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李仰臣
笔者在陆续收看了几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节目《主持人大赛》后,不禁为各位选手出色的发挥惊叹不已,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了写好作文的几个实用技巧,就此简略地跟大家分享。
用真心、真情去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才能赢得评委的青睐和观众的喜爱。比如第二期晋级的选手田靖华,他讲述自己和妻子都是主持人,却分别主持早间新闻和午夜新闻的故事。工作时间的交错,使得冰箱上的留言贴成了彼此的“情书”;除夕之夜只能将孩子寄放在朋友家,年夜饭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因为是讲述亲身经历,所以格外真实动人,最终感动了评委,赢得了高分。
写作不也应该如此吗?“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魏巍),也就是向读者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比如海伦·凯勒在叙述“再塑生命”的过程中,一词一句总关乎莎莉文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关爱和教育。虽然只是平实地倾诉老师的具体言行,但是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因为作者用真心去写人,用真情去叙事,所以文字感人肺腑。
当然,要让作文情感真实饱满,撼人心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抒情能力。第一,直抒胸臆,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清楚明白的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坦率真挚,打动人心。第二,借景抒情,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委婉含蓄。第三,借物抒情,就是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第四,借事抒情,就是借用一件或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的经过或细节,抒发内心的感受或要表达的情感。
请欣赏学生佳作《一扇永远为我敞开的幸福之门》的精彩片段:
一个星期五的中午,我说道:“姥姥,今天我同学过生日,我去她家玩,可能晚上会晚一些到家,你就不要开着门等我了,我带了钥匙。”说着,我拍了拍自己的小包,钥匙发出清脆的“丁零”声。那一晚,我玩得非常开心,快十点了才急匆匆地往家赶。到了院墙外,我顾不上嗅一下飘散过来的夜来香浓郁的花香,就三步并作两步赶到院门前。院门是虚掩的,推门进去,我看见这样一幕:微黄的灯光下,姥姥倚靠在沙发上安静地睡着,老花镜滑落到了鼻梁,手里的书也垂落一旁。我本想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却还是吵醒了她,于是我轻轻地问道:“姥姥,怎么敞着门?我带了钥匙的。”她笑了:“唉,这都已经成为习惯了。”
质朴的文字、平淡的场景,却蕴含着浓厚的亲情,真诚且深沉。看似平常但又动人心弦的画面定格在作者的心底,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参赛的选手们,只有注重细节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如第四期的吴珊珊在讲述樊锦诗一生守护敦煌的故事中突出了一个细节“5:20”,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现代情侣爱情的表白,而是每天下午旅游巴士载着游客最后离开的时间,方圆二十里没有人烟,但樊锦诗还在忘我地工作着。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一个守护者的寂寞与坚守。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要想获得高分,平时就要做一个处处留心、时时观察、刻刻体悟的有心人。抓住能够走入读者内心世界的细节并融入文中加以描绘,于细微处展精神。或是逼真的动作,让人可知可感;或是美丽的景色,让人情因景生;或是内心的独白,让人收获感动……比如阿累初见鲁迅,“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直竖着”,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位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再看作家莫言的《童年读书》片段: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得益于细节描写的运用。细节之中见真情,亦见功力,感动直抵人心。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综观《主持人大赛》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选手都能在比赛中信手拈来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不仅切合主题,更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文化意蕴和内涵。比如第六期中的李七月面对考题,将自己的诗词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她首先引用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的名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作为开场白,紧接着又出口成诗,佳句不断,通过“临别赠柳盼人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词,分别引出了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
对初中生来说,学会巧引妙用可以使文章具有书卷气,使表达富有文采。第一,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经典诗词,将其嵌入文中,使其浑然一体。第二,可将典故或某种意境、片段性的镜头组织进自己的文章,即所谓的“化用句”。第三,可以引用名篇标题或诗词名句作为小标题,给人一种结构形式上的新鲜感。
下面是学生佳作《钥匙》的片段,请看——
自小与诗词相伴,那馥郁的清香,是诗意在闪烁。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稚嫩,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伤感,一首首诗词见证了人生岁月的流逝。夜来风雨,花落满地,是我对春最早的印象;天街小雨,草色近无,是我对雨最初的记忆。不曾奢望有一天会成为诗人,但诗词赋予我的情思总是不言而喻的。一朝一暮,一霞一月,唯有诗词能带我赏那最美的风景。
文段用诗化的语言营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具体来说,作者引用古诗词名句以抒写阅读后的感受。除了直接引用李白《古朗月行》和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句子外,还化用了孟浩然《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读储备,韵味十足。
开场白对选手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结尾时的升华与展示更值得关注。如第四期中的刘仲萌讲述追查毒跑道事件的经历后,点评嘉宾康辉说:“你说‘有孩子的家长来找我,他对我的信任就是因为他对记者这份职业的信任’,类似这样的话,我觉得在这三分钟里面,其实都可以有一些更放大的地方,它就会让你这段话表述的语言更有感染力。”同期选手王帆自我展示过后,点评嘉宾董卿说:“结发可见头发在中国古人的心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结’字在中国字中有多么特殊的含义,那么为什么意大利人也这样看?把它放大之后再衍生到其他的文化点,文化类节目它还是需要有一些现实意义。作为经典必须观照现实,才能够触动到人心。”康辉和董卿都提到的“放大”一词,其实就是升华主题,就是由事件本身想到更深的层面、更高的高度,挖掘深度,凸显中心。
反观学生写的作文,往往立意不高,显得平淡无奇。主要是因为同学们没有重视在结尾时升华主题。鉴于此,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几点写法:
一是从小到大。如余光中的《乡愁》将个人的故乡之思提升到了渴望国家统一的高度,使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
二是从物到人。如许地山由品尝新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联系到做人,很自然地升华了主题: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是由点及面。如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一文由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刚孵的小鸟等美好的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从而升华主题: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惜第一次。
四是由此及彼。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叙述自己在养鸟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继而联想到人际关系,结尾发出感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是由事及理。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先叙述“我”童年时一次爬悬崖而在父亲的引导下脱险的经历,结尾谈论对待困难的经验,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