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微

2022-12-16 15:23申世清金乡县融媒体中心济宁教育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周 烁 申世清 .金乡县融媒体中心;.济宁教育学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因接近人们生活而被广泛接受。千百年来,每一个传统节日特有的习俗、活动潜移默化地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输送着独具特色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习俗、传说、诗词文赋等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国一直很重视传统节日,在春节、清明等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安排了假期,如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了更好的契机,即新媒体的崛起能够助推这项工作迅速高效地开展。

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媒体助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传播

新媒体具有类型多样,信息发布及时、迅速的特点。新媒体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可将文字、音频、视频、画面融为一体,即时、无限、迅速地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更新及时,逐渐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新媒体有着无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加工发布的特点。新媒体主要通过软件和网页展现内容,而且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效、及时、迅速、全面地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方式。

金乡融媒体记者曾经联合济宁教育学院对该校学生进行过一次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的网络问卷调查,535名学生提交了答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无非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在调查中,97%的学生表示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但具体到相关习俗及历史、文化内涵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度则不太理想,能基本明确传统节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的学生占64%,能基本准确地讲出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或故事的仅占10%。具体到细节上,问题更突出。只有59%的学生知道寒食节纪念的历史人物是介子推;仅有57%的学生知道屈原投的是汨罗江,匪夷所思的是居然还有约21%的学生选择了乌江。虽然这只是个案,并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如此悬殊的对比结果还是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关于屈原的文学文化常识,按理说,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上都有与屈原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但学生对屈原的认知度仍然不够理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传统节日内涵、习俗、传说、诗词文赋、历史文化等内容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知识结构中的一知半解甚至缺失,将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弘扬,而且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如果少了民族文化的熏染和滋养,将不利于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由此看来,仅依赖课堂教学和口口相传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要求了,利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助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选项。事实上,新媒体本就应该拥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新媒体最基本的历史使命,更是新媒体的正确发展方向。

十八大以来,当代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最深厚的软实力,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尤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譬如,“国学”教育活动的悄然兴起就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国学培训、经典诵读、文化讲坛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受时空和人数的限制,这些形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受众面积小,传播速度慢。而类型多样、交互性极强、具有独特的网络介质的新媒体的发展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使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迅速、更广泛、更丰富、更高效的传播途径。

新媒体助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除春节外,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都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人们在享受惬意的假日生活之余,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比如,春节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如,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习俗是聚会并祭祀高媒和祓禊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表现恋情的诗歌就是在这个节日唱出的,如《郑风·溱洧》一诗写的就是阳春三月青年男女相邀踏青游春的场景;还有唐代杜甫诗歌《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一句,写的也是青年男女春日在水边约会的场景。另外,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七夕节、元宵节一定意义上也属于情人节。七夕自不必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足可以说明问题;至于清明节和元宵节则和习俗息息相关,古代妇女们平时不能轻易抛头露面,只有在清明节和元宵节期间才有机会走出家门,而清明节的踏青活动和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给古代的少男少女提供了情人幽会、谈情说爱的绝佳机会。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所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就反映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包括节日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现代文化资源主要是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创作的影视作品等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因人们的口口相传、文字记载不断传承传播发展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有识之士和学者专家的整理汇编,形成了文字资料,这是传统节日文化更好传承传播的根本所在。但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除了纸质书籍外,手机、电脑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而且阅读涉猎的内容更丰富全面。如今,人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就是一部移动的百科全书,想了解或学习的知识不用到专门的图书馆或书店去耗时费力地翻阅查找,在搜索栏输入相关文字就能迅速得到大量信息。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现代文化资源更受人们欢迎,如动画电影《嫦娥奔月》等广为青少年欢迎,而经典老电影《屈原》《牛郎织女》对传承传播端午、七夕传统节日文化也有着积极作用。这些影视资源是无法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的,新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则让它们大放异彩。

基于此,对于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内涵,更应该进行有效和广泛的传播,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媒体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为这种必然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方式和手段。新媒体类型多样,同时手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及日常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主要载体。

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播快捷高效的方式和手段

信息高效快捷的传播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遍知天下大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利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也需要通过高效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推行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从而有效避免被灌输错误的思想,保证其精神世界清澈纯净,增强青少年的文化涵养。古人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学习“大学之道”,假如人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培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那么种种有违传统美德、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也许就不会出现太多。

国内对于传统节日的研究主要涉及节日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体育文化研究、节日美学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幼儿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等,并且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学者都已经着手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层面入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相关的成系列的研究成果、资源,系统的、科学有效的传承传播体系也在逐渐形成。毋庸置疑,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促进其更有效科学地传承和传播,尤其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承和传播,但仅仅靠报纸杂志、书籍资料这些传统纸质媒体是很难达到最优效果的,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人们的生活快速进入数字时代。现如今,手机、电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电脑的优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微型电脑功能的手机更是和人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人们随身携带,并翻阅网络信息,而像QQ、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娱乐软件,更是可以作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播的新媒体工具得以充分利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重要一部分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最接地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日子,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积极、有效地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对青少年乃至成年人进行思想、行为、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目前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已经有较多成果,亟须在现实中对其进行传承传播。而新媒体在助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的工作中必然会成为一种助力。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需要新媒体的支撑,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作为孔孟之乡以及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在国学教育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社会氛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学资源,丰厚优良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因此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和开发,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对丰富青少年生活,增长青少年知识,健全青少年人格,提高青少年素养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如今,济宁教育学院2017年申报立项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关于各个传统节日的“诗话节日”“漫话节日”文章也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版块陆续发表。这一项课题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切入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各元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筛选、研究和整理,制作了部分有关节日的教学课件,并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设了选修课,课程重点就在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传播。但是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开,不能形成社会影响,就会成为闭门造车,因此,除了利用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外,研究人员还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力量,将该项课题的成果上传到网络,通过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课题的核心研究成员也受聘担任了金乡县图书馆国学文化讲师,为金乡县的孩子和家长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新媒体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其中,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是当今最流行、最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媒体类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除了文字材料外,还有大量的画作、书法、视频、音频等素材,以及电影和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有了这些宝贵的素材,科学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助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已经成为必选项以及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