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艺莹
(宣城日报,安徽 宣城 242000)
真实性是所有新闻从业者都应遵守的规范,也是新闻媒体行业应坚守的职业底线。因此,新闻媒体人员在实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具体事件必须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新闻报道当中相关的新闻要素都能够经得起严格的推敲,具体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具体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但是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完全真实”。因为任何新闻报道都是以事件信息为基础,然后经过人为加工后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当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人员会针对事件选取素材,同时选择适当的角度展开报道。因此,新闻媒体人员所掌握的素材的差异、对整个事件了解程度,以及报道的视角等,都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其二,媒体人员自身的素养和价值取向不同,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新闻事件,经由不同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但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其报道的内容都是依据所获取的素材加工而成的,符合客观真实的要求。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日益突出,坚守新闻真实性对推动整个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价值。坚守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新闻媒体人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在报道时不会出现任何偏差,才能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海量信息对新闻媒体带来的冲击,充分发挥新闻内容的价值。其次,有效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内容是否客观真实,是判断新闻作品质量的关键标准。如果报道失真,不仅会打击受众的阅读积极性,还会消耗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新闻媒体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再次,有利于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闻报道除了传递新闻信息之外,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可以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引导和教育公众,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有利于新闻行业健康发展。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公众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闻行业的变化加剧,面对全新的形势,新闻工作者唯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发挥媒体在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进程日益加快,虚假新闻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新闻素材来源虚假,信源复杂,新闻编辑核查不够严格。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来源渠道多样,信息多而杂。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获得新闻信息后,未对其进行严格的核查,而是直接编辑成新闻并加以发布,导致新闻内容部分失真,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其次,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存疑。部分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时,一味地追求流量,在明知道素材存在虚假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使用,将其加工成作品并发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次,编辑处理素材有所失当。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不断朝着轻量化、简易化的方向发展,部分新闻编辑为了节省篇幅,掐头去尾,或者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处理素材,导致新闻信息的内容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
最后,新闻编辑随意编造信息,导致新闻内容失真。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创作的主体不断增多,除专业新闻从业者之外,还有部分业余人士。在编辑新闻信息时,很少考虑新闻内容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或是出于一时的兴趣,或是出于其他的原因,随意编造新闻信息,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的新闻,对公众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自从进入融媒体时代,国内媒体数量迅速增多,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同质竞争、同城竞争的情况变得更加激烈。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不断提高发行量,几乎每家媒体都在争抢独家首发,争抢具有价值的新闻。部分媒体为了打造所谓的“爆款”,积极地抢占第一手资源,甚至有意制作骇人听闻的信息,其目的就是为了博得受众的关注,进而从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新闻媒体人员在报道时,忽略了新闻本身的价值以及从业人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一味迎合受众的喜好和浮躁的社会风气,致使虚假新闻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
首先,部分媒体过于注重当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布局。有些媒体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原本十分普通的事件炒作成为热点,甚至是无中生有,将原本没有的事说得活灵活现。其次,部分媒体为了在竞争当中能够占据优势,发布新闻时省略中间环节,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在标题设计上刻意求新求异,也就是所谓的“标题党”,导致新闻内容与标题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体验,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最后,部分新闻记者为了满足其获奖的需求,扩大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人为地夸大客观事实,导致新闻报道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了混淆视听的后果。
近年来,由于新闻行业发展过于迅猛,部分媒体为了更加高效、快速地获取新闻信息,不断扩大新闻采编的队伍。在扩充的人员中,部分人员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职业素养以及道德规范都比较欠缺。有的人员并不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甚至缺少基本的新闻常识,进而导致新闻采编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除此之外,很多新闻记者由于发稿的数量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收入水平,因此,对他们而言,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才能多出稿、多出重要的报道。为了增强报道的轰动效应,不惜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制造虚假新闻,严重损害广大受众的利益,从而使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每天都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信息来源渠道多样,除了媒体人员采集的信息外,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络平台和受众。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才能让新闻报道不辜负公众的信任。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核实信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媒体人员在加工新闻信息之前,需要反复核实信源,尽量追溯到信息的初始来源,进行反复求证,确保信息来源属实,不能因为力求简单而省略这一步骤。核实信源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根本上确保信息来源属实,才能杜绝出现虚假新闻的可能性。其二,对于存疑的新闻信息,不能盲目地上传和发布。在加工新闻信息时,一旦发现新闻信息存在可疑之处,无论新闻本身如何吸引人,会带来多大轰动的传播效应,都应不予采用。其三,为保证新闻内容客观属实,要确保所引用的背景资料符合客观实际。在进行报道的过程当中,可以引用权威媒体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新闻事件,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其四,新闻的内容要尽量全面,不能为了获得更高的流量,掐头去尾,只突出最紧张的情节,而忽略了其他的要素,或者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地表达,导致受众浏览信息时产生误解。其五,在报道热点问题时,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热点事件,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关注与讨论。面对热点事件,新闻媒体人员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凭借自身敏锐的判断能力,对事件的真实性作出判断,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求证。尤其是对于部分突发性的事件,更不能盲目地跟风,妄下定论,需要调查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人物等相关的信息,再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在事后对事件发展的走向进行跟踪报道,从而有效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大量的平台中的普通用户也是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很多用户在浏览信息时,不仅喜欢评论,还热衷分享和转载,这是对新闻信息的二次传播,能够有效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但是部分用户在进行二次传播时,通常会加入一些主观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其他受众对事件的认知。还有一部分用户,针对身边的发生的事件,在尚未深入了解之前,将拍摄的相关照片或者视频发布到网上,不仅内容过于片面,真实性也有所不足。此外,一些中老年用户的媒介素养有限,对网络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又特别热衷转载分享,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成为传播不实信息的助力。因此,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用户的媒介水平。首先,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宣传相关的知识,积极向用户介绍相关的规范,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用户的媒介意识,进而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引导受众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反馈。部分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在知道新闻信息存疑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相应的途径先向有关部门反映。因此,平台应当为受众开辟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不实信息无所遁形。最后,鼓励用户积极地举报虚假新闻,让虚假新闻无处容身。相比于新闻工作人员,用户的数量无疑更为庞大,很多用户长时间活跃在各大平台上。媒体平台可以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受众主动举报虚假新闻,一经核实给予相应的奖励,比如,积分、礼品等等,让广大用户主动抵制虚假新闻,从而不断压缩虚假新闻的生存空间。
媒体平台在发布和传播新闻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可信。首先,可以从技术层面着手,建立健全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借助现代大数据技术,通过算法根据不同的话题,结合虚假新闻的信源、新闻内容、传播途径等相关特征,建立谣言分析模型和专门的数据库。通过人工算法加大对新闻信息的分析力度,对于计算机难以识别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人工进行复核,比如,部分较突出的标题党新闻或者是正在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等。尤其是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应建立人工复核程序,加大审核力度,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对虚假不实、价值导向不正确的新闻信息给予禁止传播、下架、责令改正或者限流等处罚。
其次,深度挖掘违规账号。由于媒体融合速度加快,导致部分媒体平台的监督机制出现疏漏,通常情况只能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对其进行删除和屏蔽。然而一些不良媒体为了流量,发布虚假信息成为其博眼球的重要手段,下设有大量的马甲号,即便删除新闻处罚账号,都难以遏制其传播。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虚假新闻和违规账号进行处罚的基础上,还应该挖掘其关联账号,并针对其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处罚,从而为广大用户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最后,鼓励优秀的新闻作品。媒体融合的同时,各类新闻数量激增,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新闻作品,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部分作品,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可以在每个月、每个季度或者每一年组织评选活动,从众多新闻作品当中挑选出具有含金量的优秀作品,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新闻从业者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创作出更多既符合客观真实,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优质作品。
进入融媒时代后,新闻传播的主体多元,除了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员之外,还有许多自媒体人士和普通的用户,为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应当推行实名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网络平台并未将这一规定落到实处。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虚假新闻,针对上传至网络中的新闻信息,应事先严格审核发布者的身份,评估发布的内容,确定无误再进行传播。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平台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首先,各大平台要严格落实实名制,所有用户必须先登记身份信息,经过核实之后,才能发表言论,避免部分人以游客的身份上传不实信息,引发严重后果。其次,各大媒体平台需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发现有人上传不实信息,必须立即制止并追究责任,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账户,可以采取封禁账号等措施,进而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要关注用户账号被盗用的情况,一旦发现用户的账户存在风险,或者行为异常,需要立即终止服务,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有人盗用账户,恶意发布不实的信息。
真实性是新闻信息应符合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抑或是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必须依据事实合理地进行表述,客观、全面地展现整个新闻事件。融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一定的挑战,面对全新的形势,新闻媒体人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此外,相关部门以及媒体平台同样也需要加大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力度,及时清除网络当中的不实信息,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从而为受众创造健康、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