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珊,王润玺,白婷婷,杨瀚威,石忠武
(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可见,思政课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每个高校教师的义务,意义重大。本教学改革以材料学专业英语为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并将红色文化与工科教育有机结合,旨在促进工程化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1],因此专家提倡增加实践环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占比。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强调应用的工具性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获取本专业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阅读和翻译英文说明书、英文文献等[2]。材料学专业英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一环。受地理位置和生源基础等影响,西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及工程认证任重道远[3]。为了使本校的工科专业逐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与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统一,提高教学质量,探索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四史”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宝藏,也是历久弥新的精神武器和法宝,将“四史”和长征精神揉入材料学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讲授,能显著发挥思政教学的特色和效果。然而,怎样自然流畅地融入,成为首要问题。很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鲜活生动的“红色故事”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提高授课趣味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另外,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党的精神源泉,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学习和传承给新时代大学生的力量之源。工科教师应当将所授学科的科学性与本学科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先进事例和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学生。
本教学改革在大思政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探讨材料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方案。
将红色文化与专业英语相结合,在长征精神、四史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掘素材,讲授国内材料学家和材料工程家的先进事迹和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材料的自主研发之路、中国材料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大国重器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政治和学理相互辉映,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工科专业工程化认证相互助力,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将红色文化与工科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工程化认证。通过长征精神、四史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流畅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在雨课堂分批推送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大小及对自身的要求自行选择某个难度的学习任务。增强课程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的适应性和可延展性,循序渐进,既要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挥和提升的空间,也要防止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任务量过重而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1]。课后,根据雨课堂的教学统计数据,制定一套合理的评分机制,并纳入最终考核分,重在鼓励学生进步和提高。
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否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就业中学以致用。通过引入协作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由雨课堂的数据分析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调整教学进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度,授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构建。
本校的定位是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材料学专业词汇,提高其阅读、翻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料的能力和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能力。专业英语的知识点多而琐碎,授课老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授课时的趣味性。
研究路线有以下五个方面:
(1)调研工程教育认证对高校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调研本校专业英语学习情况。
(2)根据调研结果,调整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3)在长征精神、四史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掘素材,精心选取国内材料学家和材料工程家的先进事迹、对中国材料的自主研发、中国材料产业崛起的贡献,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让政治和学理相互辉映。
(4)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面进行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5)授课后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情况调研,总结经验,进行下一步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毕业生应具有应用实践能力。为提高材料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增加材料学文献检索、学术文章写作和实践环节等内容,课程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1)课堂讲授(16 学时):流畅穿插红色文化,讲授材料基础知识、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翻译。
(2)案例教学(6 学时):选读专业文献,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
(3)交流研讨(4 学时):布置课外资料翻译作业,课堂内进行讨论。
(4)实践环节(10 学时):介绍实验室仪器的纯英文界面、说明书、操作过程。
制作全新的教学课件、视频和教学文件,以配合上述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选取合适的文献,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时跟进前沿学术术语。结合授课教师的专业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选出部分专业英语相关的段落,从写作逻辑和成文方式等方面讲授英语学术文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材料学英语文章的撰写技能。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量讲解材料相关企业发布的广告、视频、标书等。
采用协作教育模式与雨课堂相结合,开展专业英语课程。
教师在课前制作并发布雨课堂小视频和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观看本专业英语学术讲座视频片段、英语文献片段,以及前沿新材料的物性参数的英文介绍。课堂授课时,利用雨课堂提供的互动方式,带领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答题(投票题和主观题),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课后下载和分析雨课堂教学数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布课后习题,检验教学效果。
协作教育模式的宗旨是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并在互动中引入动态评价。由于协作教育模式十分复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提高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率。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将最终成绩改为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两部分。扩宽平时成绩的范围,使学生注重长期能力的养成,加强专业英语知识积累,而不只是短期的备考。主要考点包括预、复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及出勤率等。期末成绩为开卷大作业,包含材料学文献阅读、国际会议海报制作、材料学仪器英文说明书翻译等。
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英语教学要力求自然流畅,选材要贴近本门课程,强调开创性、自主研发和新产业,着重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工科教学的有效路径。修订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兼顾国家、行业的政策要求、用人单位的专业能力诉求和毕业生的现实需要。对材料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法进行创新,以提高红色文化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促进作用。
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西部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任重道远。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改革,将红色文化与工科教育有机结合,使红色文化的传承助力新时代工科专业工程化认证,让政治性和学理性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对材料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和定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该课程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长征精神、四史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流畅导入,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英雄,树立民族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