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琳
(菏泽市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00)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增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空前繁荣。处于泛信息时代,各类数据资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量庞大、处理要求高,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将过多力量投入数据资源处理环节会导致其他服务环节的力量被削弱,影响整体服务质量,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数据资源建设和管理进行协同管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公共文化行业中的融合与应用迫使公共图书馆转变传统发展思路,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建立多元信息服务平台,应对海量异构数据和新媒体发展对自身发展造成的数据处理压力和竞争威胁,其数据资源建设与管理正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1]。公共图书馆要敏锐感知用户的动态资源服务需求变化,利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构建多元共享的智慧资源网络,提升资源供给侧服务属性,为用户提供便捷、精准的知识资源,优化阅读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数据资源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而不断完善优化,从最初的藏书建设发展到如今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基本实现了全馆数据资源的集成化、精准化管理,资源建设理念与管理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文献资源建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文献资源建设包含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等环节,宏观层面的资源建设包含地区和馆际的协作与协调发展。技术要素在公共图书馆的初步应用解决了纸质资源数字化的问题,并能实现文献的快速组织、布局等基础性工作,使资源的存储和检索效率大幅增加。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如:ILAS管理系统、汇文信息服务系统、ALEPH系统等均是图书馆资源自动化管理中常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2]。随着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应用,公共图书馆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建设,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共同构成了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资源供给侧服务属性初步凸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持续发展,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对于信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读者需求不断调整自身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感知体验服务。智慧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实体功能的优化,提供需求感知、人机交互等服务,最终构建多元共享的多主体共享网络资源体系,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特定情境的个性化服务。在数据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上,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数据资源在原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海量异构数据的结构化重组与规范管理,同时丰富了数据资源的类型,如3D互动立体图书、VR体验阅读、动漫阅读体验区等,优化读者服务体验。在服务平台的构建上,由基础平台层Iass、平台服务层Paas、软件服务层Saas与客户端四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基于混合云环境的信息群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在阅读推广等服务环节中的优势作用,扩大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推动实现了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3]。
从资源层面分析,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具备便利性、高效性和互联性三大特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精准化统计,根据读者需求制订个性化供给服务方案[4]。满足用户需求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公共图书馆智慧资源建设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满足新时期用户对资源服务的具体需求。数据结构优化是公共图书馆当前数据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内容,随着资源类型的丰富,用户查阅与获取文献信息的习惯正在逐渐改变,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能够根据他们的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提升文献服务品质。资源管理对图书馆数据资源建设成效的影响同样很大,泛信息环境下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在图书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当前公共图书馆中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关联度较低的数据资源管理效能提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5]。基于多元主体协同理论,参与图书馆数据资源建设的各主体从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出发,发挥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负责相应环节,有效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和信息交互,避免无意义的资源重复建设,同时实现各主体资源之间的相互监督,高效推进资源建设审核与互相监督,使各主体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保持高效率的扁平化结构,充分促进自身效能的发挥。
制定标准化的数据资源管理规范能够实现图书馆对本馆资源类型的精准划分,并从形式上进行合理配置。图书馆需要制定数据资源服务标准,从数据资源的保存格式、浏览格式和预览格式上进行全面考量,明确资源后期的加工标准、程序选择标准和基本操作规范标准,实现馆际协调、统一规划,科学构建规范化服务框架,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6]。图书馆在实际构建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网络环境下数据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促进用户和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供给的便利性、高效性,保障资源服务体系成效的最大化。为实现上述要求,图书馆需要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精准调查与分析,预测用户需求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系统分析用户资源需求情况,为后续进行资源需求分析与构建采访决策模型提供智力支持[7]。在资源的整合方法上,图书馆要以个性化的资源供给服务为导向,紧密围绕读者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实现从数量保障到质量保障的提升,同时还要借鉴当前最先进的信息组织与管理手段,深度揭示和分析各类数据资源,并通过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等方式为数据资源建设提供深层次服务。
“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公共图书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基于数字互联网络的多元信息服务平台,让资源服务步入智慧化阶段。民众对于智慧化资源服务的首要需求就是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处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数据资源进行可视化处理,最终实现资源的科学整理与数据集成,形成可供用户随时获取资源的云端数据资源池。多元化服务渠道是读者对数据资源服务的主要需求之一,需要公共图书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通过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覆盖采、编、借、阅、购全流程的综合服务体系[8]。数据的开放、共享与交流能够有效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实现数据资源与服务融合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推进数据资源数据的开放程度,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共享资源质量,将各平台的资源数据进行有效关联,实现资源利用成效的最大化。智能化资源管理、智慧检索服务、精准书目推荐、体验感知服务等均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智慧资源服务可以具体开展的服务内容。
新技术推动公共图书馆智慧资源服务朝着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强调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因而多元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应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实体物理空间的功能优化构建具有全面感知功能的智慧服务模式,让读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维沉浸式感觉体验。公共图书馆在实体资源管理上可通过应用物联网、RFID等技术实现对实体馆藏资源的精准定位和实时跟踪,搭建智慧书架,形成三维智慧导航系统,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9]。对于数据资源而言,图书馆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用户行为偏好与自身资源进行层次化的整合与分析,获取用户的阅读规律与喜好,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将检索结果以直观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资源的获取与传输上,图书馆可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合服务平台,根据读者需求按计划进行资源采购,并提供方式多元的检索与阅读服务,同时加强自身与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资源采购成本,畅通线上线下联合服务渠道。此外,图书馆还要畅通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建立覆盖全部读者的资源评价体系,形成良性互动交流机制,调动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
数据开放与共享是未来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提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资源服务品质的重要支撑。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即制定统一的元数据交换标准,对行业内所有图书馆元数据标准、著录标准等进行规范,注重提升数据资源制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后续行业内部的资源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数据资源的服务共享要求公共图书馆加强跨界合作,在数据资源开发、数据共享、价值延伸等方面与专业性社会主体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各合作主体的价值共赢,打造并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以专业性社会主体为补充的多元数据资源服务体系,让读者享受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同时还可采用“图书馆+”形式与文旅部门开展阅读服务合作,注重新媒体宣传途径的应用,提升文献资源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