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小学语文引领后进学生生长的应然定位

2022-12-16 15:00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陆祎妍
新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儿童

□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陆祎妍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通过部编版教材中的人文主题,真正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推进,语文教学要着眼于整体,充分关注每一个儿童内在客观的差异,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借助分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给予充分、足够的人性关怀,让语文课堂上不同类群、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春天。

一、设定合宜目标,指明适切的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中师生言行的纲领,精准、适切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明确教与学行走的方向,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方式“摘到果实”,这对于每一个学生积极性的激发,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从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来看,教师不能依照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而需要从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原始经验入手,切切实实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让他们看到努力之下就能实现的目标。

1.设定保底目标,以保障必备要求

保底性目标,即必须达成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儿童而言,我们需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将其视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对其采取放弃政策,以不闻不问的方式对待。针对这一类群体的特殊性,可以降低要求,但决不能没有要求,否则他们将自暴自弃,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

以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教材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同时还要关联细致观察与文本语言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文本中精准、形象的语言,都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儿童而言,教师则要求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掌握一种自己熟悉的观察方法,并付诸自身的观察实践即可。教学单元中《爬山虎的脚》描写爬山虎叶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要求学生从一系列的关键性词语中,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即站在远处整体观察;而第三自然段描写爬山虎的脚,则是采取了盯着细看的方式。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一种植物,尝试采用整体远看和局部细看的策略进行观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察所得即可。

在这一目标的设定下,所有的学生都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他们将自己从课文所掌握的观察方法,迁移到实践平台中,并借助于历练的过程,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确定保底性目标,则是对班级学生进行人性关怀最为直接的体现。

2.设定可塑目标,以提供发展可能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积极而鲜明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当下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质态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发展的视角看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可塑性目标,让更多仍旧具有一定发展意识的儿童,能够在保底性目标的基础上,朝着更深处迈进。

还以《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植物时,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仅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远看和细看的方式观察事物,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这就与本单元编者所设定的“观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关联,但从胸怀全体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不能完全迎合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快教学节奏,更不能在设置目标时,设置大一统的标准,而应该具备的一定的伸缩性,秉持着“分层教学”的原则,让相对滞后的学生,也拥有更广阔的认知空间。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不仅仅体现在表面上的嘘寒问暖,而应该发自于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付诸教学行为,在充分考量他们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推动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不断发展。

二、研制匹配内容,培植适切的生长沃土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适切的内容主要在于两点,其一能够巧妙地对接他们的原始经验,同时又能够作用于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如此,才能真正为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学生,提供与他们匹配的肥沃土壤。

1.以原始经验为基础,着力于链接点

走进语文课堂之前,学生都不是一张纯粹的白纸,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历程以及阅读体系下,已经蓄积了相应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原始化的经验,正是学生从旧知迈向新知的重要链接点。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虽然与常态化儿童有着一定的差异,但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起点就完全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教师就需要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研制适切的内容,为推动全体学生的发展助力。

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作为部编版教材中第一篇小古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需要将白话文和小古文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小古文语言特点。而有部分学生,对于小古文简洁的文字尚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普通同学可以通过翻译,理解小古文,最终将小古文转化为白话文;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则可以借助于白话文文本,充分利用这类儿童原本就听说的故事内容,作为解读和了解小古文语言的重要资源。

这一逆向设计的调整,则是教师研制教学内容的一次重大突破,体现了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专门的关注。

2.以认知兴趣为标准,作用于兴奋点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交往中,要密切关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特点,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将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

比如《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典型的长课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全盘掌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就要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兴趣点,重点学习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过程,并契合他们的思维特点,播放《小英雄雨来》的电影片段,组织他们将文本语言与电影的片段统整起来观看,图文对照,不仅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后进学生的兴趣点,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是对这一类儿童的有效关怀,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应有的发展。

三、遴选精当策略,注入适切的内在动力

如果将语文教学比喻成为一座巨轮,那良好而精准的教学策略,就是划动巨轮的双桨,不仅能够为巨轮的航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后进学生整体素养地发展。

1.以传授和自主相结合

教师应该本着传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保障后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又充分考量实际状态,凸显了师生角色承担起各自不同的功能。

以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为例,为了让后进学生感受到这位小小男子汉的具体状态,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借助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感受小家伙对独立的要求以及在生活中的沉着表现。这是后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板块,但由于他们认知能力相对有限,所学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放大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的效能,在他们学得浅薄时,或者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进行必要点拨和引领。比如吃饭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吃饭这一内容,这对于展现主人公男子汉的特质有什么作用呢?这一问题则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对于文本的解读,从原本的信息层面转向了作者的表达层面。

后进学生有了自主性学习作为基础,同时又有教师的点拨加持,他们对文本的感知就能够在原始能力的层面上形成有效的突围,形成全新的认知,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人性关怀,就得到了充分落实。

2.以点拨和合作相协调

作为班级中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后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常常会遭遇一定的尴尬,甚至会有低人一等的挫败感。为了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范围,教师就需要在班级中设置异质合并的合作小组,将他们以异质结合的方式,与其他学生混编成为一组,鼓励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彼此分享,已达成协同发展的目的。

以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文为例,课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为了避免教师机械讲解和学生读“死”书的尴尬,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繁琐分析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借助文本语言,尝试制作一个竹节人。这一过程看似是手工制作,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内容,同时还要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品味和体悟,并通过辨析其精准性和形象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完成竹节人的制作。而在阅读文本、理解语言、辨析品味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就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一边学习,一边展现自己相应的价值,无论他们在合作中承担怎样的任务,都与其他同学形成了精诚的合作,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落实。

四、实施多元评价,奠定适切的后续呵护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积极倡导“教学评一致性”,更加凸显了评价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后进学生的关注,就需要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以评促教,为他们在原始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助力。

1.注重自我评价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将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评价话语权。但事实上,基于教师独一层面的评价,并不能完全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全方位的成果,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始终只能是片面的。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将更多的评价主体权交还给这些孩子,引导他们在学习之后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以便于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总结和内化学习策略,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经验的积累。

以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长课文专题单元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等典型的长课文之后,着重梳理和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抓住内容、紧扣细节、凸显事物特点等不同的策略概括小标题,尝试将长课文分解成为不同的板块,通过串联、组织的方式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梳理过程中,不仅要引导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回忆单元学习的整体过程,同时进一步内化学习方法的积累,促进他们学习方法的不断升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尊重后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将评价的权利交还给了他们,让这一类儿童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了一次整体化的回顾,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学习印象。这样的评价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判别高下,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他们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梳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2.注重纵向评价

由于后进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该避开横向对比的方式,而需要多采样纵向发展的策略,引导这一类儿童与自身前后进行评价对比,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从而利用评价的契机,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句,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单元中分别设置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经典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一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不同位置,确定要素重任,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引导后进学生与前一篇课文相比,通过评价明晰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此一来,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数轮的评价与反思,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并不在于帮助他们获取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的进步,捕捉自己的亮点,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忘却、忽略任何一个学生,而要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成为教师所关注的一员。在关注后进学生时,教师分别从目标设定、内容研制、策略遴选以及多元评价等不同的维度展开,让每一位随班就读的孩子都可以感受到来自班级、来自教师的温暖,在爱与春风的吹拂下快乐、自由、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