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东 张儒恒 原一鸣 何玥莹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考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了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2020年9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这为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环境改变而提出的新型战略布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遵循的重要战略指引,而建设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流通体系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属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的布局,而现代流通体系是属于国家战略实施层面的布局,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动了现代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现代流通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是“循环”,即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王一鸣,2020),关键在于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的实现,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刘鹤,2020)。从构建安全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视角下,考虑国际产业分工、外部竞争环境、合作关系调整等基础条件,加快建设高标准现代流通体系和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有助于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江小涓等,2021)。文章基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系演进,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结合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流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我国逐渐从传统流通体系向现代流通体系过渡。流通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虽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2020 年才被正式提出,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由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主导关系一直在不断动态演变,事实上双循环发展格局从改革开放之后便一直存在(郝玉柱,2020)。根据我国1978—2020 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见图1)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一时期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进程,可以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主导关系划分为国内循环主导、国际循环主导、国内外协同发展以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4个阶段。与双循环主导关系演变相对应,我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也大致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生产主导型阶段(1978—1998年)、外贸主导型阶段(1999—2011年)、流通主导型阶段(2012—2019 年)、消费主导型阶段(2020 年至今)。每个阶段,由于流通体系建设重心的不同,因此对双循环发展格局产生的助力也有所不同(张鹏,2021)。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格局主导关系演进过程如图2所示。
图1 1978—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变化趋势
图2 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格局关系演进进程
这一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刚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内单循环走出,进入国际循环发展当中。这一时期,国内循环需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的进出口总额逐渐攀升,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得到不断调整优化。与此同时,内外贸易流通需求的增加迫使流通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在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发展关系上,对外主要体现在我国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经济特区、港口型城市等,通过便捷的海运带动港口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以此为跳板,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对内主要体现在流通基础设施的加强与完善,通过流通标准化建设和流通技术更新,加快国内商品流通速度,扩大商品流通范围,带动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占比极高,已从国内经济循环主导阶段转向国际经济循环主导阶段。我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基本趋于完善,一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开始投入使用,流通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流通体系与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相互助力。此时,国内已经有了便利的网上交易和信息服务平台,出现了物流信息系统等技术平台,这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在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发展关系方面,这一阶段的现代流通体系为双循环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对外各大港口和通商口岸数量进一步增加,国际化港口建设基本成型,随着国内流通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大多数城市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借助现代流通体系带来的便利性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对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国内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中小型城市和农村需求活力逐渐增加,从而带动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这一阶段,一方面,我国保持着高水平的国际市场进出口比例;另一方面,我国开始稳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开拓国内中高端商品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此阶段,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与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完善便利的在线支付系统和实时物流信息查询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激发了我国双循环发展潜力。在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发展关系方面,对外在现代流通体系的助力下,众多中小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跨境电商平台、RCEP 协议等参与到对外贸易商品流通中。对内,现代流通体系助力国内循环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实现了电商进社区、快递下乡、农产品进城等突破,进一步激发了中小型城市、乡镇和农村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的不确定性,结合我国长期积累的流通体系发展经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正式确定。在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发展关系方面,由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港口停运、集装箱短缺等风险屡屡发生,现阶段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实际需求,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优化提升国内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流通体系建设。
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流通作为连接两枢纽的桥梁,通过提升流通的经济效率,能够对供需匹配程度、供给需求敏感性和灵活性发挥正向作用。现代流通体系连接内部供给与需求,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能够有效助力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序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流通体系通过进出口连接国内与国际供需,能够进一步整合国际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保障外循环的稳定运行。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的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
现代流通体系位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承载着连通国内需求与供给的桥梁作用。上游连接供给端,推动生产环节如技术、商品、服务等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下游连接消费端,扩大消费区域,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进行再引导,促使消费结构多元化,双向助力国家供给侧、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在分配环节,现代流通体系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提供了金融制度保障,扩大了就业。在流通环节,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以实现降本增效,并与信息技术融合催生经济运转的内在动力。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基础和核心,力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堵点难点,其作用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现代流通体系助力国内循环的作用机制
第一,生产环节——快速响应供给,优化产业结构。生产环节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起点,包含生产、再生产。从微观视角看,现代流通体系可以扩大制造企业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效率,增强生产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供应链“牛鞭效应”,及时丰富市场所需。从宏观视角看,现代流通体系能将不同区域间的生产和消费有效连接,扩大流通范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现代流通已经延伸渗透到生产的每个环节,生产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现代流通体系直接连接最终消费端,并实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消费者的需求取向,并迅速反馈到生产端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现代流通体系不仅可以作为供需间的桥梁纽带,还在供需协同过程中充当着推进者的身份,以逆供应链的信息流形式引导生产者对供给进行不断改进,通过“产品+速运=新产品新服务”的模式来适应并满足动态变化的国内市场需求,或利用“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支撑带动生产制造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左劲中,2021)。
第二,分配环节——稳定社会就业,合理分配资源。分配环节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只手”配置资源向更优处流动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再分配实现运转。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流通体系以分工演进为基础,为提高生产力、深化社会分工、创造社会财富不断注入新的内生动力,符合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一方面,现代流通体系通过交通便利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多样化来保障和扩大社会就业;另一方面,现代流通体系通过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与国有企业的有效互补,能够有效统筹社会资源,优化社会结构,促进收入合理分配,推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第三,流通环节——提升流通价值,注重技术创新。流通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流通环节建设国内大循环市场,要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江小涓等,2021)。作为物化的抽象劳动的商品价值表现形态,交换价值的实质是商品所代表的劳动时间份额,流通产业所实现的价值并不只是“流通费用”,而是包括在延续生产的价值生成过程和媒介交换的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的双重功能(王晓东等,2021),所以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环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环节所起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构建标准化的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流通大市场,提高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信息流通、包装等多环节的及时响应速度和效率,实现国内贸易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统一;二是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对供应链或整个循环经济活动各环节的“社会传染”作用,进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在流通环节中,供应链上下游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技术创新 需要信息和技术共享,形成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响应机制,一旦供应链条中有一环能够主动创新,并得到其他环节的认可,就会促进整条供应链的创新,实现产业行业间的“板链拉动”,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消费环节——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国际需求。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是国内大循环发展的落脚点,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应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将消费作为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内需与外需协同、消费与投资协同的双拉动。而流通体系发展对我国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支点效应,尤其是其规模效应对消费升级的支点作用更强(毛春梅,2021)。现代流通体系对提升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终端顾客的消费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品质的追求日益显现,而我国在消费领域的主要矛盾体现为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高需求层次消费的向往与供应端的不匹配、不协调。因此,现代流通体系需发挥其促进作用,将宏观扩大的需求通过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时响应、物流服务等手段,转化为具体的以商品或服务为载体的需求。
外循环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的循环,一般来说,外循环是跨国贸易中的外部需求。我国实施双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一方面可规避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的适应性。现代流通体系在出口渠道中,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出口贸易的畅通和供给侧生产结构的升级;在进口渠道中,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引入国际优质商品,促进国内需求多样化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助力外循环发展的作用机制如图5所示。
第一,借助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通畅。现代流通体系在出口环节联通国内供应端和国外需求端,对其上游供应端具有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可优化国内供应端生产结构,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对外出口的中间产品数量逐年上升,全球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度较高(樊茂清,2013),且这种形势依旧稳固并将长期存在。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需求严重不足,以美国、英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致使全球产业链呈现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基于此,现代流通体系及时将国际市场需求和动态变化向上游进行传递,促使国内生产企业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可以通过借助国内外信息平台和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控制贸易成本、交易价格,提高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利用陆港、空港等联合运输,将国内供给端多样化的产品送至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及时对国际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供给侧调整。与此同时,结合国内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大限度地保障了商品的时效性,丰富了产品业态,促进了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推动了产业升级。
第二,整合外部资源,扩大进口优势。现代流通体系在进口环节联通国际供应端和国内需求端。从需求的方面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定上升,2020 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 万美元。国民对高质量的消费品需求逐渐提高,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高品质的进口商品有助于刺激国内消费、提高消费水平(魏浩等,2020)。为此,可以借助前置仓、海外仓、中欧班列、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流通方式,让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培育外贸零售进口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注重消费者偏好和需求,将进口与国内消费需求结合,满足终端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出现断裂危机,我国产业链暴露出明显不足,“片段化”供应链突出,其原因是缺乏核心原材料、核心技术。现代流通体系则能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深度融入国际分工,而相对成熟的流通体系,更容易占据进口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借助“一带一路”倡议、RCEP 协议等发展契机,帮助我国建成面向未来的流通新标准、新规则、新范式、新平台,提高在全球流通体系中的话语权,在建设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整合各国各地区优质资源,构建高效生产销售网络,为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便利,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近年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呈现一定的协同性,在看到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堵点。
目前,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呈现不均衡、不充分、不完善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区域之间流通设施差异明显、流通网络密度差距较大等方面。具体来看,受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东部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相对较为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较为完整,流通行业标准统一规范,各参与主体分工明确,整体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则与东部地区差异明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阶段,信息新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现代流通领域有了广泛应用,但限于流通企业在人员、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新技术与流通体系的融合衔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明显滞后,流通企业实际需求和理论研究存在明显脱节,同时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代流通体系位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间核心环节,起着连接供应链和需求端的桥梁枢纽作用。但受限于资源、信息和行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流通体系牵引力和驱动力的双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产业融合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同时,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度和协同度有待提升,产业链条之间信息、资源等要素的匹配和共享度有待加强。
一方面,我国在流通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各地虽有政策倾斜并建立了流通产业园区,但缺乏产业、技术支撑,出现了功能定位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跨区域组织松散、信息共享平台缺失等问题,尚未形成一个包含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成熟流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流通体系整体技术与管理创新性不足,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竞争优势有待加强,且行业管理水平不高,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流通产业闭环生态圈,导致流通领域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力不强。
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进步改变了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流通体系完善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压力,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错位明显、逆向流通进展缓慢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例如快递行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官网资料显示,2020 年我国的快递运单量超过400 亿单,使用塑料包装袋数量多达17.08 亿条,使用封套数量达到100.03 亿个,使用胶带长度达到750.24 余亿米,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提出促进流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现代流通体系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堵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是强化现代流通枢纽中心建设。在重要流通枢纽城市规划综合物流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增强城市物流与供应链增值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全国流通统一市场和标准,发展跨区域货站、枢纽货站等物流运输配送新模式,为各流通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跨境物流服务网络建设,高效对接公路、铁路、海上和空中运输各节点,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国内国际畅通的多式联运大通道。二是建设全国统一流通信息平台。借助我国科技与网络建设优势,加强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型流通信息综合平台,提升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与分配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对流通造成的影响,推动全流通链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分配。三是注重流通网络布局建设。合理规划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中心,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加强城乡生活配套设施如便利店、农产品市场等建设,完善县乡物流配送网络,搭建绿色物流运输通道,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终端。
一是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性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解决好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流通资源配置效率。引导生产企业将重心放在供需有效衔接上,利用信息网络等手段激活社会主义大市场买卖活动,减少生产端与需求端的信息不对称性,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二是增强流通功能的双向引导力。在关注正向的,即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着力加强反向的,即从消费到生产的市场预测预警。及时识别消费端需求的动态变化,大幅降低上游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减弱“牛鞭效应”对流通全过程的影响,防范流通领域的产能过剩,提高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定制化生产模式,助力实现由消费决定生产的精准匹配,实现反向定制生产,充分发挥流通加工的增值作用,增强流通功能的双向引导力。
一是注重需求端供给改革。现代流通体系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承载的功能更加复杂,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实现及时生产与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并充分满足居民消费意愿(张鹏,2021)。目前,消费需求增速不足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而在于供给端跟不上居民消费升级。流通体系是消费者获得商品的关键一步,现代流通体系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应大力推动流通体系的技术革新,提升消费偏好体验,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消费选择的影响。二是创新流通新模式新业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接触式消费大幅减少,现代流通体系应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和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促进各产业跨界融合,壮大流通主体,形成流通新模式新业态新平台,培育新型消费,如无人商店、无接触式配送等,激发消费潜力。通过新产品、新场景引领生活消费模式的创新,从而创造新需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是强化流通技术与管理创新。现阶段,流通技术与管理创新对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密切关注产业链供应链的运作情况,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流通充分融合,进行流通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运营,提高信息互联互通能力与产品流通效率,有效整合用户需求数据,能够精准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并实现智慧化决策和快速供给,从而提升流通价值,实现全场景智能化作业。二是培育和树立流通企业品牌。流通企业是流通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力量。现阶段,我国流通企业要改变以往的被动应对模式,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巩固和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具体来讲,要以市场推广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式,鼓励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和承办大型商贸流通博览会,积极参加境外流通商标注册和国际品牌认证,参与国际物流行业标准体系的规则制定,培育一批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流通话语权。
一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流通领域的规范和标准,推动现代流通体系法制化建设,严厉打击垄断及不正当竞争,打破区域壁垒,建设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流通市场。加强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并实施多部门联动信用监管。从宏观上,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从微观上,支持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赵宇新等,2021)。二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观。在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理性把握市场规律、代表人民利益、保障机制顺畅运转的力量。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流通机制通畅运转以及公共资源有效配置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统筹引领作用,打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拳,积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借助RCEP协议、“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展开对外合作与交流。坚持“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理念,鼓励流通企业参与国际流通体系标准的讨论与制定,提高我国流通企业高新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把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助力实现中国标准引领世界进步创新。与此同时,要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际贸易组织推动建立全球化流通大市场,精准开发外部资源,为我国流通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资源和友好的国际环境。二是有效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发挥进出口流通渠道的作用,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鼓励流通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发挥示范作用,并引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增强竞争优势。建立完善溯源机制,进一步推动进出口贸易标准对标国际水平,提高对外投资质量,整合外向要素市场,拉动高端制造业升级,在国内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与此同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下,应积极依托现代流通体系,保证高端制造业平稳运行,畅通流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