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峰,李 娟,张晨曦
(1.中共芜湖市委党校 芜湖行政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新疆 奎屯 833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既阐明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又对如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全面正确认识哲学的功能作用,对于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用哲学要求的贯彻落实,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把握世界主要通过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形式。哲学作为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和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它相对于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而言,具有极大的容涵性和统摄性,提供了人们把握世界的理性分析框架,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范畴、原理和体系三个层面。
哲学范畴是哲学思维的工具和手段,是哲学借以把握对象的中介。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使用范畴这个术语,从此范畴就成为西方哲学家们研讨的重要话题,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有限、无限、时间、空间、原因、结果等演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气、阴、阳、理、命、性、心、诚、敬等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理解一个哲学体系的前提是要认识和把握它的基本范畴。列宁指出,范畴是人的逻辑认识的“梯级”和“网上纽结”。哲学范畴是人们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石,离开范畴,对于哲学原理的阐释、哲学体系的建构是难以想象的。能否提出一系列或若干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范畴,是衡量一个哲学家及其学派创造力的主要标准。当然,辨析、澄明概念,明确一个哲学范畴的内涵,同样也能体现哲学家的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范畴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或丰富、或减损、或偏移。
哲学上的原理是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哲学范畴通过其它词语的连接可以构成判断、形成命题,而一个判断、命题或若干判断、命题则可以构成原理。哲学原理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思维的观察和认知达到更高的程度。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均对原理的探求极为重视,有建树的哲学家都提出了有独到见解和启迪意义的原理观。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理念论,在关于理念与世界上普通事物之关系的论述中,他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原理:共同原理、分离原理、自我谓述原理、纯粹原理、独特原理、崇高原理。在此基础上,他将其理念论当做道德价值观的基础,当做科学知识的基础以及所有存在者的终极起源。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同样蕴含了对宇宙万物运行原理的探求,体现出先哲们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思考。
应当指出,哲学上的原理不同于部门学科的原理,它是在部门学科原理基础上,再进一步寻根究底、追本溯源,进而发现最深层的逻辑和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正因为超越了具体学科的局限,所以它才能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发现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才能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聪明”和“大智慧”。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原理,有其客观性、真理性,支撑它们的是客观规律,这是它们具有价值的现实基础;哲学上的各种原理观不一定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它也有可能来自哲学家主观的理性预设。有时,即使哲学家提出的少数原理最终证明是片面的,但仍具有相当的价值,它可以从认识论等层面启迪人们的思考。
哲学体系是由众多哲学原理建构而成,但它不是各种哲学原理的大拼盘,它更强调的是各类哲学原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稳定的联系,大多呈现出基本问题的贯通性、范畴术语的连续性、原理观念的近似性、表现形态的系统性、内在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基本问题的贯通性。恩格斯曾作出如下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19哲学其他问题的展开,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考察和回答为起点、为中心。
在哲学史上,大哲学家都高度自信,认为他们发现了“终极真理”,随着自己哲学体系的建成,可以给世界提供有强大说服力的理论范式。现代德国哲学家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ick)曾说:“所有的大哲学家都相信,随着他们自己的体系的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时代已经到来。……他们全都坚信,他们有能力结束哲学的混乱,开辟某种全新的东西,它终将提高哲学思想的价值。”[2]事实上,建构一个哲学体系是颇为困难的事情,只有少数大哲学家起到了开宗立派的作用,他们提出核心的范畴和原理,提供思维的方向和原则,奠定某一哲学体系的基础,众多服膺他们理论的后学者持续接力,方能形成大的流派。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其文化土壤、民族特性的不同,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范畴、原理、体系和哲学传统,它们都提供了解释世界的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过去哲学的超越,具有更为强大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关于马克思进行的哲学革命,人们常常引证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89从而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则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种观点存在着明显谬误。事实上,与其他哲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且解释功能更全面、更深刻;不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其他哲学更满足于“解释世界”,大多缺乏“改变世界”的愿望,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在实践的基础上,表明了它的人民性和革命性的立场,它的“主动精神”和改变世界的效用更加显著。
1842年,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133马克思这一论断十分精辟,被学者们广泛引用。有少数学者认为这一命题体现着黑格尔“哲学是时代精神”命题的理论哲学气质,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已经克服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的超越。它主要强调两点:
第一,哲学是时代精神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形式。时代精神是指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精神气质、精神格调的集中体现。表现时代精神的有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仍然是哲学。哲学最能集中地反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从而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
第二,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根本特征并表达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精神隐藏在时代的问题中,哲学必须从时代发展中概括出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他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自己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03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学习中,特别是从青年黑格尔派身上,马克思察觉了德国哲学的致命缺陷——没有从德国的真实情况出发。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从市民社会的现实出发,并日渐清晰地表达了以“解放”为主题的时代精神。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真正哲学,仅仅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还不够,还要透过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理论性的形式表述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而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换言之,真正的哲学总是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它以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与现实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中获取发展的动力,引领时代的发展。在与时代的交互作用中,哲学“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4]121哲学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更具有普遍性、整体性,从而更好引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经验主义思想、法国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既反映和表达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崇尚科学时代精神,又塑造和引导了追求进步的时代精神,为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克服弊端医治资本主义制度的药方纷纷出笼,其中也包括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潮,但没有一个是科学有效的。唯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了时代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科学地统一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飞跃,塑造和引导了时代精神。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曾说:“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经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6]11哲学引领社会的共识、价值观以及民族的国家的行动,构成一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的、国家治理的行动基础。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这篇哲学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促进了全民、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塑造和引导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包容、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在哲学领域消除了“顶峰”论、精神万能论、斗争万能论、上层建筑万能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促进了正确思想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有实际价值的变革纲领,对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哲学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也是对人生进行反思、审视的智慧。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哲学家普遍对本体论、认识论抱有浓厚兴趣,但对人生论的研究相对较少。与西方哲学的传统相反,中国古代哲学家更热衷于人生论的探讨,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着墨不多。不少哲学家倾向于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如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7]4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在宇宙中有何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开始思考的重要课题。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被许多思想家奉为座右铭。他的弟子柏拉图曾提出著名的人生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一直启迪着人们的思考。中国的儒家、道家、释家关注的中心更是人生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对于后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等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劳动创造论的基础上,超越了以往旧的人生哲学。它指出人在本质上是“关系”性存在,具有自我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双重目的,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人生自我目的的实现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前提,人生社会目的的实现是人生自我目的实现的条件。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为己”“利己”,也需要“为他”“利他”。
在现实生活中,有三种有代表性的人生态度。一是乐观进取型、现实型的人生态度,认为现实世界总体上美好的,趋势是进步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二是悲观的退隐型、宗教型的人生态度,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苦海,人始终在苦难当中无法自拔,需要借助宗教等神秘力量才能摆脱,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三是达观的自然型、快乐型人生态度,认为客观世界本来就好坏杂糅,对此不要过度乐观或悲观,要想得开,珍惜现在、顺其自然,即便行为荒诞也无须顾忌。对这三种人生态度,各种哲学流派都进行了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提供了相应理论支撑。例如,对应第一种人生态度的典型代表是先秦的儒家哲学,对应第二种人生态度的典型代表是基督教和佛教哲学等,对应第三种人生态度的典型代表是道教哲学和古希腊的第欧根尼学派。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相比,这三种人生哲学都有偏颇之处,但乐观进取的人生哲学最值得肯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获得科学的人生哲学支撑。
尽管从狭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没有专门研究人生哲学,但从广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理论内容相当丰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生哲学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所撰写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哲学的代表性著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不断深入,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人的自由与解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从系统构成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包括人性论、价值论、境界论、人格论等内容,这些理论在新时代仍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与古今中外哲学的交流互鉴中充实和提高。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著名的“四境界”说,按从低到高排列,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说“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7]391冯友兰倡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都是值得肯定的,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其中内蕴的“有我—忘我—无我”的不懈追求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尽管“四境界”说存在着抽象的道义论瑕疵,但总体上应当予以肯定。
关于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升个体素质,中西方哲学都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中国哲学给我们提供了有效路径方法,对于我们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有重要借鉴价值。例如,注重认识论和修养论的统一,把道德修养寓于知识学习之中;倡导自我修养,要以他人为镜鉴,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磨炼坚韧意志,培养正直刚强的浩然正气;强调知行合一,在行动中落实道德实践。
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智慧之学,与它的致思方向和学科内容相关,更与哲学思维方式直接关联。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超验思维、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对于提升人的辨析力、创新力、洞察力等大有裨益。
“超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哲学概念,从其基本意义而言,它主要指超越经验限制、经验约束。哲学思维不同于实证思维。人们的实证性思维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经验思维,它是一种常识性质的思维,是人们依据传统、惯例的思维方式,是把握具体事物的方式;另一个是科学思维,是依据实验、逻辑、数据进行的思维,追求事物的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在哲学产生的早期,中西方的哲人们都共同认识到了哲学思维的超验性问题。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就形成了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即经验方式和思辨方式,由此把世界进行二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并分化出两门学问: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形而下的是万物各自的表层的相。哲学研究的是“形而上”之学。
超验思维是哲学思维的基本属性,有学者认为,“超验性乃是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所固有的规定,哲学同超验性之间的关系带有本然的和始源的性质。”[8]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构建等,均体现出超验思维的特点。超验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物体的表象,而对背后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思考,进行不断的追问,进而培养和锻炼人们从哲学层面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提高辨析事物的能力有明显益处。
哲学上所说的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批判并不相同。日常生活中的批判主要指的是否定、推翻,而哲学上的批判有其相对固定的含义,它是本质上深刻的理论反思活动,是摆脱已有陈旧的见解和结论的创新活动。日常生活的批判则是具体的,空间的广度和时间上的长度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哲学批判的目标是宏大和根本的,它是一种清理地基的渴望和要求。哲学的批判,就是透过或忽略各种具体的、琐屑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或更深层次地反思这些作为地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等是否合理。日常生活中的批判往往较为感性,情绪化色彩比较强烈,而哲学的批判基于理性精神,从容而冷静。
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这也是哲学思维最根本的特性。马克思哲学全面体现了批判思维,是批判精神的典范。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从内在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思维主要基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矛盾运动的过程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从种类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既包括精神层面的批判,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批判,强调这两个层面的批判要结合起来,才具有真正的力量。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东西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4]9哲学上有价值的批判既需要穷根究底,发现问题的本质;又需要建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思路,这实际上都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更多大师的必要路径就是提倡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只能通过批判,才能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开辟新的思路。
哲学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哲学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和统摄人类历史的深度,而历史从纵向的维度展现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李大钊认为哲学与历史关联密切,“哲学和历史相接触点有三,即是哲学史;哲理的历史;历史哲学。”[9]61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哲学思维是历史思维。学习哲学与学习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学好哲学必须要通晓哲学思想史,而学习自然科学一般而言不必精通自然科学史,不必阅读科学家的原著。
哲学思维是一种有历史厚度的思维,是对以往哲学问题的发展和深化,积淀着人类思维的成果。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哲学史是十分重要的路径。恩格斯说,“但是理念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1]284我们在研习哲学时,必须要注意某一哲学问题提出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甚至于哲学家本人的独特经历及其政治倾向,这样才可以深化我们对哲学问题的研究。通过研习哲学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历史思维,有助于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洞察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的掌控性。
综上所述,哲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建构观念,提供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性分析框架;发挥影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阐释意义,引导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训练思维,全面提升反省思辨能力。全面深刻认识哲学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