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芩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陕西 西安 710032)
“十四五”期间,新技术变革步伐加快,产业改革升温。各行各业都在强化精品意识,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在图书出版领域,更加关注书籍的定位、质量、类型和品牌。以更深的思想内涵、更精致的设计形式、更优雅的装帧和高品质的图书制作,主宰了世界图书市场,推动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成为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作为实施精品出版战略、提高出版质量的重要中心,贯穿规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1]。因此,如何把握图书出版业的生命线,提升图书质量,占领数字时代图书印刷快速发展的制高点,是中国图书出版印刷业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升图书质量进行探讨。
目前,图书出版整体呈现出数量和质量的几何增长态势。但是优秀主题不足,新主题、内容不规范,制作印刷不善等问题时有发生。根据质量理论,提高质量是一个全面和持续的改进过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图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编辑印刷的质量相关,为了确保达到读者满意的基本要求,质量意识应该也必须要被出版企业放在首位。
中国历来重视图书质量,图书质量的监督检查也是中国新闻出版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通过近年来出版经验的积累,在行业内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和期刊质量监督体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与经济保持一致,已成为新闻出版机构最基本的经营宗旨。然而,从我国新闻出版机构开展的图书质量检查结果来看,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这是阻碍图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建设给电子书的出版领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户对信息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阅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户在书籍阅览和消费行为方面也实现了多样化。为了满足消费市场日益多变的需要,降低数字化发展对实体出版物造成的影响,应当注重书籍编辑出版品质,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推动书籍出版界实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只有使得书籍编辑出版品质得到提高,才可以有效推动书籍出版界的长远发展,同时满足书籍出版领域的发展需求。在当前形势下,图书发行领域不但必须主动开展创新和改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兴媒介带来的冲击,以适应国际图书市场不断变化下的新环境,而且还必须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对图书编辑与出版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品质的书籍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具有文化内涵的阅读感受,并可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唯有重视书籍编辑及出版质量的整体提升,才可以更有效地拓展阅读范围,从而增强读书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进而有效带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产品质量是书刊发行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书刊发行质量问题,先后出台了《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书刊质量管理工作技术规范》和《出版产品质量评估和分等导则》等规章制度,对书籍刊物的内涵分析、编校、产品设计、出版等,对书籍刊物的选材分析、书刊文稿三审、编写、校对、书刊重版前审读、文稿和书籍资料归档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标准,并明确提出,如果书刊资讯内涵不符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和产业标准,不符合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或者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期刊不合格的,不会被允许出版。因此,2015年新版《中国日报》将期刊图书质量划分为“选刊、信息、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基本覆盖了期刊图书发行的全过程,实现了质量管理的全面覆盖。
随着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活事件开始通过数字建模的方式被加入到数据世界中,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数字技术为工作原理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将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金融、教学、科研、人文、卫生、体育等众多领域。它在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积极改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未知的负面影响。从书籍出版的视角进行分析,在数字信息时代可以给读者带来更方便的查阅方法、更宽广的阅览空间、更充实的书籍内容,以及更丰富的读者感受。这不仅将极大地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时效性、针对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也将使固有的图书质量风险问题以新的形式存在着。
图书是人们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媒介,它在知识创造领域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我国书籍出版事业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思想战线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部分书籍的编辑出版目的是为了迎合某些目标受众的特定要求,通过互联网爬墙搜集整理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或者下载收集整理传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联网作品,或者编排整理未获许可使用的重要科学研究结果。因此,这种编排出版物的活动极易背离编辑出版的初衷,从而导致侵犯隐私权、作品权等的司法纠葛,或违反国家保密法,进而造成风险。
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学习等技术手段所形成的图文编排校对软件系统,一般具备自动检测文件中的错误内容并加以校对的功能,这一软件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将编辑工作人员从基础性的文本、数码、符号校对过程中解放出来,进而显著增强编辑管理工作的效能,从而缩短了出版周期。然而,每一门科技的开发都是基于对特定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都有其应用的环境和应用的范围。因此,如果一味信赖、过度依赖编辑程序,将其视为“万能”的助手,乃至放弃“三审三校”原则,将注定会出现编校问题。在实践中,有的图书出版机构为压缩出书时间、节约人工成本,采用机器校对代替人工校对,由此导致一些特定行业的知识和具有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内容表达方式等领域出现问题,从而形成了产品质量问题。
书籍的印刷质量,是文字质量、编校质量和技术质量的综合反映,是中国书籍出版工程的最终成果,是书籍品质的最后表征。近年来,全国各地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均加大了加监管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提升书籍出版印刷品质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还制定了包含《印刷品业条例》《图书出版印刷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刷品业经营人员资质要求临时标准规定》《图书彩印使用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第3版)》等相对完整的印刷品质量监管法律规章和标准制度。在中国步入了数码时代后,由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加上消费者所提出的内容多元、个性化的要求,有的出版企业置上述要求于不顾,并打出了创新、科学的宣传口号,在数字彩印产品的装帧风格和印刷技术等方面追新逐异,甚至违反印刷品标准来编辑出版书籍;有的出版企业则基于成本的考量,选用相对低端的数码设备来印刷常规图书或高端数字图书,从而导致存在质量问题的书籍流入市场。
数字出版时代,社会信息传递途径更多、信息传递领域更宽、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因此一旦图书发生了质量问题,其社会影响将更大。所以,书刊发行部门必须针对数字社会的特征,强化数字化观念、网络化意识,提升数字化经营水平,不断创新编辑出版的手段和办法,寻找品质提高的正确渠道,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出现质量问题。
在数字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新型人工智能、移动网络、云计算技术、区块链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已经成为了包含书籍出版产业在内的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因此,书籍编者们应当把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型手段,作为基本技术并加以熟练掌握。针对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国家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国家法制标准、行业规则等关键信息的表述,还需要及时登录有关的国家权威门户网站和“学习强国”等权威的手机APP,以核对有关信息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对于部分信息表述有歧义或是含糊不清的问题,也需要通过专业网站或是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询相关资料,以确定书稿具体内容是否符合标准,信息是否准确。关于书稿中存在抄袭问题的内容,建议使用中文知网、万方检索、维普测试等搜索引擎确认书稿的原创性,并及时发现数据伪造、学术造假的情况,从而防止因侵权而遭到法律诉讼。针对在书稿中出现的大量数据、引文、参考文献等内容,作者可选择使用智能编校软件与人工校对有机融合的方法加以确认,在增效的同时,又为规范编校增设一道“安全门”。
当前,由于5G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互联网给资讯的获取与传递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书刊发行机构也可运用移动通讯技术手段建设新闻出版管理领域的“两微一端”,即书籍发行微博、微信及其APP,提供有效快捷的网上编读服务,构建促进编审、作家与阅读者互动沟通的有效机制。利用“两微一端”还能够起到阅读督促的作用,促进阅读者按时提交勘误信息,从而加强政府对书刊发行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健康良性的意见反馈制度。而针对阅读者所反映的编校问题以及相关的认识性和技术型提问,编者还需要尽快进行核实,从而保证在书籍重印、再版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利用“两微一端”既能够适时公布书籍发行信息,加大对新书宣传推介的力度,还能够利用在线调查等多种形式,适时掌握发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规划。
从“三审三校一通”的管理体制来看,要严格遵守编制程序,确保图书质量。图书出版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作。图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图书出版物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否得到严格落实。因此,我们要做好图书质量管理的组织指导工作,准确把握政策法规、编辑技术标准。对于选材、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试用、重印、成品书等活动实施全程监督管理,积极融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将图书质量与出版企业绩效奖惩挂钩,不断提高图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同时,也要做好图书编校质量管理工作,出版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图书发行质量检验规范、工作程序、工作规则、监督管理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如果对于“三审三校一通”管理体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就会出现严重的产品质量风险。因此,要扩大质量检查、验收等环节,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管理,加强监督反馈管理,强调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责,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出版质量。
在书刊质量评价过程中,必须规范书刊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书刊评价体系,控制书刊质量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提高图书出版物的质量,不仅要控制出版物的质量,还要进行出版后的质量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出版后的评价制度是出版质量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出版责任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出版质量的评审结果和奖优罚劣的管理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图书出版后的质量评价,不仅要落实学术要求,认真听取专家的建议,还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客观评价图书市场的反应。不仅要考虑文化和技术要求,还要考虑政策和人文要求。因此,不断完善科学、可行、规范、制度化的出版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已成为图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和必要组成部分。由此,图书出版社才能完成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的转型,进一步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引导发行是中国图书发行的原则,应当以一贯之,不能有一丝的动摇。在大数字时代背景下,积极思索提升书籍品质的有效途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宏观政治发展趋势,坚持正确的书刊出版导向,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到提升书籍质量的重要性。唯有增强政治意识,才能够以更加敏感的职业目光对充斥在网上的各种消息进行准确的评判,对于书稿的信息来源进行严格把关,从而坚决避免虚假知识和不实消息混淆人们的视听,让部分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不符的错误观点、不和谐声音没有传播的渠道,从而防止错误舆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要贯彻正确的出版物导向、落实图书质量保障制度、执行质量保护有关法规、增强数字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构建线上质量反馈体系,不断提高图书质量,为读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