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 王雅静 朱小军(通信作者)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她经济”崛起,女性成为不可小觑的消费大军。根据贝壳研究院《女性居住现状调查报告(2021 年)》显示,在2017 年至2020 年期间,女性的购房占比从45.60%提升至47.54%,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女性都有了较大的主动权[1]。居住空间是围绕“居住”这一基本活动产生了地理空间和物质空间[2]。吉阪隆在《住居的发现》中指出,居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读。广义上的“居住”指的是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而狭义上的居住则是指与居住和生活需要相关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包括各类住宅及外部环境中具有私人属性的空间[3]。文章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居住空间,其中女性使用的时间超过男性,因为空间本身具有极高的私密性及附带的归属感,符合女性的需求[2]。居住需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住空间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从设计层面来说,女性作为居住空间的使用主体,其本身心理、生理上的特殊性,使得女性对于色彩、材质等艺术审美具有更高的敏锐性。但现实中往往会忽略这种差异,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的设计,无法照顾到特殊个体的需求。因此,文章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分析女性的情感需求并提出相关的空间设计策略,希望能够给居住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向。
情感化设计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的设计理论,他将设计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使用者的心理本身,他认为人类由于大脑不同层次的思考,包括控制预先反应的本能水平、操纵日常活动的行为水平,以及掌管脑部认知的反思水平,使得人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认知属性、审美属性及情感反应属性等,三者由低到高,构成了人的基本情感反应[3]。人性化设计才是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好设计,这种拥有情感价值的设计才会拥有永恒的价值,然而空间是理性而具体的,情感是感性而无形的,要想使情感化设计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中,就需要设计者们从上述的三个水平层次在空间中得到转化(如表1[4]),运用设计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利用设计元素来对用户认知进行干预,提高情感元素在设计中的地位,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感受[5]。
表1 情感化设计理论在室内空间中的转化
对于这三个层面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本能层次是情感体验的起点,主要是通过感官得到情感刺激,对应着空间中的材质、色彩、软装等;行为层主要是让使用者在空间中,获得良好的空间功能体验,着重考虑空间的舒适性需求;反思层强调的是对空间使用者唤起共鸣,引发对空间内涵的思考,这种反思往往会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所处环境等的不同,而赋予空间不同的意义,是使用者和空间之间特有的联系。情感化设计本身是针对产品设计的一种理论,居住空间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本能层和行为层的设计强调的是置身空间当中的即时感受,而反思层设计是建立在行为层和本能层上,带给使用者长期的情感映射,三者相互作用,为居住空间提供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6]。
居住空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空间,更是当代社会背景和人类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往往带有社会礼制的色彩,属于女性的居住空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慢慢处于边缘位置,所谓女性的居住空间主要是以女性为主要居住者[7]。放眼当下,女性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从女性的视角考虑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人们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若把居住空间仅仅当做居住生活场所显然不适合,人的情感能否在空间中得到满足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继而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印象和居住体验。
情感化设计恰恰是能够提高空间情感体验的设计理论,它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次去研究人的情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将虚无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空间设计表现形式。此外,城市空间很少会和性别差异关联[2],其建筑风格往往会呈现出中性或男性特色的样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影响以及男女本身所带有的差异。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指导女性居住空间设计,即是在承认男女生理和心理差异的基础上,以女性的情感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空间,给予她们不同的空间记忆。因此,从女性的视角切入居住空间情感化设计,能够让设计者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上的不同角色及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心理学大辞典》提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8]。当人们进入空间时,他们能否产生好的情感体验关键在于设计师是否满足她们的需求,创造她们需要的空间。就女性而言,她们在社会中往往会扮演两个角色:一是照顾家庭的传统角色,另一个是职场中的独立女性角色,两种身份交替存在,其特殊性也使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其纳入设计规划的范畴之内,充分了解她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从根本上了解她们所需要的东西,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9]。
3.1 本能层次
本能层强调的是一种直观感受,通过人的感官来感受空间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本能层次以视觉、触觉、听觉为设计的关键点,对物体的外观造型、色彩等元素进行设计,以增加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研究表明,女性在情感上比男性更为细腻,他们能够更为敏感地感受到周围的变化,或是色彩,或是光线,或是材质的好坏与否。设计空间时富有巧思都会让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能层次能把握好感官元素在空间中的作用,提高女性居住者的空间情感体验。
3.2 行为层次
行为层次的需求强调的是功能上的需求,通过对空间的体验从而产生行为层次上的情感,它要求设计具有一定的效用性。行为层次上的情感需求一方面源于女性视角下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源于人在室内空间中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来说,女性的体型相对偏小,心理上也相对敏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总是会被无限放大,这种较为敏感的性格特点使得女性在空间中往往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这也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在空间中应注重空间的私密性来提升室内空间的安全感,在进行隐私空间的分隔时,要对隐私空间的形状、封闭程度等着重考虑,以达到为女性提供灵活可变、层次丰富的私密空间。此外,空间的舒适感也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空间中女性使用较多的地方应注意人体工程学的使用,给居住其中的人打造一个宜居舒适的空间。
3.3 反思层次
反思层次的设计是情感化设计更高层次的思考,反思层次的情感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空间本身,更是强调空间传达出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居住者的影响。如何通过有形的设计手法传达出无形的意义,从而唤起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甚至产生共鸣是设计表现的重点。现代社会女性肩负着双重责任,居住空间更应该传达出一种“家的港湾”的温暖感受。同时,空间的整体表达不应该从众,而应具有针对性,从而让她们能在专属于自己个性的空间中收获幸福,对空间产生依赖感。
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求将审美与现实功能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情感体验也被纳入空间的重要表达方向。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认为,一个令人愉悦、具有美感的物品要以感官诉求为基础,使使用者能够感受到物品的魅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联系[4]。因此,在空间中融入情感化设计理念,重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发展的必然趋势[10]。
本能层级上的情感需求强调的是感官方面的体验,这一层级的空间设计需要了解使用者感官层面的喜好,映射到居住空间中强调的则是空间中意境和风格的打造。
4.1.1 明确空间风格且合理采用色彩配置
在空间的整体风格表现上,要有针对性地对空间风格进行强调和突出,不同的风格的表现手法异途同归,但又在细节上包含巨大的不同。风格呈现的不同主要靠软硬装的不同选择来达到。例如,想要打造简约精致的室内效果,可以通过点线面基本元素的相互组合和合理排列来实现,创造不同女性偏爱的形式美感[11]。此外,空间的色彩是直接影响空间视觉效果的因素,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设计师应注重女性用户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研究,合理选择空间色彩的主基调及色彩搭配,给女性居住者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4.1.2 营造空间意境且合理运用光元素
除了常见的装饰物之外,光影也是室内空间中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空间中光影的使用有利于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中光线的明暗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光的冷暖、强弱能够增强空间感和层次感,设计师对空间中的光进行合理运用,能够赋予空间不同的层次,烘托不同的氛围,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以情感共鸣。
行为层级上的空间情感需求强调的是使用者在空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联系空间设计可以从空间的功能上进行打造,要求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整体空间功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细节层面的设计表达。
4.2.1 提高空间功能设计的灵活性
在空间中要对墙、顶、地等进行功能性设计。在进行功能性设计时,要保证功能流线、空间序列合理且适合居住,考虑到女性的身型娇小,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合理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关注空间尺度的设计,从而使居住者能够得到良好的居住体验。
4.2.2 空间弹性分隔
首先,考虑到女性对于隐私的敏感性,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注意空间分隔,卧室或者更衣室需要采取封闭式的墙体隔断,有效隔离视线、声音温度等;其次,除了私密空间外,还可以在其他空间中运用一些如屏风、镂空的家具、高低不同的柜子或墙面等造型多变的分隔物,为女性提供不同层次和灵活可变的空间,给空间增加一份通透性,有利于空间中的视线相互渗透,还能够与其他空间有很好的联系;最后,在空间中采用弹性分隔或是打造视觉焦点也是增加空间体验层次的方法,如空间中不同功能的推拉门,或是纱幔这类活动式家具,方便空间的灵活分隔,既在功能上满足女性的需求,而且给空间中增加了一定的女性化气质。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装饰物,如地毯、植物等在空间中打造视觉焦点,营造出女性偏爱的空间视觉环境。
反思层次上的设计强调的是空间的内涵,唐纳德·A· 诺曼在其《情感化设计》中提出,经由反思层次设计下的产品往往会有三方面的特征:寻求自我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产生持久记忆与关注[6]。社会上有着形形色色且独特的人,他们往往拥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个人经历,因此“家”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专属的意义和理解,女性以其独特的社会角色乃至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对于“家”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要求。反思层级上产生的情感是空间对于使用者的意义,是一种“触景生情”的认同感,每个人的认同感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职业、个人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居住者的感受。反思层的设计要求设计师更加注重研究用户的心理需求,加强使用者与空间的情感互动。
反思层级上的空间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设计:
1)增加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让居住者参与到设计中来。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人们对于互动参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进入空间时,设计师应在设计中加入时间因素,使用者则可以作为空间设计的动态参与者。空间设计应留有部分余地,适当融入一些模块化设计,使得空间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发展,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还能为日后创造出拓展空间。设计师应设身处地的考虑空间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建立起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形成反思层的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
2)增加空间的特殊记忆点。空间体验感的提升,能够促进人与空间的交流,从而增强受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居住空间的体验感提升可以从感官叠加和情感持续来体现。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尽可能地调动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12],增强空间中多种知觉感知形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视觉形态设计。此外,设计师在进行前期调研时,应进行详尽的用户调研,找出空间的“特殊点”,这种特殊点专属于特定的空间使用者,不具备大众传播性,使得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故事感且具有独特性,从而形成使用者对于空间持久性的关注和记忆。
在社会发展愈来愈快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室内设计的发展也从传统的追求使用功能转向对情感体验的重视。文章以女性情感需求为切入点来研究居住空间设计,将女性的情感需求在室内空间进行实际转化,以找到情感触点,增强室内空间的情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居住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空间功能合理的前提下,用色彩来调节整个空间的氛围,加以相适配的造型设计和多变的光影设计,形成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契合女性对于周边环境变化的需求;(2)明确各个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得使用者在空间中能够实现一定的行为目的,满足空间最基本的需求;(3)注重空间中的尺度规划,对细部节点要进行人性化的考虑,参考女性身体特点及行为习惯进行设计;(4)提高女性在空间中的参与感,促成女性与空间的交流,创造出具有沉浸感的交互情境[13]。所谓的女性居住空间也并非是把女性特征在室内空间中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了解女性的审美、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关系和居住空间进行一定的变革与反思。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是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注,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加入对女性的关怀,给空间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性化的光彩,引发使用者与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