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更具体化、更接地气、更切实可行,让村民更愿意接受和遵守,这样村规民约才能切实发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传承乡村人文精神的作用,最终达到德治和自治相融合。二是通过搭建乡贤工作室、乡贤议事会等乡村治理平台,推动乡村治理的重心下移,化解矛盾纠纷,带动村民实现自治,引领乡村走向善治。三是引进项目,助力产业振兴,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推动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立法进程。一是推动村民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四会”的开展,坚决遏制大吃大喝、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提倡遵纪守法、孝敬老人、关爱儿童等社会风尚,让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作用切切实实发挥出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奖励惩罚机制,细化乡风文明建设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比如可以通过公布红榜和黑榜的方式来通报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好的乡村进行表彰奖励,及时总结经验和方法并加以推广,督促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乡村进行整改。三是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征信系统,对于失信村民坚决纳入黑名单,让失信村民寸步难行,不断强化村民的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四是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确立村道德评议会制度,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的作用,针对村民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用舆论监督的方式约束不文明行为,并劝导其加以改进,引导村民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集中评议评选好人好事并大力宣传,树立典范、向典范学习,不断强化村民思想道德意识。五是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协调相关部门依法治理农村高价彩礼、婚姻诈骗、红白事大操大办、赌博、子女不赡养老人等不良社会风气。联系司法部门广泛开展“流动法庭”服务,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村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