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形象、生动地传播事实,是好新闻的标准。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就像在讲故事,字字句句引人入胜,扣人心灵,能够紧紧抓住受众,使其深切地获得新闻事实与价值。
“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巧用比喻、引用、拟人等手法正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方法之一。探索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在叙述一件较为复杂、庞大或者抽象的新闻事实时,总会感觉无从入手。这时,运用比喻的方法可能会带来茅塞顿开的效果。
《春风拂过百花开——晋城攻坚克难改变面貌见闻》,这是2022年4月21日刊发在《山西日报》头版上的一篇文章。主题是回顾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晋城市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用3000字的篇幅,展示10年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精准地切入主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通过深入采访和思考,笔者产生了将晋城发展事业比喻成一个花园的构想:新时代的气息猶如崭新的春天,春风拂过,花园中“百花绽放”。形象化的比喻直切主题,而且其时正值春暖花开,十分应景。自此,文章标题和布局水到渠成,最终被报社评为星级好作品。
恰切的比喻,能够起到非常直观、清晰的表达效果。在《人民日报》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党组织像一块磁石,把大家的心紧紧聚拢起来。”(2022年10月15日《党建聚人心 敲开幸福门》)将党组织比喻为“磁石”,党建引领的作用一目了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022年11月08日《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把“钥匙”,把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世界渴望读懂中国的时候,‘一带一路’如同打开了一扇窗。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放眼全球,‘一带一路’在轮船的鸣笛、在码头的装卸、在桥梁的建造、在田野的耕耘、在工厂的轰鸣中,正创造无数新的合作共赢故事。”(2022年10月14日《我们这样回答》)连珠般的妙喻,形象地彰显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气魄和现实意义。
新闻报道就是陈述事实,但如果只是记者自说自话,不仅会显枯燥,而且很难让人信服。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杰克·海敦曾经说:“引上几句话能使稿件生动活泼,就能使稿件‘动起来’。”引用对新闻报道的作用不言而喻。
“11月28日,偌大的沁水县土沃乡下沃泉村户外广场挤满了人。‘过去是:全家老小一张铺,现在是:老人孩子各有屋;过去是:出门办事靠马车,现在是:家家户户小轿车……’舞台上,带着正宗乡音,来自高平的63岁‘百姓宣讲员’陈玉峰正编着顺口溜,讲着《新时代新生活咱农村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那位老哥,我看你后槽牙都笑出来了,你说,政策好不好嘛?’‘好!’台下的一声回应,300多位男女老少笑得前仰后合。”
这是2019年12月10日《山西日报》通讯报道——《奔驰在太行山上的宣讲快车》中的一段。较少的主观场景描写,大量地引用现场人物的语言和对话,却展现出了基层宣讲的火热情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正是引用带来的良好效果。
除引用新闻人物语言之外,精准地引用名言警句、公认事实、信息数据等也是提升新闻价值的重要方式。以2021年6月30日新华社播发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其中一段为例:“100多年前,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曾有‘引以为耻’的憾事:虽然铁路的设计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主要部件甚至铁钉都是从国外进口。如今,长城脚下,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开智能铁路先河的京张高铁穿越于崇山峻岭间。”通过引用百年前詹天佑的“憾事”,对比凸显了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而让人由衷信服与赞叹。
将采访事物人格化,不仅会让新闻报道充满趣味,而且有助于更加深刻地阐述新闻事实,加深受众的情感认同和思考。
不少时效性要求不高的通讯报道通篇采用拟人手法,比如《人民日报》曾经刊发的《化肥与有机肥的对话》,《湖北日报》刊发的《一只东方白鹳的回家之旅》等,让新闻事件的主角直接出声,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比较常见的用法是在标题上,运用得当的拟人用法,会让人浅显易懂、回味无穷。
以2022年5月5日《山西日报》刊发的《扎“硬寨”打“硬仗”交“硬账”》一文为例,笔者将晋城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通过三个“硬”的拟人动作来展现,不仅使标题和文章有了分量,同时也架构起了较为清晰的行文布局。再比如2017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辈子都在琢磨云的脾气》,拟人化的标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主人公坚持不懈钻研气象工作的事迹;如202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火星你好,天问来访!》,从“天问”的视角出发,将原本深奥神秘的太空探测变得生动可感,更具趣味性。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但这样的灵感则需要深入采访、用心观察、深入思考、反复锤炼才能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闻实践中,我们正是需要建立这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此才能更好地成为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让作品发挥出“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真正担负起“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 王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