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探索

2022-12-17 05:10陈桂研
经营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导向监督服务

陈桂研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处在内涵式建设的关键时期,各高校都在积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加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财力投入也逐年增加。内部审计对规避风险、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现有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跟不上高校财经形势的发展需求。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把审计资源转化为高校发展资源,对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背景

1.内部审计的内涵

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内部审计应提供建议服务”,这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2020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出,“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明确定义了服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这些都表明高校内部审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时,也要将主动服务融入监督中。

2.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重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早期的工作以传统的查错防弊为主,之后参与到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导向,在服务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较之前明显增多,业务分工逐步细化,形成了较长的管理链条,高校管理任务明显加重,然而其内部审计模式仍以传统的监督导向型为主,存在“重监督,轻服务”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存在缺陷

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侧重于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在实施事后监督的基础上对审计问题进行描述,没有与高校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创造的总体价值有限,作用层次较低,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审计目标;同时,内部审计对服务职能的忽视,也导致战略决策、管理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配合度不高,无法提升审计质量和发挥审计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高校治理逐步规范科学,内部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导向型审计比之前的监督导向型审计拥有更广的思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所调整,对组织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关注更有助于构建内部审计和高校治理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2.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的需要

当前,受到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我国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意味着财政很可能从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的问题[1]。就高等教育领域来说,今后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经营上,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都可能减少。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对规避高校风险、提升组织整体效益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3.审计自身业务提质的需要

在实际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有些问题未必触犯法律,但明显不合理;有些问题可能给高校增加了短期利益,却使高校长远利益受损等等。这些审计风险在“以违规违纪的工作成果来评价审计工作成果”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下往往被忽视,而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强调组织效益的提升,只要对提升高校经济效益不利的问题,都会被列为工作要点,使潜在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通过主动服务实现审计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专业优势,与管理层达成共识,为高校寻找合规、高效的治理策略。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发展思路和关键点

(一)总体思路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思路,抛弃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增强宏观意识,提升审计层次。从审计各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入手,科学把握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体制机制的不足,使审计兼具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双重价值。

(二)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向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点

1.提升审计站位

如何提升审计站位,笔者认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校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不能局限在监督财务收支的层面,而应当全方位、多层次为高校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二是要深刻认识到转型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内部审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要;三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在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并不意味着弱化和否定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作用,其通过强化各部门联动协同工作,打破审计与业务的边界管理思维,形成监督合力。

2.转变审计视角

以高校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为目标,将关注点扩展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探寻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完善,从揭露问题向持续改进和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从“纠错查偏”朝着“促进创建优化管理程序”的方向拓展,在原有的“免疫系统”清除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同时为审计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储备[2]。

3.优化组织结构

内部审计部门要从单纯的监管部门转变为综合性风险管理部门,以促进高校事业长远发展为核心,科学配置审计资源,构建新的审计资源组合;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打造组织增值型队伍,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审计人员要转变角色,并调整工作重心,优化知识结构,开拓服务领域,为今后内部审计内涵式建设拓宽发展空间。

4.创新审计方式

审计方式由事后静态审计向全过程动态审计转变。审计过程以全面控制为核心,对组织经济活动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和监督,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收集、分析、预测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改进审计技术,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风险的目的。

5.拓宽审计范畴

以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展审计新业务。第一,面向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要求,开展治理型审计,提升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第二,面向高校党委从严治党的要求,开展规范型审计,在完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力度;第三,面向基层单位规范管理的需求,开展服务型审计,通过关注基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管理漏洞,提出改进建议,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升高校整体治理效能[3]。

6.处理好原有的监督导向型审计与新兴的服务导向型审计的关系

做好监督可以为内部审计改善服务创造条件,重视服务可以创造更加宽松的监督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提倡关注服务,但不代表放弃监督,监督仍是其本质,通过监督揭示并分析问题,从源头提出改进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四、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工作的着力点——以M大学为例

(一)以贯彻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为着力点推行绩效审计,发挥内部审计提质增效的服务职能

按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坚持过紧日子”“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要协助管理层树立大预算思维,对学校运转进行通盘考虑,围绕发展战略探索资源拓展新办法,通过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并以此确定不同阶段和不同层级的审计目标、资源分配、评价标准管理链条。在坚守风险控制底线的基础上,处理好节约与拓展的关系,为高校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保驾护航。

开展绩效审计应关注以下方面:第一,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统筹学校各项财力及资源,优化项目设置和支出结构,防止资金使用的碎片化,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第二,严格遵循教育部的要求,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落实到位,将预算资金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的审计理念;第三,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形成内生动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以科研“放管服”为着力点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开源增收的服务职能

根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的会议精神,在“放管服”改革大背景下,内部审计要积极探索新途径,使学校科研管理做到“放得下、管得好、服务优”,真正释放科研活力,助力高校创新发展。

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关注以下方面:第一,从改进技术方法入手,关注立项合规性、使用合法性、结题真实性,深入调查和了解高校的科研环境、科研经费管理控制措施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对科研经费管理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以评估结果倒逼高校完善内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第二,从加强协调合作入手,基于一切工作服务于学校总体目标的原则,帮助科研主管部门整合优化科研管理涉及的组织、制度、流程、平台、服务等要素,主动靠前服务,使规范细则有效落地;第三,从提供咨询建议入手,围绕高校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和目标要求,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从审计视角提供咨询建议服务,为更好落实国家政策发出审计声音;第四,设立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并加大追责惩处力度,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创建内部审计结果共享机制,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统筹监管[4]。

(三)以深化内控体制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发挥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的服务职能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必须进一步拓宽,以围绕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为核心,持续优化评估和建设工作。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关注以下方面:第一,立足学校治理和管理高度,为构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供优化建议;第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关注内控缺陷,准确识别潜在风险,并做好评价工作;第三,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工作贯穿内控的全过程,及时捕捉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5]。

(四)以紧跟形势热点为着力点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宏观战略引导的服务职能

目前高校政策从纵向的政策制定部门到横向的政策覆盖面,均有详细划分:按照制定部门划分,国家层面如中央八项规定、学生利益、企业减负、科研活力、科研创新等,学校层面如学校“十四五”规划、年度计划、财政财务收支、预决算管理、内控管理等;按照政策内容划分,如资产管理、工程管理、学科建设等。

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应关注以下方面:第一,深入研究政策制定背景和出发点,找准突破口,把握审计重点,将政策跟踪审计定位到高校决策所需上来;第二,从政策、资金等多个维度透视政策跟踪审计,获得全面准确的结论;第三,建立政策跟踪审计的全过程动态管理,聚焦中心工作,并及时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调整工作重点;第四,提炼总结共性问题,创建指标评价体系,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促进政策落地生根。

(五)以专项检查为着力点开展审计整改及结果运用,发挥内部审计提升治理水平的服务职能

第一,要持续巩固审计整改成果,健全财务监督机制;第二,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收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常规财经纪律自查自纠工作;第三,以内控建设为抓手,不断梳理完善业务流程,查找防控风险点,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六)以数字化建设为着力点构建业财审融合的管理审计模式

高校内部审计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审计资源的多维度应用。开展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多方式结合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可以聚焦面上有高度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点上有深度的疑点线索,实现精准审计。

五、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应紧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巩固已有的监督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找到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转型路径。高校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内部审计做好清晰合理的职能定位外,更需要决策机构、职能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导向监督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偏向”不是好导向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