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速铁路冬奥列车的文化符号融合设计研究

2022-12-16 05:11:32崔昕然马胜全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冬奥纹饰高速铁路

张 野,崔昕然,石 彭,马胜全,孙 伟

(1.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44;2.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2)

0 引言

京张高速铁路(北京北—张家口)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配套工程,是世界上首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的高速铁路,代表了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最高水平,不但解决了运动员及观众的快速通勤问题,也是传达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因此,传达有效的文化信息,是京张高速铁路冬奥列车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列车设计整体的文化融合不是对某种视觉形象进行简单地拼贴与移植,而是将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有机地与旅客行为、空间体验相结合,并转译至适宜的工业设计语境下的系统工作。国内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外部涂装设计方面,丁满[1]、支锦亦[2]通过对被测试人群产品色彩意向研究,得出对列车涂装色彩设计的方式方法,认为色彩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符号植入研究方面,刘媛[3]对于高速列车涂装设计风格主要关注平面构成图案的视觉符号化。此外,李科平[4]认为列车涂装不仅要考虑文化因素,还需要综合受众的体验感以及心理感受等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列车内饰方面,文化融合设计主要存在于列车的情感化研究领域,李洋等[5]指出在列车内部空间的情感化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觉符号的提取,可提高列车的辨识性。李静静等[6]则建立了地域文化因素和有轨电车设计之间的联系。国内对列车涂装与内饰的文化融合设计研究大多集中在色彩和情感化研究方面,列车工业设计的文化符号植入理论尚未系统构建,有待于通过理论模型建构与实践设计验证加以进一步探析。

针对文化融合设计这一关键问题,对冬奥文化、京张文化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开展了视觉识别系统、车站站房、列车、导向标识系统等设计研发工作,其中京张高速铁路冬奥列车的文化融合设计是重点,从文化符号分析入手,将提取的符号转译为工业设计造型语言,运用于列车涂装和内饰的设计研究,最终建立一种文化融合导向下的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理论模型。

1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设计要素

文化融合理论是指从最初的理念构想,到最后与工业设计相结合的整体设计思路,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将观念实体化,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植入的过程主要分为:文化筛选、物象选择、符号转译、载体结合。通过数据检索、专家访谈、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等方式,将京张高速铁路所承载的文化具体为科技冬奥、冰雪文化、中国文化、京张文化4个维度。

文化主题选取应基于大众认知度展开分类分级研究,且需要兼顾用户、功能、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主题的遴选应从用户认知价值、功能价值、美学价值等评估维度展开。基于旅客需求,建立结构完善、针对性强的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指标体系,也有助于有效评价高速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水平[7]。通过专家与受众访谈法筛选出4类文化的相应主要元素,通过图形设计加工得到若干图案,面向大范围人群展开问卷调研,题目设置为“您认为什么最能代表冬奥京张高速铁路”,并使用5阶意向尺度法对4种文化进行打分。通过线上问卷发放,最终收回1 023份问卷,通过计算平均分的方式,计算出冰雪文化4.3分、中国文化4.5分、京张文化2.9分、科技冬奥3.4分。据此将4种主题文化修正为边塞文化、冰雪文化、传统文化、京张文化,并进一步对4种文化符号群组的主要代表符号展开问卷调研,明确了每种文化类型最典型的符号元素主题,边塞文化包括鸿雁、长城、落日;冰雪文化包括雪花、滑雪、飞雪;传统文化包括龙、凤、万字纹;京张文化包括山脉、火车、铁路等。主题意向的平均得分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意向的平均得分Tab.1 Average scores of candidate themes

进一步将上述符号通过人工设计的方法转化为可视化图标,部分图标还将2个以上符号进行图形创意组合,增加其表意深度与广度。例如,以边塞文化的第3个符号样本为例,将长城形象与人字形符号组合为同构符号,由此形成了初步的二维符号矩阵,该阵列中的可视化符号将作为后续工作的重要设计要素。文化符号样本案例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符号样本案例Fig.1 Samples of cultural symbols

2 高速铁路冬奥列车涂装文化融合设计

京张高速铁路定位于“复兴号”智能型,采用的智能动车组基于现有“复兴号”CR400BF型动车组,车头与“和谐号”相比更为狭长,流线型的车头造型更具速度感、科技感与未来感。涂装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人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完全工业化的列车之上,受列车造型的限制,涂装应遵循列车固有的外部形态,归纳感性思维背后的线型规律,并给予自由曲线以理性的规划能力[8]。因此,涂装设计之时应借助列车车体上的“动势”,将涂装线条与车体线条合二为一,从而在视觉层面上实现功能与装饰融合设计。

由于车头与车厢在外观特征方面有较大区别,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开进行设计。车头是涂装设计的重点,要区别于车厢独立进行设计,而每节车厢可以设计为相同的循环图案,在统一的基础上确保主次分明。此外,应注意到车厢与车厢连接处的图案衔接问题,以确保首尾相连。

2.1 文化内涵的植入设计

列车涂装思路分别为主题来源、造型语意、色彩语意。确定主题来源,将抽象的含义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再通过造型语意与色彩语意对符号进行修饰限制,完成列车整体的涂装设计,丰富车身涂装及主题,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特色服务等,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旅游客流,增强经济活力[9]。京张高速铁路冬奥列车涂装中的文化要素以“九重冬韵”为主题。基于列车造型与材料工艺的限制,通过设计符号与列车载体进行组合,最终达到融合的状态。设计方案分别以边塞文化、冰雪文化、传统文化、京张文化为主题,从主题来源、造型语意、色彩语意进行分析,共设计出9套方案,其中“追风蹑景”“飞鸿踏雪”“乐驰京张”以自然元素为主题,“追冰踏雪”“活力畅行”“冬梦映雪”以冬奥元素为主题,“无远弗届”“凤鸣朝阳”“瑞龙毓秀”以人文元素为主题。文化类型与9套涂装方案的关系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类型与9套涂装方案的关系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relationships of culture types with nine painting schemes

涂装在颜色方面围绕3个主题9套方案延展出4套色彩搭配,其中包括红金系、蓝色系、蓝红系、蓝紫系,实质为蓝、红、金的规律搭配。红金系的车型包括“追冰踏雪”“鸣凤朝阳”“瑞龙毓秀”,将龙凤的符号元素赋予红色与金色,从图形符号与色彩符号两方面阐释中华传统文化。蓝色系包括“追风蹑景”“飞鸿踏雪”“乐驰京张”,其中“追风蹑景”出自《抱朴子·内篇》序:“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形容速度极快。涂装以蓝色的阵列渐变线条为手段,对速度进行可视化表达。“飞鸿踏雪”见于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里取其字面含义,并提取“鸿雁”与“冰雪”突出意境的塑造。蓝红系包括“活力畅行”与“追冰踏雪”,红蓝配色与几何线条的搭配用于对奥运精神和拼搏精神的表现。蓝紫系是红与蓝深度融合的结果,其色彩的搭配在于对科技感与未来感的营造。

2.2 涂装设计代表方案

方案一“追风蹑景”,主题来源主要考虑融合塞外冰雪自然风貌,结合运用了自然元素风、冰雪和奥运蓝。图案设计强调运用具有视觉张力体现风速的阵列线条纹理,搭配跳跃活泼的蓝色撞色,以重复的线条模拟风的流动,给受众以飘逸、迅猛的速度感。“追风蹑景”涂装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追风蹑景”涂装效果Fig.3 Painting effect of “chasing the wind”

方案四“鸣凤朝阳”,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鸣凤朝阳”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鸣”与“朝阳”均象征着吉祥,从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处将同样的向往寄予列车之上。涂装将“凤”的形象进行符号化提取,将冗余的信息进行精简,利用符号唤起大脑中关于“凤”的形象。车头部位在原有的结构线条的基础上,保留“凤”的轮廓特征,车厢部位设计出凤尾羽毛的特征,并以车厢为单位进行循环。在设计风格上对其进行几何化处理,图案服从外延所建构出来的工业产品语境,使内涵与外延和谐统一。将所有列车侧窗统一为黑色带状,加强列车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涂装选用了传统的红色与金色进行搭配,红色为主、黄色为辅,也是与“鸣凤”与“朝阳”的主题相呼应。符号主题与颜色符合传统,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将内涵与外延融为一体,是基于工业生产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鸣凤朝阳”涂装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鸣凤朝阳”涂装效果Fig.4 Painting effect of “phoenix singing in morning sun”

3 高速铁路冬奥列车内饰文化融合设计

3.1 平面二维纹饰设计

从文化植入视角来看,列车内饰设计的策略在于将工业设计向平面设计降维。首先应对不同主题进行视觉符号的提取,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为四方连续图案与二方连续图案的绘制做准备。绘制方法为将筛选出的纹饰分为“母题”与“地纹”,其中“母题”符号是具主题意义的前景,是视觉的焦点,而“地纹”符号则多采取中国传统纹样,用于背景辅助纹饰。纹饰的符号图案设计如图5所示。依据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餐车的规划,将不同主题的“母题”与“地纹”通过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图案加以组合,每个类别设计3套图案,共计12种。四方连续纹饰设计规划如图6所示。

图5 纹饰的符号图案设计Fig.5 Design of symbol patterns of ornaments

图6 四方连续纹饰设计规划Fig.6 Square continuous ornament design plan

3.2 色彩与质料设计

列车内饰的设计重点在于座椅饰面、灯饰、窗帘及临时性半透明贴等部位。其中座椅是车厢空间视觉的主体,其视觉面积占比最高,表面覆盖的织物也是软装饰的主要载体。此外,座椅对乘客的感受度占比最高,这种感受来源于织物颜色、质感、纹理3个方面,其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基于整体性工业设计原则,座椅在颜色选择上应与外观涂装的色彩协调,主要以蓝色、红色为主,以及少量米色、金色、赭石色等可融合色系,通过同色系、邻近色、对比色的搭配,调节不同颜色的占比,搭配出座椅所需的色彩。在此基础上应适当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与明度,避免长时间乘坐对旅客产生视觉刺激,影响空间体验的舒适度。降低明度则出于实用性的考虑,由于座椅与乘客直接接触,容易产生污渍与磨损,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座椅配色规划如图7所示。

图7 座椅配色规划Fig.7 Plan of seat color scheme

纹饰具有专属文化属性,对环境氛围营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文化融合设计的主要手段,也是研究的重点。座椅的纹饰设计一般围绕一个“元图案”的基础展开,将此图案进行复制,最终铺满整个座椅。纹饰图案越小,排布越密集时,织物整体上更统一;纹饰图案越大时,在视觉上越容易被观者所捕获,相对的含义更容易被提取。因此,除了“元图案”设计之外,纹饰设计还应考虑图底面积比(纹饰疏密)、颜色比,以及单个循环图案与座椅面积比例等3个关键点。

织物质感对颜色的呈现起辅助作用,需要引起设计者的重视。质感将二维平面的质感延伸到三维造型,通过表面粗糙度、光泽度、纹理对颜色进行更好地诠释,通过织物表面的反射,这些材料会使观者产生诸如亲切、时尚、酷炫、传统、华丽等多种符号性特征,辅助颜色进行设计信息的传达。

3.3 代表内饰方案展示

(1)商务座车厢。商务座车厢对乘坐舒适度、私密性、周边环境、服务设置及车厢整体的设计品味和氛围营造的要求最高,在图案纹饰的主题选择上也应符合相应等级的暗喻。商务座的3种方案提取了龙、凤、中国结的传统文化元素。车厢整体色彩设计上以简洁的形式搭配米黄色与暗红色,车壁采用与座椅相似的皮质及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暗纹,地面用深灰色地毯铺地。商务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如图8所示。营造出一种轻奢、素雅而又统一的氛围。

图8 商务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Fig.8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ornament patterns on business class seats

(2)一等座车厢。一等座车厢空间上沿用目前的2+2座椅排布形式,保证乘客在旅途中宽敞的乘坐空间和舒适的体验感,对乘坐舒适度、私密性、周边环境、服务设置及整体车厢的设计和氛围的要求较高,在方案设计时,需要确立一等车厢与二等车厢的视觉等级差距。在颜色上选取中国红,纹饰则选取代表京张高速铁路沿线文化特色的边塞元素。车厢整体色彩设计上遵循上轻下重的视觉稳定原则,车厢内部和天花板采用明度相对较高的灰白色,地面以深灰色的地毯进行铺装。一等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如图9所示。

图9 一等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Fig.9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ornament patterns on first class seats

(3)二等座车厢。二等座车厢在空间布局上采用2+3座椅排布形式。二等车厢数量最多,最能反应出大众乘客的当代心理需求,应着重与冬奥文化和冰雪文化融合。车厢设计通过融入冰雪元素,在色彩上采用天蓝色与深灰色,用视觉色彩表现出稳定感与安全感,整体营造出清洁、活力的空间体验感,达到文化细节表达与空间整体氛围的统一。二等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如图10所示。

图10 二等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Fig.10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ornament patterns on second class seats

(4)餐车座车厢。餐车车厢作为列车必要的功能配备,满足了乘客在旅途中解决餐饮的关键需求,是列车设计的重点部位。纹饰母题选择了京张高速铁路标识、地纹配以回纹吉祥元素,在保证整体颜色为中国红的基础上,通过明暗纹的方式增加了视觉的统一性。餐车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如图11所示。

图11 餐车座纹饰图案应用展示Fig.11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ornament patterns on dining car seats

4 结束语

通过多种不同主题的设计验证,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地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融合路径,从含义提取、符号转译再到符号植入,构建出实用性较强的文化植入的理论构想,使得高速铁路冬奥列车的涂装与内饰设计有据可依。构建了文化筛选、物象选择、符号转译、载体结合的设计路径,使基于文化融合目的下的列车涂装与内饰设计有据可循。京张高速铁路冬奥列车文化融合设计的内核在于时代需求下的传统文化形式创新,其主要创新原理为:在主题限定范围的情况下,需要依据公众的认知情况,对符号进行分类分级评估,以遴选最具传达价值的设计元素,将文化基因保存在主题之中。而后进行符号转译,实现平面设计二维图案向工业设计三维造型的融合,在向产品与空间载体的融合中,需要考虑产品属性、环境属性及用户审美属性等多方面要素。

猜你喜欢
冬奥纹饰高速铁路
带状纹饰的类型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蜡染的纹饰探讨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冰雪运动(2021年5期)2021-04-19 10:43:50
雕漆纹饰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