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路径研究

2022-12-16 16:53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师生转型智慧

李 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8)

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发展背景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提上日程。作为信息建设与文化阵地的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服务教学科研的重任,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必须将内涵式发展作为建设目标,将智慧图书馆转型与升级纳入重点发展规划,推动读者服务朝着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持续迈进。

1 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在互联网、数字化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数字化建设成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重点。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的加工、数字资源的存储管理、数字资源的传输共享、数字资源的访问与服务为中心,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与资源获取的便利化。但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打破“信息孤岛”状态,重构智慧化管理理念、智能化阅读空间,提升用户体验,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势不可挡。

1.1 师生获取资源受限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改变了师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数字资源在阅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纸质资源的依赖度大大降低。尽管建设数字图书馆成为共识与共同行动,但当前师生从数字图书馆获取资源仍旧非常受限:一方面,师生只能通过图书馆设定好的固定途径与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检索方式固定且有限制,大大降低了其体验感;另一方面,师生在资源获取中处于被动地位,高校在为师生提供资源的过程中更多地以管理者身份自居而非服务者,师生只能被动接受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校区馆建设、馆藏数量有限等原因,师生往往要到其他校区图书馆或院系图书室借阅图书,甚至会因孤本、特色馆藏、馆际不互通等原因不能借阅特定图书,降低了图书的利用率。

1.2 “信息孤岛”现象凸显

目前,我国高校纷纷打造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但由于高昂的运营与管理成本、登录接口不统一等诸多原因,资源获取遭遇“信息孤岛”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异地登录受限,师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校园网IP访问数字资源,但在校外进行访问时,师生需要通过VPN等进行身份认证,登录方式受限。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校外资源访问认证没有与微信、手机、App登录方式相融合,导致每次异地访问都需要进行认证,师生忘记密码现象时有发生,带来极大不便。二是资源分散情况较严重,不同数据库访问口径尚未统一,导致师生在访问数据库时要通过不同的端口接入,甚至需要多次认证,重复检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使资源的高效利用受到诸多阻碍。

1.3 行为数据挖掘不深

我国部分高校在强化数字图书馆建设时,也积极尝试利用大数据对师生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挖掘,根据读者阅读活动特点绘制读者用户画像,力求精准推送相关文献资源或高频率借阅、访问资源,但这种行为缺乏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对用户信息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如:仅涉及用户的基本信息、入馆离馆信息、资源检索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等,并没有从更深层次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导致图书馆不能精确绘制读者画像,预测读者行为,并进行相关推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往往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口号,服务的主动权仍旧掌握在图书馆手中,师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 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内容

2.1 馆舍智慧化

馆舍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类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馆舍智慧化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第一步。馆舍智慧化意味着将现代智能技术与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相结合,秉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原则[1],推动馆舍整体结构、运行系统、综合服务、基础管理得到优化,为师生打造舒适、健康、轻松、便捷的阅读环境。为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恒温恒湿智能检测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以及安全检测系统等高新技术成果,调节馆内温度、湿度、照明等,减少外界环境对馆内小环境及师生的干扰,确保馆舍安全,同时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倡议。馆舍智慧化还意味着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利用智慧设施为师生提供智能服务,如智慧门禁系统、智慧身份识别、智能机器人指引、座位可视系统等。

2.2 空间智慧化

空间智慧化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方向,体现了图书馆在空间形态上进行的合理化配置。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配置及功能比较单一,其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机构主要以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的借阅服务、进行知识传递为主。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身份与功能,成为新的智能化、综合化服务体,将师生强烈需要的学习、研究、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纳入其中。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对阅览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升级改造,为广大师生打造多功能综合服务体,横向上改革原有的大量书桌书架格局,划分图书阅览区、自主学习区、咖啡休闲区、研究讨论区、文化创意区、电子阅览区等区域,为师生带来全新的视觉与使用体验,尽可能满足其个性化、特殊化需求;纵向上通过引入现代化智能设备、“云服务”平台等,最大限度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服务空间,整合馆藏资源,实现资源的智慧化管控,推进不同区域的用途转换和功能拓展,推动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开放、创新、智慧的图书馆[2]。

2.3 管理智慧化

馆舍智慧化、空间智慧化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外部体现,管理智慧化则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内在特征和建设核心,这是因为管理涉及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也是图书馆价值实现的根本所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管理智慧化涵盖对读者、资源、设备以及服务的管理,从读者步入图书馆开始,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技术结合打造的智能管控系统就会对读者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记录读者的阅读行为、活动轨迹,分析读者的使用偏好,形成读者个人阅读档案与阅读数据,为读者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智能信息载入,便于读者与管理员查找、借阅、存放、清点、统计馆藏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有效避免文献资源的丢失;其他如座位查询系统、座位预约系统、研讨室预约系统等,可免去师生现场咨询、查找的困扰,使自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2.4 资源智慧化

资源智慧化是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先决条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将文献资源、用户信息以及业务服务高效结合。面对师生获取资源受限、“信息孤岛”现象凸显、行为数据挖掘不深入等诸多问题,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将资源智慧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资源访问口径,完善数据库综合建设,深入挖掘用户阅读行为,围绕教学、科研等核心,努力实现大数据与学科服务、社交服务的结合,以实现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为主要发展方向,为高层决策、服务创新提供基础保障。

3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转型重点

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是高校图书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必经途径。智慧图书馆在继承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升级与超越,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注重资源、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注重为师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与效能。

3.1 打破资源获取限制

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的重要一步就是打破资源获取的限制,构建完善的资源体系。为此,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合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善资源检索方式与途径,开发读者“个性化检索”新模式,读者可以通过学科、关键词或相关词等多重条件在集成信息库中进行搜索,个性化推荐系统将根据读者的检索信息进行精准推荐、相关推荐与混合推荐,便于读者自由选择是否需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进一步完善资源体系,包括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尤其要实现特色馆藏、珍藏孤本的电子化,既方便读者跨区域、跨馆际获取,免去奔波、馆际互借的烦扰,又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信息资源能够真正为读者所用。

3.2 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师生从高校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一方面需要破解资源检索、特殊资源获取障碍;另一方面还需要打破“信息孤岛”现象,解决异地登录受限、资源访问分散等问题。为此,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需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发校外访问新方式,如:师生在校外一次认证后就可以在一定时限内免认证登录;身份认证与微信、手机号进行绑定,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验证码即可进行身份确认,访问校内资源。高校智慧图书馆转型不仅是智能设备和新兴技术的应用、海量资源的提供、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建设高校内部统一的资源集成中心、数据访问中心及决策支持中心,统一数据库访问口径,师生通过一个端口即可不受数据库、文献库、学科领域的限制,一键检索相关资源。

3.3 提升资源共享力度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转型不仅是高校内部实现资源管理、资源获取的智慧化,还应积极强化校际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交流,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朝着整体方向迈进。为此,高校图书馆之间应秉承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理念[3],积极开展关于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交流,就优化资源共享、满足师生发展、服务学科建设、开展阅读推广等问题达成一致,对规范读者操作流程、信息安全防护等问题提出建议,促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效服务于本校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师生转型智慧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