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沉浸式舞蹈的嬗变

2022-12-16 15:23山东女子学院音乐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2期
关键词:演艺表现形式剧场

孔 琳 山东女子学院音乐学院

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快速发展,沉浸式演出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舞蹈艺术领域,也有众多艺术家将沉浸式理念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创造出了新颖的舞蹈演出表现形式。现探究沉浸式演出是如何对心流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对各种艺术领域中沉浸式演出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研究,总结沉浸式演出的表现形式和现状,促进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的创新。

沉浸式演出的概念及形式

沉浸理论的应用

1.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又称沉浸理论,最早是由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通过大量观察运动员、艺术家及科学家等不同职业的实际案例总结出的理论。研究发现,人们在从事他们喜爱的工作时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经常忘记时间或失去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所有的精神力量都冲向同一个方向,人们不计回报地投入其中,和任务无关的想法被完全屏蔽掉,以至于废寝忘食、不知疲倦,而且人们在这种体验活动中经常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随着人们对心流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心流理论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教育学习、体育运动、人机交互、设计研究等诸多领域。随着心流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艺术家也开始把心流理论应用到艺术创作中来,艺术家们通过创作的不断积累,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演出表现形式——沉浸式演出。

2.沉浸式演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消费所带来的体验感。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不喜欢工业化、同质化的体验,更喜欢符合自身爱好,可以彰显自身的个性和表现自身存在感的体验。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让市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针对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商家开始重视消费行为发生时的消费者的心理体验,体验经济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沉浸式演出是最近几年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一种新型演出形式,依托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演出活动的多样化,沉浸式演出在国内迅速发展并日趋壮大。沉浸式演出作为当下比较新颖和流行的舞台艺术形式,是将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全息投影技术、后期特效、机械装置和特效灯光等科技手段与舞台演出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区别于传统舞台演出,沉浸式演出在视听上的体验更加真实,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

沉浸式演出的表现形式

沉浸式演出经过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型业态,它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常见于演艺活动、娱乐休闲、艺术展览等艺术文化产业领域。沉浸式演出把传统的被动型体验方式转化为具有个性、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当代新型体验模式。

1.沉浸式戏剧

戏剧、音乐、舞蹈是当下主流的剧场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沉浸式演出的出现,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将“沉浸式”这一概念应用于作品的创作之中,来探索剧场艺术更多的可能性。沉浸式演出作为当下新型的演出形式,从最开始在戏剧领域生根发芽,到后来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领域也开始进行探索创作,沉浸式演出在剧场艺术这条道路上,已经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沉浸式戏剧是最早出现的沉浸式演出的表现形式。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受美国戏剧家理查德·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启发而形成。谢克纳剧团的演出从单一的传统舞台走向街头、仓库甚至是空地,在表演过程中演员甚至会跑到观众面前耳语,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转变成为整个戏剧演出的参与者。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空间界限被打破,观众成为作品呈现的一部分,因此观众的沉浸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沉浸式戏剧致力于打造一个真实的演出空间,给予观众更多的自主权,为观众带来真实的参与感。沉浸式戏剧给观众带来了比镜框式舞台更多的参与感,并推动创作者对戏剧演出方式进行更多探索尝试。21世纪初,英国Punchdrunk剧团创作的《不眠之夜》风靡一时,在此之后,全球掀起了沉浸式戏剧的热潮。2015年,北京蜂巢剧场上演了由孟京辉导演的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作为国内第一部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为国内的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2.沉浸式舞蹈

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舞蹈擅长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人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各种沉浸式演出中,经常会有舞蹈出现。例如:沉浸式歌舞剧中的舞蹈表演,沉浸式文旅演艺活动中各地的民族舞蹈表演,以及景区中的舞蹈表演。在沉浸式主题展览馆中,也有舞蹈表演的加入。现如今,舞蹈已经成为各式各样的沉浸式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沉浸式演出出现在各个领域,人们对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在表现形式上,舞蹈更能直观地向观众传达情绪;在观看体验上,舞蹈也更有表现力和吸引力。一些舞蹈艺术家开始在舞蹈领域进行尝试,沉浸式舞蹈作品随之不断出现在观众视野之中。从单独的舞蹈作品到大型的舞剧、舞蹈剧场,从室内剧场到自然环境,从现实环境到虚拟世界,各式各样的沉浸式舞蹈演出层出不穷。作为一部环境式沉浸舞蹈剧场,《寅时说》在舞台设计和观演关系上进行了改变。整个演出场景完全依照剧本设定,通过精良的布景和道具模拟出真实场景;观众也不再局限于固定位置,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舞蹈表演。高艳津子的沉浸式舞蹈剧场《北京·我们》则从舞者的角度出发,用舞者的肢体来讲述一件件北京故事。该舞蹈剧场很好地利用了表演舞台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舞台正中央与剧场外敞开的大门相对,大门之外的北京街景与舞台之上的北京故事互相映照,把剧场外真实的北京生活呈现在舞台之上。202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出现的沉浸式整体艺术剧场《融》,是由国际著名编舞家沈伟联合国内知名舞者共同呈现的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在正方形矩阵舞台上,舞者在自己的独立空间自由曼舞,观众在场馆中可以随意走动观看,舞者和观众同处在同一场域,成为独立于观众之外的个性群体,与观众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引发观众对“融”的哲学思考。沉浸式舞蹈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肢体语言带来的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同时也为观众带来精神世界的享受。

沉浸式演出不仅在剧场艺术中生根发芽,在旅游演艺、主题娱乐、实景游戏等商业化活动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主题博物馆、沉浸式游乐园、沉浸式剧本杀、沉浸式密室逃脱、沉浸式餐厅等数不胜数。各种沉浸式商业活动以独立或者融合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体验进入消费者的生活。

3.沉浸式旅游演艺

沉浸式旅游演艺是沉浸式演出商业化最成功的领域之一。观看演出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游客对深层次体验需求的不断增长,促使旅游演艺在表现形式以及表演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升级,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旅游演艺从最初的镜框式舞台演出到实景山水演出再到现在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变化,不断更新着游客的游玩体验。2004年,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在广西桂林上演,该剧突破了镜框式舞台的演出形式,把舞台放到自然环境之中,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和科技手段,以当地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为创作背景,开创了国内旅游演艺的新形式。“印象”系列由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演艺品牌,此后又结合各城市旅游景点,打造出《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演出。“又见”系列是继“印象”系列之后,王潮歌创作导演的大型室内沉浸旅游演艺系列作品。《又见平遥》作为该系列的首部作品,采用流动情景剧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通过移动式观看来进行剧情的独立探索。“只有”系列是导演王潮歌推出的又一沉浸式实景旅游演艺系列作品,“只有”系列是“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的结合体,它将实景演出与剧场演出相结合。“印象”“又见”“只有”三个系列的旅游演艺演出掀起了国内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文化热潮,打造出“旅游+文化+科技”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游玩体验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演出模式到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转变。

不论是注重艺术化表达的沉浸式剧场艺术,还是以商业模式为主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两者都是对舞台演出表现形式的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在剧本结构上,在主线索的基础上进行多线程叙事,各个场景的表演甚至同时进行,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路线,而不同的路线选择可以获得对故事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演出方式上,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和表演的结合,把作品单一的视觉效果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全感官的投入体验,让观众的观看体验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在演出场地上,从较为封闭的剧场转向更为开阔的专门搭建的场地或自然环境等场域,在不同的场域空间中实现新的碰撞融合,让观众对作品产生属于个人的审美认知和体验。在观演关系上,通过改变观众的观看距离和观看方式,增强观众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使其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和表演艺术的魅力。

沉浸式演出的发展现状

沉浸式演出是一种舶来品,其于20世纪初出现在英国,英国剧团Punchdrunk创作的《不眠之夜》红极一时,于2009年引入美国,2011年在纽约进行演出。受到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影响和启发,全球迅速掀起了沉浸式演出的热潮,“全球沉浸体验项目数量高达8058项,覆盖12大细分产业及258类业态。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沉浸产业各具特色,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及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准”。《2020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沉浸式行业的价值已高达618亿美元,在2019年,在统计的地域范围内出现了至少755部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作品。仅仅是沉浸式戏剧,2019年全球的市场价值就达到了约2810万美元。这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市场潜力巨大,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基础的物质体验,而是更加看重精神上的难忘的体验。沉浸式演出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丰富了消费者的体验模式,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就中国的沉浸式演出而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沉浸式演出不断在国内观众的视野中出现。2013年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又见平遥》上演;2016年,风靡国外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引入上海,通过本土化的改编,上海版《不眠之夜》大获成功,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收获一众好评。《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沉浸式产业经过在国内的7年发展,截止到2019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达48.2亿元。国家也大力推动沉浸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关注沉浸式产业的动态,包括展览演出、实景娱乐、文化旅游、虚拟游戏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演出形式,沉浸式演出在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且城市分布非常不均匀,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现。而且以沉浸式为卖点的演出虽然不少,但其大多是对概念的搬运,缺乏创新性。

沉浸式演出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型业态,通过真实的个性化模拟,让消费者在心理层面脱离现实环境,沉浸到模拟的真实情境之中,为参与者带来临场愉悦感。沉浸式演出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沉浸式演出越来越丰富多样,横跨各个行业,其发展前景巨大,势必会成为未来产业升级发展的主流。

对沉浸式舞蹈发展形式的展望

沉浸式演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有从业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尝试,没有人知道未来沉浸式演出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形势和经济效益来看,其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目前,随着以AR、VR、MR为代表的各种XR虚拟技术的出现,特效和投影技术的升级,以及各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在未来,沉浸式演出模式势必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如何推动沉浸式舞蹈演出进行颠覆性创新,舞蹈艺术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是我们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目前的沉浸式舞蹈演出的表现形式来看,沉浸式舞蹈演出还是依托传统的演出形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未来,沉浸式舞蹈应利用目前的表现形式和已有的先进技术,并参考电影的制作发行模式,对演出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以舞蹈艺术中的舞剧为例,从制作上,可以利用3D摄像机和3D动作捕捉器对整部舞剧进行拍摄,拍摄完成之后进行后期制作,整部剧制作完成之后进行院线发行。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可以走进像影院一样的场所,在此期间,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把舞剧投射到所处场域之中,继而消费者便可以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观演体验。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付费体验,在家中观看舞剧。技术和设备革新使得演出脱离了场地的限制,成本更低,而消费者获得的体验是和现场一样的,甚至超越现场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舞蹈演出变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随着演出活动的多样化,人们心中的艺术美学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不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是希望在精神体验上获得更多享受,以满足自我的内心需求。沉浸式舞蹈演出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舞蹈的演出方式,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观演体验。沉浸式舞蹈演出在当下的娱乐休闲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商业价值。相信在未来,舞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不同以往的体验,而沉浸式舞蹈演出更是能够让观众在乌托邦世界之中实现所有奇妙的幻想。

猜你喜欢
演艺表现形式剧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幼儿园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初探
欢乐剧场
浅析安德鲁·怀斯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试论藏族题材油画抽象美的表现形式
论《日出》的剧场性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