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是在当前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能源短缺、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等问题逐渐显露,已经给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从而迫切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前瞻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和从政的实践中所孕育的智慧结晶,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便依赖于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生产资料,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向大自然摄取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不加保护地排放各种废弃物,导致人类与大自然失衡,环境问题丛生。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世界冰川逐渐融化,自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且由于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化增加,海平面最近一直以更高的速度升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些岛国不复存在。盲目开垦乱砍滥伐致使土地荒漠化。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一份对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的材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3个百分点,而且恶化的趋势仍在延续。乱砍滥伐引起土地荒漠化,造成世界每年有超过2000万公顷肥沃的土壤无法生产出粮食,其中有6000万公顷完全变成沙漠。[1]土地荒漠化还导致水资源匮乏。近年来,世界水资源研究通过对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显示全球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处于“极度缺水”状态,面临水资源短缺危机。[2]环境破坏与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从1970~2012年的40多年间,全球生物总数锐减将近六成;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显示,全世界有超过800万个物种,而其中有超过13.4万个物种濒临灭绝。这些数据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退化速度持续加快敲响了警钟。
不加保护乱排垃圾使得海洋污染加重。据统计,人类每年会向海洋排放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有近千种的海洋生物遭受塑料污染和影响,包括摄入有毒塑料微粒、被塑料制品缠绕等风险。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人类预期,已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可以轻松应对。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能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协调世界各国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
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孕育于习近平早期知青岁月,萌芽和形成于地方政治生涯,是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孕育阶段。习近平在梁家河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时,便带领村民建成了整个陕西北地区的第一个沼气池。这不仅是“循环经济”的雏形,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公共卫生革命”的最早示范。习近平在河北任职期间,率先提出了要防止污染、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实现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超越。[3]
萌芽阶段。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大力整治砍伐树木等破坏生态环境工作,对筼筜湖水质进行综合治理;在宁德任市委书记时,习近平提出充分利用地方优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发展理念,科学处理社会、经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性治理的基本思路;主政福建时期,习近平提出“生态建设”理念,制定了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4]这一时期的习近平已经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到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去。
形成阶段。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间,一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理念。明确指出了二者为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二是在“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三是将生态建设拓展到农村中去,实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生态工程”。四是强调要用科技与制度创新来破解环境约束。可见,这一时期习近平已经将其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至清洁发展的高度。
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成熟与完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彰显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情怀与世界担当,更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这是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论述的理论基础。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逆全球化浪潮使得个别国家各行其是,造成全球环境治理紊乱,使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前景不容乐观。首先,逆全球化浪潮让全球环境治理顺利开展变得困难。逆全球化作为一种政治新潮流在全球开始蔓延,以美国前任特朗普政府为首,大搞政治孤独主义,为了逃避国际责任,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导致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得混乱。其次,欧盟积极引领已初显乏力态势。欧洲多个国家曾在气候领域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法国在2017年12月举办“一个星球”的气候行动融资峰会,来增加新的政治力量。德国在2017年主办汉堡G20峰会和波恩气候大会,为欧盟中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但随着欧洲经济的衰退,英国“脱欧”等原因,欧盟已初显疲态,无法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充当单一领导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全球生态治理的视野,利用各种国际舞台充分表达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世界的心愿。中国为实现这一心愿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对于湿地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湿地面积20.26公顷,成为全球湿地保护典范;[5]全力消灭白色污染,中国塑料制品回收率为30%,高于不少发达国家;自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位居全球第一;[6]自“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以来,中国碳排放削减35%。[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这一系列举措是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论述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包含诸多新观点,新理念。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合作、互惠、共赢、负责任的国际交往方式。不仅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也构成了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
尊重自然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基本前提。尊重自然,就是要明确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孕育并哺育了人类,因此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自然价值与规律。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人类弱小且无力,对于自然的改造处于初级原始阶段。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过度开发,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在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不要迷恋于对自然的征服,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付出同样的或者更严重的代价。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这一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要想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8](P11)从而呼吁各个国家要从对自然界的漠视转变为对自然界的尊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新理念。
顺应自然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内在规律。顺应自然,就是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类要合理利用、顺应自然规律,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身。[8]自然是可以被认识与把握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自然规律,但绝不可无视、背离甚至践踏自然规律。面对人类生产与环境保护矛盾,习近平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呼吁国际社会要树立尊崇自然的理念,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从而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保护自然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长期任务。保护自然,就是要明确自然界有着复杂的生物系统,自然界的系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保护自然。在自然界的生物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共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在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习近平指出人类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在多个公共场合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要在自然的正常承载能力之内。[8](P131)保护自然,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是长期的任务,要久久为功,将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绿色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肆虐,给我们共存的地球家园带来挑战,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造成了生态失衡。习近平指出,新冠疫情告诉我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生产发展方式已不合时宜,人类要进行自我变革,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好地球家园。中国不仅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自己的义务,支持更多国家增强绿色发展能力,对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低碳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发展要求。中国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承诺,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称赞。习近平指出,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之路,并庄严承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8](P131)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自主减排承诺,勾画出了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之路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图景。
循环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发展方式。循环就是要达到资源在国家经济体系中不断充分反复利用。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和根本,因而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产生关系。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向自然界排放或多或少的垃圾,从而对自然界产生双重影响,使自然资源变得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这一现实困境,习近平指出,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同时,习近平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呼吁各国应携手合作,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资源与生态消耗,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的发展方式和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给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9]
可持续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我们不能搞破坏性的发展,在满足当前生存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而是更持续更长远的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公布了我国的方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在2030年将贫困、饥饿等现象消除,并不断促进男女平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实现“保障所有人健康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持续推进医保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气候变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不断减少碳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并一跃成为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第一大国。秉持着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一个美丽的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多边、合作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是历史大势,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互联互通,休戚与共。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问题跨越国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显然单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已无法有力解决,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早已不合时宜。习近平指出只有携手合作,共建美丽家园,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0]从而为推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进程,积极协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大对《巴黎协定》的支持力度,并利用“一带一路”平台与世界各国推进绿色合作,中国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不断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道义、负责任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基本遵循。习近平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8](P133)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计划只需要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真正展现了《巴黎协定》所要求的“反映尽可能大的力度”。在减排问题上“中国是国际社会学习的榜样”,这是国际人士对中国的称赞。在这次辩论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持续对联合国应对新冠疫情提供资金帮助,并成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以及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这些承诺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
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直面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回应了人类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诉求,为当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与作为。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为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指明了方向,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揭示了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人类二者为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来源于自然,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改造自然。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多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单向关系,而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两难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P12)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也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利益,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一行为导致了各民族物质与精神产品相互往来,最终成为公共财产,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资本全球化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在开拓世界市场过程中存在掠夺世界资源、转移环境污染、破坏世界生态安全等突出问题。从全球性问题的客观存在和现实危害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基础,把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世界作为目标,为推动世界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建议,意义重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气候变暖等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全世界的科学家曾多次发出警告,认为如果人类不能限制人口增长和控制消费,那么将无法确保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能够生存下去。[11]毋庸置疑,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造成的灾难远超人类预期以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已不再是单个国家或者社会团体能够独自应对。全球生态治理何去何从?同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国人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产品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面对这一对现实矛盾,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8](P143)从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问题。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十四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在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进行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后发国家发展经济指明了方向。后发国家完全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先发国家经济发展老路,跨过“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第一二阶段,直接选择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路。中国践行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的做法、技术和经验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分享和认真借鉴。中国的菌草技术在我国蒙古阿拉善、新疆克拉玛依、西藏林芝、青海贵德县等地治理土地荒漠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传播到中非共和国、斐济、卢旺达、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在甘肃兰州举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培训班,有来自中国周边的10个国家参加,他们学习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经验,接受了培训,中国成功将治沙经验推向国际;过去十几年,库布其国家沙漠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库布其荒漠化治理为国家社会治理环境生态提供了中国经验。2014年,库布其沙漠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9月,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正在惠及全世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生态治理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惠泽全球的宽广胸襟;“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义为德”,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中国人民始终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实际行动,奉献自己,尽最大努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世界各国人民正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