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行为逻辑与行动战略*

2022-12-16 16:10
中州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粮食高质量

罗 光 强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基;粮食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永续经济。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到中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粮食经济凝聚着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全新内涵的主题,承载着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基于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遵循粮食经济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行为逻辑与行动战略,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界定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须重新认识粮食经济的概念,厘清粮食经济的演变过程,并将其置于当前全球粮食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中进行综合考察。

(一)粮食经济概念的再认识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马克思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开化的野蛮人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考虑去获取别的东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食物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1]。马克思的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行为,粮食经济是特别重要的永续经济。“特殊生产”表现在粮食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永续经济”表现在粮食经济随人类而生,与人类同存。因此,粮食经济是满足人类最基本需求的配置型经济与再生型经济。配置型经济指的是粮食生产需要包括土壤、河流水道、气候纬度、地形地貌等的自然资源和包括人力资本、物力资本、产业技术、经济制度等的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再生型经济指的是通过粮食生产所需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所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粮食的循环发展、永续生产。

(二)粮食经济的演变历程

从粮食经济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粮食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深深地烙印着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制度的历史轨迹。从远古时代朴素的自然经济,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经济,到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经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经济,可以说粮食经济既关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粮食经济的发展历史是遵循人类社会产品属性发展趋势的历史,即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2]。粮食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粮食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粮食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的非商品交换方式。粮食经济从商品经济演变为产品经济,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最高追求,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的普遍共识,是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相适应的最先进生产关系的行为导向[3]。

(三)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扰

粮食经济从商品经济发展到产品经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目标。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粮食经济行为时指出,资本主义在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养分流失,可能会引起“生态代谢断裂”,即自然环境的恶化可能引致人类再生产的危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工业化最初带来了粮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产生的深刻的生态和经济矛盾,为粮食经济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由此可见,马克思对当时粮食经济体制下的矛盾和危机深感忧虑。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牵引着农业的现代化演进,特别是农业机械与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粮食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只是,由此产生的工业污染叠加农业工业化污染引致的生态与经济的冲突,一直困扰着粮食经济的永续发展。

(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当今,全球气候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土壤退化问题、农田面源污染问题、粮食新技术研发与推广问题等给全球粮食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人类必须寻求解决粮食问题的新途径,同时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因此,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遵循粮食经济行为基本规律,新时代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全新的内涵与特征,主要表现为:粮食经济生产力发达,粮食生产关系先进,粮食生产所需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粮食商品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粮食与生态的双安全目标。

二、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为特征

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表明,粮食经济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经济。就微观主体来说,粮食经济是一种自主行为经济;就中观产业来说,粮食经济是一种合作竞争经济;就宏观总体来说,粮食经济是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粮食全产业链体系。因此,粮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粮食经济的自组织市场行为、粮食经济的产业价值行为和粮食经济的社会协同行为。因此,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具有以下三维行为特征。

(一)微观主体行为特征

中国粮食经济从数量型增长转向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中国粮食经济的微观行为主体——小农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种业企业、加工与流通企业等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他们必将按照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观念与行为,其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价值目标下的理性行为特征

粮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粮食经济的微观主体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引领,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色与使命,洞察、预知、挖掘社会需求,理性决策和组织生产,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按照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微观主体要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等综合效益为价值目标,其中,经济效益以资源配置优化为目标,社会效益以粮食安全保障为目标,生态效益以“双碳”行动标准为目标。

2.市场竞争驱动下的创新特征

粮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粮食经济的微观主体必须具备持续生存需要的自我革新力量,即内生发展动力,以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而,推动以粮食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促进粮食原种培育与选育技术创新、耕作模式创新与种植集成技术创新、装备技术创新、储存与加工技术创新等,既是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粮食生产力、实现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3.品牌价值取向下的多功能服务特征

粮食经济微观主体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满足粮食市场需求,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品牌”与“价值”将成为市场需求导向的标志。同时,粮食生产具有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功能特征。因此,粮食经济微观主体必须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开发粮食的多种功能,提供粮食文化传承、农耕教育、生态保护、旅游观赏等多功能融合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价值,提升粮食经济竞争力。

4.生态环保导向下的清洁生产特征

清洁生产是基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预防企业行为可能产生风险的环境策略。粮食经济是资源循环型经济和人类永续的食品经济,粮食经济的清洁生产既是粮食生产资源循环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举措。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小农户等微观主体必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装备,避免粮食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企业非清洁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超标,努力达成粮食生产“双碳”目标。

5.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资源配置优化特征

粮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粮食企业等微观主体必须着眼于长远目标的培育,同时要具备异质性的战略资源。为此,粮食企业必须持续实施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物力资源等提质改造工程,并促进其优化组合,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粮食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经营能力,保障粮食经济微观主体行为价值目标的实现。

6.企业文化制胜下的开放共享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无形资产的集合体,是企业高质量投入产出的品牌表征,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开放”是企业文化质变的必然,“共享”是企业文化量变的使然。粮食企业文化既包括农耕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生态文化,还包括命运与共的安全文化,打造开放共享的企业文化是粮食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二)中观产业行为特征

粮食经济的中观层面——粮食产业既是粮食经济微观主体利益联结与价值增值的共享载体,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粮食调控的着力点与重要抓手。粮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现代粮食产业发展规律,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着力解决当前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偏短、技术链不强、附加值不高、服务链不全、流通链不畅等问题。

1.粮食产业创新特色化

粮食产业具有自然禀赋、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等三位一体的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创新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发挥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从粮食特色品种选优与改良、粮食产业特色装备研发、粮食产业特色生态农资开发、粮食产业特色经营业态创新、粮食加工特色工艺创新等方面,着力推动粮食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与协同攻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产业创新模式,增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粮食产业行为特质化

在高质量消费需求导向下,粮食经济必须实施特质化的产业行为,即粮食产业链的每一节点均要具备特色化品质,最终形成具有地理标志、文化符号、技术识别、工艺独具的粮食特色产品。泰国和日本等国家精耕细作与特质生产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粮食产业的特质空间、特质时间、特质品种、特质土壤、特质耕作、特质加工、特质包装等方面精心打造,以实现粮食产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粮食产品效用的最大化。

3.粮食产业标准绿色化

绿色化生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标准化生产是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保障。“双碳”目标下,实施粮食产业标准化的绿色生产、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储存与物流,是促进粮食产业资源合理利用、粮食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粮食产业效益提高、粮食生态环境保护、粮食产品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4.粮食产业多功能化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持续拓展粮食产业的价值链,又要不断开发多功能的粮食产品。因此,需要根据粮食产品的初级品特性与功效特点,利用高端新技术发展深加工,利用商贸新理念促进农旅融合,利用文化新内涵提升品牌价值,以粮食生产引领粮食加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丰富粮食产业的初级品功能、高端品功能、综合服务品功能和文化品牌功能,从而提升粮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需要根据粮食产业的空间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利用传统技术改造、民族产业园与特色小镇建设等途径,进一步丰富粮食产业融合的市场价值功能。

5.粮食产业分工专业化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粮食产业链中进行差异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即通过专业分工与技术合作形成具有紧密关联的粮食产业链体系。从传统粮食产业到现代粮食产业的转变就是粮食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专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因此,以公益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推进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进程,构筑现代粮食产业服务体系,是促进粮食产业分工专业化和粮食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方式。

6.粮食物流智能化

粮食物流具有特殊的条件和环境要求,需要从湿度、温度、含氧度等方面保证粮食物流系统中的产品品质。因此,需要根据粮食产品不同的加工形态与要求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现代冷链物流技术等,构建满足粮食市场不同时间和空间需求的智能化物流体系,以解决涉及粮食产业的仓储、加工、包装、检测检疫、运输等系列问题,畅通粮食产业链的要素流与产品流,促进粮食产业无障碍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三)宏观总体行为特征

在宏观层面上,实现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粮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发展,健全现代粮食全产业链体系,提升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竞争力,畅通粮食经济发展“双循环”。

1.粮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

粮食生产力是人类开发、改造、利用和维护粮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粮食产品的能力。粮食生产力是粮食经济行为的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综合集成,是粮食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的动态演进。粮食生产关系是以粮食生产力为载体的粮食经济行为的社会关系,并随粮食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巨大进步,粮食生产力必然得以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关系也必然与时俱进得以重大调整[5]。新时代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为双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行为导向的粮食经济发展模式,将推动中国粮食生产力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谐发展。

2.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畅通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因此,开放条件下粮食经济是典型的“双循环”经济[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承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中国粮食经济特色,增强粮食经济国际竞争力,畅通粮食经济发展“双循环”,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3.现代粮食全产业链体系健全

基于一定的粮食产业技术关联,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粮食产业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组成了粮食全产业链体系。现代粮食经济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使得粮食产业的不同环节高度关联,粮食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价值结构、供需结构、空间结构等随分工的深化而呈现加速变化的状态。因此,健全现代粮食全产业链体系,是实现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4.粮食主产区竞争力持续增强

粮食主产区在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具备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禀赋条件、现实基础和社会需要。因此,以粮食主产区为中心,以提高粮食竞争力为核心,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既定方针,也是国家为了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5.粮食产出周期波动平稳

由于粮食具有自然特性、生产特性和市场特性,粮食产出必然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世界粮食市场如此,中国粮食市场也不例外。粮食产出稳定是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基本要求,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和保持粮食市场均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保持粮食产出周期平稳,是推动粮食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向更为安全、更高质量与效益的综合性目标发展的重要方面。

6.粮食生产要素市场活跃

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因”,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聚集、优化、重组,不仅可以提高单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粮食生产要素市场是粮食最终产品市场的中间市场,粮食生产要素市场活跃标志着粮食产业供应链健全,粮食商品市场活跃。进一步激活粮食生产要素市场必将提高粮食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努力打造全供应链农资市场、物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市场、科技推广市场、金融资本市场、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三、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为逻辑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实现粮食数量与质量双安全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其行为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中国粮食经济发展行为的历史逻辑

事物的向前发展,必然烙印着演变行为的历史轨迹,遵循着演变行为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经济发展沿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78—1992年),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93—2017年),再到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遵循着发展行为演变的历史逻辑。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的行为分析

中国经济转轨起源于农村,起始于粮食经济。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放开粮食流通,开启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转轨历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7]。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快速提高粮食产量,扩大粮食供给,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成为经济转轨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粮食商品大多是初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口粮的直接需要。这一时期,始于土地承包经营的粮食经济制度变革推动着粮食经济行为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粮食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粮食生产制度得以调整,粮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但是,由于粮食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粮食商品生产的劳动技术与复杂程度不高,粮食商品的生产者并不太关注粮食产品的品质,粮食商品的交换主要取决于粮食市场价格,粮食商品价值的分配呈“资强劳弱”的格局。转轨时期粮食经济行为主体重点关注的是粮食初级品的生产,生产决策和行为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粮食产出品种和数量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生产的集体所有制共同劳动转变为自主劳动,粮食经营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分配多少完全由其自行决定。

此时,粮食经济发展行为越来越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呈现出中国特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粮食经济价值的积极性。粮食经济制度变革叠加以杂交水稻技术为标志的粮食技术创新,推动着转轨时期粮食经济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粮食市场初步形成,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与成长,粮食生产市场行为主体得以共生并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自组织雏形体系,推动了全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奇迹。

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的行为分析

中国经济成功转轨迎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经济开始迈入高速增长时期,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成功转轨,推动了粮食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也促进了中国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粮食经济主体的行为从满足单一口粮需求的初级品生产转变为满足口粮、畜牧饲料、现代食品等多元化需求生产,以适应以肉类、奶制品等营养与方便食品为主导的粮食消费市场的需要。粮食商品的技术含量与生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粮食市场消费从注重数量开始向注重质量、注重营养的方向转变。公共财政行为主导下的粮食商品价值分配中劳动所得比例逐步提高。随着粮食生产力的进步,粮食商品生产的行为主体开始注重粮食经济的规模效应。粮食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从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经验开始转向主要依靠现代耕作技术,实现粮食产出增长从主要取决于自然禀赋转向主要取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粮食经济发展行为的系列变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人们对粮食初级品的需求数量显著增加,对方便与营养食品的刚性需求也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刘易斯模式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耕地经营权转让、委托、赠予以及抛荒撂荒等行为与现象开始涌现,这也倒逼家庭农户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及其经营方式发生改变。粮食产业组织的经营规模扩大,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8],粮食装备制造业、农资生产业、社会化服务业等也快速成长,粮食经济主体的现代行为应运而生,粮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商品基本满足了经济高增长的粮食市场需要。

与此同时,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耕地退化、粮食生态与环境污染以及粮食“老三高”(即价格高、成本高、补贴高)与“新三高”(即产出高、库存高、进口高)等系列问题。因而,粮食经济行为目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势在必行。

3.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的行为分析

经济高速发展引致了粮食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了粮食经济发展行为的转型动力。高速增长引致的生产技术进步和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提升推动了粮食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越来越适应粮食生产力的现代变革。粮食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提升粮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技术手段与生产环境。持续的高增长带来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粮食消费市场因此而发生了结构性变迁,市场细分趋势愈来愈明显,品质型消费需求愈来愈旺盛。粮食经济需求侧信号传递与供给侧行为响应交互作用推动着粮食经济发展行为的转型升级。

新时代粮食经济的转型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的行为决策将着力于粮食商品的多功能效应,粮食生产决策行为从以生产者供给技术为主要考量下的最优选择转向以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为主要考量下的决策生产,粮食产出目标从主要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人们对结构多元化、功能专业化、品质高档化的粮食商品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市场主流,高质量的粮食商品需求市场与供给市场得以均衡发展。人们是否购买粮食商品主要取决于粮食商品的品质,粮食商品价值的分配主要取决于粮食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经营组织的家庭关系模式,将转变为家庭农场、集体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存的现代组织关系模式。可以预见,新时代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大大提升粮食经济的劳动价值,改造粮食经济的人力资本,提高粮食经济的生产力,推动粮食经济关系的高级化演进,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粮食商品的美好需要。

(二)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为的现实逻辑

当前,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是新时代符合我国粮食经济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的客观现实。事实上,从市场行为到政府行为再到社会协同行为,新时代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外生动能引致的现实基础与构成的现实逻辑。

1.粮食市场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中国居民粮食消费呈现多元化、品质化、功能化和价值化的趋势特征,标志着中国粮食市场需求结构和需求群体的分化,粮食市场细分特征越来越凸显。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持续的“进口高”现象,这足以证实中国粮食市场的高端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将越来越趋于高端化和品牌化,这既是中国未来粮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动力,也是中国粮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行为目标。

2.粮食供给主体具有高质量供给的响应行为

市场体制下粮食经济是以粮食商品为标志的供求均衡行为经济,粮食商品的供给行为必须以粮食商品的需求特性为目标。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对粮食商品的品质化、高端化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引致粮种研发、粮食种植、粮品加工等供给主体自主调整粮食商品品种和结构的生产决策与生产行为[9]。一是供给主体通过需求链的信号发生机制,获取粮食商品需求链节点的需求特性,从而实施适合需求特性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行为;二是供给主体通过产业链的标准化规范,知晓粮食商品产业链节点的供给要求,从而实施满足供给要求的供给决策与供给行为。

3.粮食主产区政府具有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赋予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目前,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因此,粮食主产区政府必须以促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着力实施积极的粮食经济政策,创新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进粮食持续发展潜力、提高粮食经济价值。

4.粮食经济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维协同系统

中国粮食经济的三维系统指的是粮食商品供给的微观主体、中观产业和宏观总体等。微观主体指的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粮食加工与贸易企业等,中观产业指的是由与粮食商品相关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标准、产业规制等组成的功能集合体,宏观总体指的是由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等构筑形成的粮食全产业链。中国粮食经济的三维系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通过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政府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激发自组织协同的市场行为,共同指向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四、新时代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行为特征,遵循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于长远,以创新为重点推动粮食生产力发展,加快粮食全产业链建设,促进粮食经济的生产关系调整。

(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粮食生产力发展

当前,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逢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全基因组选育等生物核心技术、全检测信息化技术、全传输数字化技术、全装备智能化技术、节能减排集成化技术、精加工功能化技术等正在全面研发与推广。新兴技术将会以新的方式和手段满足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改变粮食的种植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从而改变粮食经济的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促进粮食经济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因此,为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以种业、种植、加工、装备等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变革。要积极发展粮食产业高新技术,推进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加强国家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根据粮食科技创新的不同需要,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从国家、地方和企业等不同层面开展系统性、区域性、链条性的协同攻关,提高中国粮食经济科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以“四维链”建设为主要内容打造粮食全产业链

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打造高标准的粮食全产业链是实现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抓手。打造高质量的全产业链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整体性的工程,包括具有增值功能的粮食产业价值链、高品质的粮食企业链、利益共享的粮食产品供需链、推动区域合作的粮食产业空间链。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的“四维链”结构战略,紧紧抓住全产业链的内涵,大力加强粮食产业纵横一体化的链接,促进粮食产业“四维链”的有机衔接与关联协同,构筑中国粮食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以农村综合性改革为抓手促进生产关系调整

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表现为粮食生产力的重大进步。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粮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粮食生产关系的转变,生产关系的转变又反过来推动粮食生产力的进步。因此,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这是实现中国新时代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加大农村综合性改革力度,在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粮食经营模式创新、粮食三产深度融合、区域粮食综合科技与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创新、粮食经济综合价值提升等方面,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自主性和自创性,并发挥中央政府在粮食经济生产关系调整中的宏观政策设计与行为主导作用,真正推动以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的适应粮食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生产关系调整。

猜你喜欢
生产力粮食高质量
珍惜粮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的粮食梦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