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李晓庆 代凤娇
我国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一个孩子,一对父母,四位老人”的家庭结构占据了绝大多数。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虽然得到了来自家长全部的爱与关注,但随之而生的儿童发展问题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出现了社会性发展缺失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虽然给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群体氛围,但同样限制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导致幼儿的社交被限定在班级中,出现交往范围狭窄、社交主动性差等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幼儿也是如此。为了改善存在的这一问题,走班式区域活动的教育策略应运而生。走班式区域活动以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自主设计的活动机会为要求,将为幼儿提供社交的机会与条件为指导,把幼儿园中的社交资源以及空间进行整合,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走班式区域活动教育策略的优势,并且运用科学的实施路径推动这一教学策略的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常常受到家庭结构、生活习惯、活动方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幼儿独生子女家庭的现状,只能从幼儿园的教学策略入手,走班式区域活动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给幼儿创造了更好的社交环境与机会,极大地推动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在幼儿成长阶段,我们不应强制他们去发展某种能力,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培养。社交能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强迫幼儿社交,很容易挫伤幼儿的社交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抗拒和畏难的心理。只有当幼儿主动社交、乐于社交,他们才能够自主发展社交能力。走班式区域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与活动内容的限制,让幼儿自主选择社交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社交。在这种氛围中,幼儿能以积极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在活动中认识性格各异的小伙伴,探索出与他们相处的模式。
在传统幼儿园班级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着班额大、人数多的问题,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常常具有“三多三少”的现象——静坐多、等待多、排队多,活动少、自由少、说话少。这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又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提高。走班式区域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同时,这一教学策略将孩子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交范围扩大化,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
走班式区域活动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这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往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对熟悉的班级、教师与幼儿会存在强烈的依赖情绪。如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基础上开展走班式区域活动,很有可能会引发幼儿的恐慌,加剧幼儿的不安感,使幼儿对这一活动形式产生抵触心理。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走班式区域活动时,应先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幼儿进行走班式区域活动,再根据适应情况进行后续的活动设计。
教师在分组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进行分组,那么多半幼儿肯定只跟自己玩得好的小伙伴一组,这种情况不利于打开他们的社交范围,提升社交能力,导致走班式区域活动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分组活动时,可以幼儿的兴趣特点为依据进行划分,同时教师可以将在平时活动中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的幼儿组合成一组。这种做法既能保障幼儿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又能让幼儿大胆自由地进行活动与社交。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对新环境、新集体的适应情况,如果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快、社交能力发展迅速,教师就可以及时取消“分组活动”,让幼儿自主自由地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分组走班的效果十分明显,不少孩子在第一次走班活动时都表现出了抵触的消极情绪,甚至多次要求回到自己的班级。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走班活动,班中的每一个幼儿都能摆脱“分组”而自由地进行活动与社交,再也没有一个幼儿在活动中提出要回到原来的班。幼儿的班级“边界感”得到弱化,社交范围却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一个很好的现象。
人与人的交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矛盾与冲突,幼儿的社交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幼儿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不应过度干预,也切莫“专断独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自主交往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在走班式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因为物品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例如:在一次套圈区域活动中,有3名幼儿同时到达,都想要做第一个进行游戏的人,可是套圈位只有一个,小朋友必须排队玩耍。因此,3名幼儿争执不休,甚至差点动手。这时,其中一名幼儿叫来了老师:“老师,该怎么办?我们是同时到达的,到底应该让谁先玩呢?”如果教师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决定,肯定会有幼儿产生不满情绪,于是教师说:“这对于我也是一个难题呀,既然你们三个是同时到达的,就不能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抉择了,那我们还可以依照什么方式呢?”听到这里,三个幼儿顿时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大班的壮壮开口说:“我是大班的,要谦让比我小的伙伴,所以你们先玩,我最后玩吧!”另一位幼儿说:“我们两个都是中班的,但是心心是女生,我要谦让女生,因此我决定让心心先玩。”心心对两位小朋友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先后顺序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经历过这一场“小风波”,三人都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在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和他人在交往中产生矛盾,如何正确看待并且巧妙化解这类矛盾也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在走班式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交友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每次幼儿发生矛盾教师都进行干预的话,那么孩子便会永远“躲”在教师的身后,我们不怕问题,怕的是问题反复出现而得不到解决。因此,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放开手”,正确引导,让幼儿“独立行走”。
走班式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个性,让幼儿分散活动,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幼儿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区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幼儿“扎堆”在一个区域,而不少区域备受冷落的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通常有两部分原因:首先,中低年龄段的幼儿自主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独立的想法,因此喜欢“人云亦云”地选择活动。其次,幼儿不是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活动选择,而是为了和自己在班中的好朋友一起活动而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区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幼儿自主意识与社交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在活动时间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诺一小朋友心灵手巧,制作的手工作品让人啧啧称奇,但是他经常选择去蔬菜种植活动区域。通过一番谈话,我得知诺一小朋友选择去蔬菜种植区是因为他想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于是,我将诺一小朋友带到了手工活动区域,让他独自体验一下,一开始诺一小朋友很害羞,但是几次活动之后,他在活动区域中玩得不亦乐乎。
综上所述,走班式区域活动的开展是推动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当深度理解、充分把握这一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优势,运用科学的教育策略,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