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赤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 赤城 075500)
赤城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林地面积3 146.86 km2,森林覆盖率54.3%,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
赤城县现有榛子林面积大约25万亩,结果面积15万亩,各乡镇均有分布,包括平榛和毛榛2个品种。以龙门所镇、东万口乡、云州乡、白草镇、三道川乡、镇宁堡、赤城镇、雕鹗镇、大海陀乡及龙关镇等10个乡镇分布比较集中。随着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上山割柴次数逐渐减少,野生榛子缺少了平茬更新,产量日趋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野生榛子产量由之前的年产1 500 t下降到目前的年产不足700 t。
榛子耐寒抗旱,分布在我国北纬32°~42°、年平均气温7.5℃~16℃、绝对低温-33℃以上的区域,榛子树为喜光树种,在海拔1 000 m以下、坡度小于15°的阳面坡向均可生长。树高一般为1.5~2 m,树皮灰褐色,根系在土壤中能产生根状茎,交错伸展,萌发新植丛,并且榛子的侧根发达,须根细长而密,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下5~40 cm土层中,最深可达80~100 cm。榛子树为单性花,雌雄同株,一般开在2~5年生枝条上,无花瓣,先叶开放,雄花序为圆柱形,下垂的柔荑花序,花药黄色,雌花着生于雄花序附近,包藏于一总苞内,仅红色柱头突出,开放时露出芽顶,一般在3月下旬开花。幼果开始发育时间在5月中下旬,6~7月为果实迅速膨大期,7月下旬~8月上旬为种仁发育期,8月中下旬~9月上旬为果实成熟期。坚果簇生或单生,较大,球形或卵圆形,浅褐色,上部露出外被腺毛及短柔毛,外果皮木质或骨质。榛子一般3年生开始结果,4~9年生为盛果期,其寿命可达50年以上。
赤城县的野生榛子资源丰富,由于目前该县的野生榛子疏于管理,产量急剧下降,对野生榛子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干预,可促进榛子资源的更新,提高亩产百斤以上。
3.1 平茬。赤城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山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农民一直是砍柴做饭取暖,野生榛子是农民主要的薪柴之一,在砍柴的同时也对野生榛子进行了平茬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煤和电基本取代了薪柴,野生榛子的平茬几乎为零,长成了不利于通风的老榛林。野生平榛在合理平茬后,2年开始结果,3年进入盛果期,结果可持续至第7年,因此平茬周期定为5~7年1次,而具体的平茬年限应该建立在对榛树单株雌花数量以及雌花质量的科学调查基础之上。如果所调查区域的榛树单株雌花数量比上年显著减少,而且雌花混合芽的个体较为瘦弱,同时榛林的树龄偏大,此时便是该片榛林平茬的合理时间。
3.2 通风道。设置通风道目的是使其通风透光,增加光合作用,尽可能多地增加野生榛林内的边缘效益。边缘的榛柴上由于结满了榛果而向通风道内弯倒,这样便给生产领域让出了较为理想的光照空间。由于光合作用更加充分,榛子产量自然会增加。
具体做法:在大面积榛林中,沿等高线,每隔3 m宽的生产区域,用割灌机打出1条1.2 m宽的通风道。把原来无序的榛林改造成为条状分布的榛园。通风道内长出榛柴萌蘖以后,再次用割灌机进行二次割除。
3.3 病虫害防治
3.3.1 榛瘿蚊。防治最佳时期是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上旬,重点防治其成虫和幼虫。5月中旬,野生平榛展叶以前,向榛林地表和树冠上喷施触杀剂和熏蒸剂,毒杀其刚羽化的榛瘿蚊成虫;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中旬,每隔10 d左右,向榛林内喷施1次内吸剂(40%乐果、20%一窝端、20%隔叶杀、50%辛硫磷等),外加触杀剂(2.5%高氯菊酯、20%氰戊菊酯),控制榛瘿蚊的初孵幼虫和后期羽化的榛瘿蚊成虫,内吸剂与触杀剂的比例为1∶1,其防控效果可达80%~90%。
3.3.2 榛树卷叶象虫。每年的5月中、下旬喷施具有内吸、胃毒、熏蒸作用且持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如象甲净、乐果、敌敌畏、辛硫磷等),以及具有触杀作用的菊酯类药剂(敌杀死、杀灭菊酯、速灭杀丁等),以抑制越冬代成虫和叶卷内初孵幼虫的为害;或者在6月下旬以前喷施熏蒸剂、触杀剂以及残效期较短的化学农药,驱赶或消灭越冬代成虫。
3.3.3 榛食象虫。一是在成虫发生盛期,即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上中旬喷施菊酯类杀虫剂和熏蒸类杀虫剂,毒杀或驱赶成虫。二是在幼虫孵化盛期,即每年的7月初~7月中旬向榛树果苞上喷施内吸类杀虫剂(乐果、辛硫磷、氧乐菊酯等),毒杀初孵幼虫。
3.3.4 榛树白粉病。一是在发病严重的榛园中清除病叶,消灭第2年春季的侵染病源,以预防榛树白粉病的发生;榛林生长期及时摘除病枝病叶。二是在榛树放叶之前,可喷洒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由于石硫合剂在温度过高时容易产生药害,所以在气温较高时可改用50%代森铵500倍液。每年的6月中旬,在榛树白粉病发病以前,向野生榛林中喷洒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800倍液,其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三是对于过密的野生榛林株丛,可进行适当的疏枝或者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野生榛林群体的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4.1 经济效益。野生榛子林通过科学的管理,榛子产量和品质将有明显提高。经测算,管理改造后的榛子林,年平均亩产榛子坚果可达到55 kg,按现在市场价格45元/kg计算,每亩产值可达到2 475元。
4.2 社会效益。赤城县榛子林分布广泛,进行大面积的野生榛子林改造可为该县农民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力推广野生榛子林改造,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