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仲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日趋完善的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和层出不穷的数字媒体内容,已经使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式电脑、AI(人工智能)音响等在内的众多移动设备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常用的现代化、数字化辅助教学工具。数据显示,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普及地区,很多家长会使用智能设备协助完成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广泛使用显著地改变了儿童的学习、娱乐、智力开发和习惯养成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质绘本、积木等学习工具,电子有声故事书、交互式益智游戏等教育类应用正在迅速被孩子们喜欢并习惯。不断增加的儿童数字化媒体内容的需求也促进了这类移动应用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移动科技、教育培训甚至游戏开发领域的公司进入到学龄儿童数字化教育的蓝海。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在校内外的应用为孩子们提供了新颖便捷的学习体验。然而,研究发现,一些教育移动应用因设计缺陷或使用不当,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儿童教育学家、心理学教授凯西·何希帕斯克(Kathy Hirsh Pasek)团队提出的“有效教育四个原则”理论框架[1],通过对数字媒体理论、儿童教育学以及心理科学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以教育移动应用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对于学龄儿童早期教育的影响。此外,结合关于近年来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教育移动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还对儿童教育领域的数字媒体内容开发者提出了建议。
2021 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首次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移动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 大数字经济产业分类均有关联,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移动应用是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落地转化的集中体现。应用程序以数字化的内容形式,通过移动终端与用户形成交互。定义上,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可以理解为以教职工、学生、家长为主要用户,以教育、学习为主要应用场景,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及家校互动等方面的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2]。
随着家长对移动设备的消费和使用不断增加,他们年幼的孩子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移动数字化媒体内容。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3.9 部/百人[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等单位共同推出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2017 年底,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其中,2017 年底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4]。《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 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 ~10 岁[5]。移动应用商店如华为公司的华为应用市场,苹果公司的App Store,谷歌公司的Google Play 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 Marketplace 都有数量可观的教育类应用,这些应用涵盖了包括数学、科学、文学、艺术、健康等诸多学习领域。2018 年苹果公司的春季新品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苹果App Store 上架的教育类应用程序数量已经高达20 万个。可以看出,移动智能设备普及率的持续增长促使了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正在逐渐成为学龄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
近年来,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育成为新常态,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愈发凸显,学龄儿童也比以往更频繁地与移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内容以及互联网产生互动。然而,电子设备依赖、不良信息泛滥、电信诈骗横行、网络暴力频发等一些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不良社会现象,也让人们对儿童过早接触移动数字媒体技术,使用教育移动应用学习提出质疑。2019 年底,教育部印发《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北京、上海等地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教育委员会也陆续启动了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行动。如何在儿童教育领域合理地运用移动数字媒体技术,是关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家中,数字化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都在迅速增加。学术研究发现,交互式数字媒体的使用有助于强化幼儿在认知、语言、读写和数学等领域的技能掌控。儿童教育学家何希帕斯克教授在她参与编著的《把教育放在“教育”应用程序中:学习科学的经验》(《Putting Education in“Educational”Apps: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Learning》)文章中指出,更有效的教育体验应该遵循4 个原则,包括积极参与性(Active Involvement)、投入性(Engagement)、教育意义性(Meaningfulness)和社交互动性(Social Interaction)[1]。这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材料时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而“有效的”教育体验应该包含与学习者的生活有关的、有意义的经历,并且围绕新的学习材料展开高质量的社交互动。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以教育移动应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技术为学龄前期儿童(3 周岁至6 周岁)以及学龄初期儿童(6 周岁至13 周岁)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轻松便捷地接触到知识内容,还能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儿童成长在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中。儿童通常会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与科技互动,而移动智能设备提供的直观可视的交互,使数字媒体内容更容易被低龄用户接受。教育移动应用可以减少幼儿对学习材料的访问障碍。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输入内容的即时响应输出,让幼儿在更具感染力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参与感。一款名叫《Chinagram》的交互式电子书应用程序是Vallardi 公司基于袁华清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字》(《La Scrittura Cinese》)一书开发的。这款专为4 岁及以上儿童设计的用于语言学习的教育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数字化媒体教学的可参与性。这款应用讲述了汉字书写的故事,解释了汉字的逻辑,展示了中文独特的美,并通过创新的图形方式和移动终端的即时可用性为用户提供了严谨的内容。这款应用程序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本能阅读汉字书写历史的电子书,更是一个可以反复进行描摹练习的书写工具。《Chinagram》是对纸质书的一种修复创新,它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纸质书无法提供的功能。从可及性上看,数字媒体比传统书本更方便使用,无论是成人还是4 岁的孩子都能很快地接触到学习材料。当孩子们沉浸于在屏幕上临摹字帖时,他们可能会忘记这个数字媒介本身,从而更积极、透明地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学习活动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分别是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在这种设定下,儿童通过数字化设备参与学习时,其身体活动可以表现为手指滑动、点击屏幕等肢体操作,而心理活动则理解为其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智力参与。不难发现,移动数字媒体可以帮助孩子们同时调动身体上和智力上的参与感。移动数字媒体内容的开发者应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内容优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为孩子们提供更多良性的人机交互。
数字化的教育移动应用可以帮助提高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性。投入性可以理解为一种注意力、吸引力和乐趣的结合,它包含了自我导向性、互动性和感性,是能够引发兴趣的活动或行动自然激发的选择[6]。当孩子们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FUNEXPECTED MATH》是Funexpected 公司专为3 至7岁儿童设计开发的,结合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数学教育应用程序。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款应用的使用过程更像是在玩游戏。《FUNEXPECTED MATH》设计了一系列适合于低龄儿童的趣味关卡,孩子们通过动手点击、滑动就可以轻松控制页面。可爱生动的卡通形象,色彩缤纷的几何图形,逼真的音乐声效加上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丰富的视听元素让孩子们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并充满兴趣地进行数理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开发。研究发现,传统的课堂通常被构建为一种“直接指导式”的讲座,教师们用普通的视觉辅助工具向学生口头上解释学习材料内容[7]。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通常结合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媒体元素,包括视频、音频、图像、文本、动画和交互式内容。这些数字媒体元素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方面刺激着人体感官。这也是教育移动应用能够快速吸引学龄儿童的注意力,获得他们的认同感,增加他们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参与,从而使孩子们更投入学习的原因。然而,移动数字媒体内容的吸引力也可能导致低龄儿童过分投入其中,从而使孩子们沉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因此,合理适度地使用教育移动应用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营造一个更丰富、活跃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持续保持孩子的学习投入性。
教育意义性是有效教育原则的核心要素。对于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们来说,引导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机制,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是衡量一个教育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何希帕斯克教授团队定义了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包括有目的的学习,学习与个人相关联的新内容,并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1]。事实上,早在2500 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合一”以及“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将“学”与“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学”新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将所“习”的知识通过深度的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当代著名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也指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教育移动应用作为使用了移动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将所掌握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关联起来,获得新的启发。由洪恩品牌开发的《洪恩阅读》是一款面向于学龄儿童的阅读启蒙应用程序。该应用包含了沉浸式绘本阅读、趣味情景动画、口部练习操等学习内容,通过语音互动、3D 场景教学、AI 智能阅读等数字化移动媒体技术,帮助孩子锻炼综合阅读能力。尽管《洪恩阅读》是一款主要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教育应用,但其丰富的数字化媒体内容可以让孩子在练习阅读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音乐、美术鉴赏能力。此外,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孩子们可以随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获得反馈。这也有利于孩子们养成“学思合一”的学习习惯。数字媒体技术营造的感官体验是传统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孩子们也因此在学习时更具想象力和创新力。可以看出,利用教育移动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优势,可以给孩子们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社交互动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但又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数字化媒体内容在幼儿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也引发了公众对其在儿童早期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的辩论,教育移动应用也因此受到质疑。尽管教育类应用程序可以作为儿童学习专业知识的窗口,但是诸如社交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主要是通过孩子探索自然环境,与同龄人和教育工作者的互动来学习的。移动设备的即时可访问性和便携性展现了数字化媒体的优势,但同时也使儿童更有可能忽略与人的互动和其他丰富的社会活动。数字媒体和移动设备不能像人类互动那样为幼儿提供相同的社会性影响,所以有必要人为地给幼儿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会互动环境。由于移动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特点和局限性,不同于社交网站或在线社区可能帮助人们建立归属感,许多教育类应用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社交层面的互动。然而,当移动数字媒体技术成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时,是可以用来支持孩子们建立更好的社会互动和沟通的。
由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开发的《巧虎官方》移动应用程序是巧虎多元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移动端产品。作为针对会员推出的线上配套服务平台,《巧虎官方》包含了可以亲子互动学习的“亲子玩学课”,主题式场景化学习的“巧虎视频乐园”,沉浸式唱跳学习的“巧虎音频馆”等内容板块。巧虎采取了陪伴成长型的教学方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提供适龄的线上线下内容。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与线上数字媒体内容互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物教材和家长进行线下的社交互动。《巧虎官方》应用程序利用移动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儿童、家长、移动应用程序、实物教学道具4个要素之间建立起联动关系,实现了人机互动、人物互动、亲子互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孩子在知识积累和习惯养成方面的发展。家长陪伴孩子通过移动设备一起学习,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强化孩子的社交能力,包括自我评估、沟通协调、合作分享等。因此,对应用程序的设计者来说,要考虑如何搭建好产品框架以便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社交活动,强化孩子的社会参与感,为他们创造一个多人协作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学习过程。
基于“有效教育四个原则”理论框架,本文探讨了以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对学龄儿童早期知识学习、技能开发和身心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结合了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多媒体技术优势的教育移动应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儿童提供具有积极参与性、投入性、教育意义性和社交互动性的学习体验。然而,并非市场上所有的教育移动应用都达到了有效教育的水准。有些应用程序或违背了儿童教育的原则,或缺乏对媒体内容质量的把控,抑或是使用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一方面,数字媒体内容的开发者不能以偏概全,要结合教育环境在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综合分析移动数字媒体技术的运行机制和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找到的产品设计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些技术应用的不成熟或者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就完全放弃使用移动数字媒体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儿童更好地学习体验不是盲目依赖技术,也不是把技术拒之千里,而是应将移动数字媒体技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融入孩子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做到把移动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推动教育进步的媒介。在日益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年龄、需求和能力,将移动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孩子提供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