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2-12-16 15:23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2期
关键词:沈阳市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耿 阳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沈阳百姓提供了大量精品公共文化服务,但是在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刚性的供给模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弹性需求存在矛盾;其次,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功能完备,但覆盖的人口数量有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不同城市区域存在差异;最后,沈阳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主体单一,限制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供给,导致服务群体不均衡。沈阳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主导产业异化,“酒吧化”“地产化”现象频出。究其原因,在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企业聚集度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等。在国家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当下,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无疑是一个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解决方案。

自2011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无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的搭建方面,还是在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还是可以看到,由于沈阳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

沈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都市。目前,在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有45个,其中公立大型图书馆21家,各类博物馆22家,公立美术馆2家。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在沈阳市349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其能够辐射的人群有限。在基层,各类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下沉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来说,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人口密集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能够规划、建造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往往数量、容量有限。而基层的文化服务站受制于其内容质量、服务时间、运营管理方式,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结构失衡等。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模式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来源过于单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沈阳市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沈阳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达到了80余个。随着城市发展,其数量只会越来越多。大量的园区分布在沈阳市城市区域的各个方位,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都选择了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再利用,其建筑空间普遍较大。此外,沈阳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并不集中,每个园区周边都有着大量的居民区与写字楼。

文化产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沈阳市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或运营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沈阳市的文化产业园区从出现到如今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大多数入驻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都处于初创期或发展期,除国有企业外,大型文化企业相对较少;其次,由于园区建设时间不长,缺乏稳定高效的商业盈利模式,并且由于入驻企业的租金并不能帮助文化产业园区快速回笼资金,为了缓解运营压力,越来越多的园区开始做起了“包租婆”,将园区分割出租,导致园区主力产业不突出,逐渐“酒吧化”“地产化”“餐饮化”,脱离了最初的建设目标,甚至出现部分园区整体打包出售的现象;最后,沈阳市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文化内容,80余家文化产业园,只有5%的园区能够持续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这导致文化产业园区人流量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较弱,缺乏文化聚集的吸引力。

因此,将沈阳市的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既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助于拓宽公共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供给范围。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庞大需求能够为状态低迷的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注入一剂强心针,激活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生产端,从而助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水平提升。

因此,以沈阳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空间载体,为周边区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且完全可行的。

坚定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双布局,防止主导产业异化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企业的聚集地,是文化资源与各种文化生产要素聚集的区域,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必须坚持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服务的生产、供给相关。

文化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坚持以文化产业为主导来建设产业园区,其他配套产业、衍生产业或生活服务产业仅仅是辅助性产业。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方向。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园区规划之初的顶层设计往往相辅相成。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坚持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避免运营企业盲目追求营利从而异化主导产业,甚至将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完全地产化,防止文化产业园区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区变为单纯的娱乐性消费区。

坚持将文化产业园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利于文化产业园区扩大业务范围,拓宽产业渠道,开拓新的市场。这些有利因素都能够很好地防止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发生异化。

依托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沈阳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产城融合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文化产业园区周边的居民数量大幅增长,而大量的居民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需求。如何满足新产生的文化服务需求?重新规划建设大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园区的内部空间,使本来只具备产业属性的文化产业园区附加公共文化服务属性。

在文化产业园区审批、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打造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文化产业园区中的配套设施,比如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艺术中心等都具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园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更能为园区内部人员以及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

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及内部的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在文化活动的筹备与组织上往往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文化活动的运营团队长期、健康地运作。

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还比较重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其目的在于降低园区的运营成本以及减轻单个文化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基础设施的共享,发挥专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

首先,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产业园区一般具有建筑面积大、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等特点;其次,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企业及文化要素的聚集地,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氛围较好;最后,沈阳市城区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园区周边都有大量的居民区、写字楼,能够辐射并服务的人群范围较大。

以沈阳市铁西区的红梅文创园为例。该文创园共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4.2万平方米,园区内共有13个建筑,其中包含美术馆、活动秀场、办公空间、商店、书店及配套餐饮设施;园区周边800米范围内共有15个交通乘降站;举办过数十场艺术展览以各种音乐演出,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周边2公千米范围内共有住宅区148个,写字楼31栋,区域内居住人口总量达到了25万,办公人口总量超过了13万。如果将沈阳市红梅文创园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既能解决空间问题,又能解决内容问题,还能解决运营团队的问题,更能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所以,将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先天优势可以极大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作为产品(服务)提供商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1.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2.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

文化产业园区的根本属性是产业园区,必须将获取利润、推动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时往往存在投入成本高、建设时间长、运营管理难等问题。同时,入驻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在初创期往往没有利润或利润较薄,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培育。因此,许多文化产业园都对这些初创的文化企业采取免租金或是免服务费的方式,无形当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园区的资金回报周期与运营压力。文化产业园区在打造文化品牌,推广园区文化的初期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拓宽盈利渠道,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不仅能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丰富园区内容,拓展园区功能,增加园区收入。

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时,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就是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文化服务,本身具备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先天条件。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配套,满足了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需求。最后,文化产业园区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可以将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文化企业进行有机整合。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园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供给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借助市场来选择优质价廉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并降低服务成本。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看,文化企业将政府作为客户,进行有目的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生产,既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又能有效地解决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问题,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拓展市场。从文化产业园区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可以积极向政府申请公共文化服务补贴来降低园区的运营费用,从而大大缓解文化产业园区的资金压力,缩短资金回报周期。

打造复合主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如何解决刚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型主体,文化产业园区结合自身的空间优势、区位优势、功能优势、团队优势等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社会企业,在运营时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经验,同时对文化消费场馆的运营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更加符合社会大众对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需求,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且长时间运营使其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生产市场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性。与较为僵化的纯政府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相比,大量的市场经验、市场数据使其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需求,从而为大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这种市场逻辑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能够考虑更多的因素,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僵化与不均衡的问题。

这种市场逻辑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的监督。政府不能只是简单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而是应该与企业构成利益共同体,打造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企业通过向政府出售公共文化服务获取补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政府才能够持续地购买企业的服务,反之则可以通过市场淘汰的机制更换文化服务的主体。而企业在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同时,可以借机拓宽自己的产品线,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因此,打造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是现阶段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放管服”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建立理性治理、民主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复合型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过程。

文化产业园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沈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能够极大弥补沈阳市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够以及分布不均等不足之处,扩展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其次,能够打造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再次,能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最后,能够为文化产业园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丰富文化产业园区功能,拓宽新的文化市场渠道,刺激文化产业园区更加高效地运营,从而生产出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为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因此,将沈阳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势在必行,这一举措能将沈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得更加健全,更加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沈阳市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Study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nglish idioms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