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哲,陈方
(上海交通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上海 200240)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1]。那么,何谓归属心理?按照Erich Fromm的看法,归属心理就是某一个体归属并被所属群体接纳而出现的积极健康阳光的心理反应。而新时代归属心理,就是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价值引领、科学精神、学术伦理、文化自信、职业操守、全球视野“八项思政目标”支撑下,从心理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归属。本文意在空天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中,坚持立德树人,践行“溶盐于汤”,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探索特色化融合途径,以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对党忠诚的归属心理品质,党的使命才能顺利完成,人民的幸福美好才能变成现实。空天大学生作为人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坚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承担并圆满完成党的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才能在人民幸福美好、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兴旺发达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看,空天大学生需要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才能不辱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高等教育时指出,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2]。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脉问诊正是高瞻远瞩,对症下药。空天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建构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和党的使命担当。
空天技术是世界前沿科技,空天技术的专业使命是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涉及我国空天技术能否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烙印着非常浓厚的国家意志,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因此,我国空天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专业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在成长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自我,为国争光。约在13世纪,我国就将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我国现代空天事业,也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围绕着国家大飞机专项、两机专项、神舟飞船、中国探月工程、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及祝融号火星车等,我国空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专业使命中凝聚着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为空天大学生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提供了崇高的道德示范,也为大学生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建立了很高的起点。
建构空天大学生归属心理和促进空天大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归属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个性发展是一种个人心理,属于个人意识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个体实践的产物,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意识不是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具有共性的社会意识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的表现都带有其各自的个性特点。共性和个性本就不可分离,任何个人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意识[3]。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是共性要求,而每一个空天大学生所追求并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个性发展。共性决定大学生的政治品质和人格魅力,可促进社会发展,承担党的使命,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决定大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按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原理,既然个人使命中赋予了党的新时代使命担当,那就决定了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
因时势之需而谋,全方位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途径,走多元途径的融合之路,就能有效克服途径单一的弊端,从根本上扭转关键时刻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不仅使所建构的多元途径融合之路畅通无阻、四通八达,还能获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外惊喜,以及“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淡定和自信。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但也是一柄双刃剑,此次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给空天大学生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同时,也让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不可持续的不利局面。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求所有学校停止线下授课;另一方面开通线上课堂。如此,既有效阻止了病毒的传播,使师生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又确保了构建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因疫情而暂停。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元融合,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途径已经突破时空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有了途径上的保障。
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海量信息充斥,让空天大学生无所适从。顺应时势之需而动,主动出击,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直通空天大学生灵魂的多种途径,为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打通和铺设思想通道。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有效途径越多,就越会有利,可以无缝“占领”空天大学生的灵魂通道,不给其他思想的渗透留空间。然而,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途径过多也未必是好事,路径多了,反而没有路径,使原本的优势沦为劣势。所以,在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途径时,只有避免途径上的分散凌乱,让途径集中融合,才能保持优势,集中力量促进空天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思想的升华,把空天大学生变成一群具有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有志之士。
构建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书本中,尤其是面对全球化、网络化形势,应当顺应时势之需而为,主动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在拓宽思路、广开途径的同时,着力克服多途径机械叠加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变机械为有机,转相“加”为相“融”,深层次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有效途径。
2021年5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全球化、网络化的时势之趋,加强“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一系列融合发展的手段,无疑十分必要。不过,融入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和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同样十分必要——实现从机械相“加”走向有机相“融”,为规范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行为搭好融合培育的桥梁,在实践中融合培育,强化实践中的融合培育实效,将“卡脖子”转化成“昂起脖子挺起胸膛走路”。
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和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属于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特色化融合途径的探索,是由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来决定的,而特色化融合途径的探索,对于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又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确保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品质和质量、时效性和实效性,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探索特色化融合途径至关重要。
要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必然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和行动指南,让特色化融合途径与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实现精准对接。要探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必然需要生动的实践作为磨砺的熔炉和检验的测试场,涉及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的考核等问题,让特色化融合途径和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实现无缝衔接。
用理论构建的途径,才会有思想深度,才能满足空天大学生高品质精神渴求;用实践铺就的途径,才会更具亲和力,才会让空天大学生从心所愿踏上这条魅力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和融会贯通来实现,这样的融合途径才能真正做到特色化,这样的特色化融合途径,才能在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过程中发挥直接而积极的作用。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将“传道”放在为教之任的首位。结合今日之时代来理解,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必然在为师者传道的范畴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言传和身教。知识和情感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径,必然更能走进人心、打动人心、塑造人心。
以显性为主的显性与隐性相融合,体现主题教育特点,譬如利用思政课堂、英模讲堂、“书记党课”、教授访谈、空天微电影、“钱学森日”、“师生共建”等特色化主题活动。尤其是在上海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中,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读懂中国”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在具有显性特征的途径中融入隐性教育,让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同时突破了显性途径的局限性,在传统思政课上融入新面貌,对空天专业大学生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会具有积极影响[4]。以隐性为主的显性与隐性相融合,体现生活教育特点。这就是化显性于隐性、融有形于无形、寓教育于生活、法道理于自然,让空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和大象无形中走上一条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特色之路,以达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构建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不仅是思政课的事,专业课也责无旁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立“北航大讲堂”,将专业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是空天专业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特色化途径的生动实践[5]。构建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需要思政课与专业课密切配合。北京大学学工部主办的“教授茶座”,就是一个实例。北京大学让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力平等院士和长江学者在内的62位知名教授开坛“教授茶座”,传递正能量,打开师生心灵对话的窗户[6]。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相融合,对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培育是大有裨益的。
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可以合力而为,思政课解决思想的问题,专业课解决思想落地的问题;思政课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专业课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院士为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专题主讲“创新图强谋发展,勇攀高峰铸栋梁”的思想政治课,对于空天专业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径来说,不失为一个十分成功的典范引领。我校航空航天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特点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切合点上,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价值和思政优势,通过体验C919驾驶舱、参观中国商飞C919铁鸟实验器、参观中国航发商发长江1000发动机模型等,实现空天专业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有效克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让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径上得到培养。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但校内与校外融合,却是一个新命题。“结合”侧重于二者相加,探讨一加一的问题;而“融合”则侧重于二者相融,探讨合二为一的问题。将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成果,融入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探索中,通过校内与校外融合,探索一条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特色化途径。探索校内与校外相融,需要切实树立“教育大环境”思想。空天大学生的校外生活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既有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又有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这些生活实践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对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认识,需要探索校内与校外相融,需要切实树立“大思政”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加强与空天行业重点单位合作,进行“走近国之重器”教育,加强“空天强国”价值引领,彻底打破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壁垒,使校外思政资源和校内思政资源有机融合,成为一种可以互补和更有力量的思政资源,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特色化途径,对空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实现全覆盖,让空天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始终处于这个主旋律特色化途径网络之中。木受绳则直,这个途径网络,既是空天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又是规范之准绳。
首先,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融合。进行线下教育时,主动链接线上教育,让线上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突破线下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的局限,从而打破对教学的时空限制,让有限的课堂得以汇聚适合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线上优质教育资源,让线下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其次,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进行线上教育时,需要与线下教育互动。线上教育的长处不言而喻,其短处也显而易见。线上教育最大的短处是远程教育时教师不能与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教师就无法及时掌握学情,导致课堂控制力降低,通过线下教育的相机介入,和线上教育互联互通、相融相合,弥补线上教育的短板。
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紧紧围绕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这一教育目标而走向融合,彰显各自优势,规避劣势,由此形成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可以让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构建得更加牢固,品质更高。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空天专业也在招收国际学生。我院办有国际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是开展构建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的教育时,不能刻意回避留学生,让国内学子和国际学生融合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既然学校空天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范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既然要坚持这个主体地位,就不能只考虑国内学生这个主体,要把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融合起来考虑。在教学目标的把控和对学生表现性的评价上,虽然要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融而有分,合而有别,但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时,则需要分中有融,别中有合。对于国内学生,要求务必达到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的目标;对于国际学生,虽然不必达到这个要求,但在教学中通过有机融入我国在高端航空用金属材料领域取得的进展等内容展示我们永不言弃的空天精神,让国际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所了解,进而达到理解和尊重,使之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文化,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为加强两国友好交往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相融合而探索的特色化融合途径,对全面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古人云:“欲事立,须是心立。”在航空航天类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开展精准思政,实施深度融合,多维探索有效途径,建构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激发学生“空天报国”“制造强国”“智能兴国”的情怀。这是一个“心立”的过程,只有“心立”了,方能实现“事立”。就航空航天专业来说,只有让空天专业的大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新时代归属心理,才能让他们在航空航天的专业方向把握上更加精准和明确,才能在航空航天专业知识的钻研上更加透彻和扎实,形成原始创新的爆发力和推动力,从根本上铸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最终实现党和人民付予的航天强国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