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婉琳 张德文* 张 伟 杜玉林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铜陵普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铜陵 244071)
两优22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两系不育系瑞丰95S与自育的恢复系R24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8年8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稻2018006。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株叶形态较好,高产稳产,抗病性好,米质好。
两优224属优质高产抗倒杂交中籼新组合,适宜在安徽一季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正常年份全生育期143.4 d,比Ⅱ优838长4.8 d。株高128.4 cm,有效穗数220.5万穗/hm2,平均每穗总粒数224.3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8.8 g左右。根系发达,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叶色淡绿,叶鞘和颖尖无色,穗层较整齐,大穗型,着粒均匀。谷粒长形,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
2015—2016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品种中籼组区试,其中2015年产量为9.80 t/hm2,比对照品种Ⅱ优838增产6.3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续试,产量为9.59 t/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5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为9.695 t/hm2,比对照品种Ⅱ优838增产7.42%。2017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产量为8.67 t/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07%。
两优224稻米品质符合部颁三等稻品质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口味品质较好,米饭柔软,晶莹透亮。2015年参加安徽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由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统一取样,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0.8%,整精米率58.9%,垩白度4.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15.4%,垩白粒率17%,长宽比3.1。
两优224抗病性较好,对水稻主要的几种病害均有一定的抗性。2015—2016年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抗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5.75,中抗稻瘟病;稻曲病病情指数2.9,抗稻曲病;纹枯病病情指数32,中抗纹枯病;白叶枯病病情指数42,中抗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高抗条纹叶枯病。
适宜的播期选择对提高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1]。就适宜安徽地区种植的品种而言,播种早,不但可能遭受早春“倒春寒”影响,而且抽穗扬花期恰逢7月底至8月初的连续高温天气,从而影响结实率,造成损失[1-2];播种太迟,可能会受到8月下旬及后期的低温影响,不利于抽穗、灌浆、结实。因此,要合理安排播种期,做到适时播种,充分发挥温、光、水气候资源优势,趋利避害。根据两优224生育期情况,安徽省内作为一季中稻种植时,播期应安排在4月底至5月初。
选择人工栽插方式时,应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可采用肥床旱育秧方式育秧。秧田可施腐熟有机肥5~7 t/hm2或配方复合肥(15-15-15)262.5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基肥。控制播种密度,大田用种量15 kg/hm2,秧田播种量 225 kg/hm2。培育根系发达的秧苗,应在秧苗2叶1心时施断奶肥尿素150 kg/hm2,同时用15%多效唑兑水525 kg/hm2喷施,以延长秧龄[3]。后期根据苗情可在四叶期追施尿素112.5 kg/hm2,以增加分蘖。育秧期间根据苗情适时喷施吡虫啉60 g/hm2防治稻蓟马。移栽前5~7 d施尿素75 kg/hm2作为起身肥,促进秧苗产生新根,同时喷施送嫁药剂吡虫啉60 g/hm2+3.2%阿维菌素乳油12 mL/hm2,或480 g/L毒死蜱乳油80 mL/hm2等,使秧苗带肥药移栽到大田。播种后至移栽前以干为主,移栽前2~3 d灌水,以便拔秧[4]。
合理安排栽插时间,过早栽插,容易在抽穗期遇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危害而造成减产;过迟栽插,会导致后期分蘖不整齐或早穗现象。因此,人工栽插的秧龄期以30 d左右为宜,最迟不能超过45 d。栽插密度是决定后期穗数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是实现该品种高产的必要基础。在土壤较为贫瘠的地区,栽插密度以27万穴/hm2为宜,栽插规格为13.3 cm×26.7 cm;肥力较好的田块可适当扩大行距,栽插密度22.5万穴/hm2,每穴可栽插1~2粒谷苗,栽插方式采取宽行窄株,采取宽厢窄行移栽模式(26.6 cm×16.6 cm)。栽插过程中应留出适合宽度的走道,以利于后期施肥、打药、晒田等田间工作,同时也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为丰产打好基础[5]。
根据两优224的目标产量,结合不同生长期秧苗的生长状况和对营养元素的要求动态,施肥的基本原则是平衡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施氮要平稳,施磷要适当,钾肥宜增施,微肥可酌施[6],合理利用秸秆还田所产生的肥力,增施有机肥。翻耕前可用配方复合肥(15-15-15)262.5 kg/hm2、尿素 30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基肥深施。移栽后7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返青肥,以促进分蘖。重视穗肥的施用,施尿素75 kg/hm2,以延长后期功能叶寿命,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施用时间为幼穗分化期(一般在抽穗前16~18 d),以该品种在合肥地区5月初播种的生育进程来说,一般在7月25日左右;以表征来看,则在其剑叶刚露尖时。
全生育期推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促进生根及茎秆粗壮,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剑叶功能期,确保穗大、粒多、粒重。浅水3 cm左右插秧,返青后浅水,至分蘖前期浅水湿润交替,从而促进分蘖。秧苗分蘖达到预期穗数的90%(移栽后30 d左右)时开始晒田,一般晒至田间开小裂、脚踩不下陷、泥面露白、叶片直立、叶色褪淡为止,晒田可以促进根系向下生长,增强其抗倒性,同时可以控制无效分蘖消耗养分。拔节期开始覆水,保持3 cm左右水层,孕穗至灌浆期为水稻需水临界期,应保持干湿交替[7],以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便于根系对水分和氧气的吸收,从而增加根系活力,保证功能叶不早衰,促进光合作用,保障后期正常生理代谢。同时,应配合施用穗肥,以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形成高产。收割前7 d断水,切记不宜断水过早,以免影响籽粒千粒重。
2.6.1 杂草防治。控制杂草稻的主要方法是在水稻播种前通过耕作和灌溉促使杂草稻种子萌发出苗,再采用耕作和除草剂灭杀,或采用移栽方法减少杂草稻发生。
秧田期以防治稗草为主,可在播种前或出苗前3 d内用30%扫氟特乳剂1 350 mL/hm2等芽前除草剂兑水750 kg/hm2喷雾土壤除草;也可在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选用36%二氯·苄可湿性粉剂525 g/hm2兑水600 kg/hm2喷雾,用药前1 d排干田水,用药后1~2 d复水,但水不要淹过秧苗心叶[8]。秧田土壤除草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播的谷种催芽后必须有根有芽,否则不能用药;二是播种后待厢面无渍水方可施药;三是施药后应保持田间湿润3~5 d,以提高防效[9]。
水稻移栽田化学除草一般采用3种方式,即“一封”(插秧前后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杀”(插秧缓苗后茎叶处理)、“三补”(分蘖期补除)。①“一封”。插秧前土壤封闭,主要是在插秧前1~3 d整地拉板耧平后进行,但不要在耙地时施药,以免将药剂耙入过深泥层影响药效。插秧后封闭可在追施返青肥的同时,将除草剂制成药肥,采用撒施法进行封闭,可选用的药剂有10%苄嘧磺隆·乙草胺100 g/hm2或9%苄·异丙甲草胺1 200 g/hm2等。“一封”处理能够对田间杂草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②“二杀”。当插秧缓苗、目标杂草出苗后,对于以稗草为主的田块,可采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600~750 g/hm2,于杂草三至四叶期喷雾防治;对于以稗草、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混生的田块,可采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675 g/hm2+25%灭草松水剂3 750 mL/hm2对杂草茎叶喷施防治。化学除草时间应尽量选择在草龄3叶及以前,施药前2 d须排干田水,以保证药液与杂草茎叶充分接触[10]。③“三补”。分蘖期补除,一般指在前期封闭和茎叶处理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人工去除田间剩余大草。
2.6.2 病虫害防治。在两优224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可在分蘖期及始穗期施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叶瘟和穗颈瘟各1次,如有需要,在破口期前5 d再防治1次。稻曲病受气候影响显著,若抽穗扬花期遇连日阴雨、田间湿度较大、日照偏少时发病较重。稻曲病防治时期的选择很关键,一般在水稻破口前7 d施用克胜得惠戊唑醇480 g/hm2进行防治[11]。
根据当地植保部门提供的田间虫害预测预报,尽量采用生物或物理方式,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化学防治手段。药剂选择应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为主。提倡交替使用农药,以减少害虫的抗药性。例如,稻纵卷叶螟防治,可选用2%阿维菌素1 200~1 500 mL/hm2,或 40%毒死蜱 1 800~2 250 mL/hm2;稻飞虱根据田间生长表现,可混合施用毒死蜱与阿维甲维盐1 500 mL/hm2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