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22-12-16 07:38张丽娅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张丽娅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社,江苏 南京 210004)

近年来,以5G为标志和引领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加速升级,在技术的赋能下,传统媒体加速转型,媒体融合进入发展新阶段。全媒体时代,媒体生存格局、媒介呈现形式、资源配置方式、舆论生态环境、传播方式、受众需求、盈利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要展现新作为,笔者认为必须守正创新,以导向为灵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媒体深度融合为抓手,推进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技术赋能,一体化发展加速

新闻的发展,本身就与“创新”二字紧密相关。当传统纸媒稳定发展,并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市场运作模式之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新闻生产传播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性,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体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智能终端设备的大量普及,受众从报纸、广播、电视转换到PC端和移动端,形成了新的信息接收方式,受众阅读呈现碎片化、快速化、便捷化趋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便捷性、智能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由此,传统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也需要重塑和延展,而以5G、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技术,赋予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方式更多的想象空间,促使新闻业在理念、内容、技术、机制、服务、渠道等各方面加速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新闻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进程不断加快。

当前,传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成就显著,但也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聚焦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从终端技术、内容生态,到传播渠道、生产平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内容和科技相互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从内容的采集制作到播放、交流反馈等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对于媒体的助力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仅为新闻内容提供高效传播的通道,而且还在针对受者的需求不断地革新内容的生产方式。例如,在一些大型活动报道中,各家媒体通过“中央厨房”,结合自身定位,通过内容整合、二次创作,推出了风格各异的各类新闻作品,实现了内容生产方式上的深度融合。另外,运用新技术,以新的生产方式,打造出一批新形式的新闻精品。例如,人民网与人民视频搭建5G“两会云客厅”虚拟演播厅;新华社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超高清虚拟演播厅,通过超高精度三维建模与低时延超高清画面传输技术,实现两个真实空间的虚实融合;《工人日报》的人工智能主播向观众发布新闻报道。新技术、新能量将信息变得更加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大众信息可视化的传导迈向交互式、沉浸式。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融媒精品层出不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量和用户,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以江苏为例,今年上半年,江苏推出“我们的新时代‘苏’说美好生活”征集活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大联动,涌现出新沂市融媒体中心《这是土地的希望》、常州金坛区融媒体中心《金坛“耕”新啦!》、高邮市融媒体中心《江苏高邮:物产丰饶 湖清水秀》等多个优秀作品,从多方位多角度记录城乡面貌蝶变,描绘美丽江苏一幅幅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展现各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些作品通过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交汇点、中江网、紫牛新闻、荔枝新闻、我苏、ZAKER南京,以及各市主要新媒体平台进行矩阵式展示,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深度融合依然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布局步伐加快,媒体融合从简单“相加”的“浅水区”进入了有机融合、深度协作的“深水区”。传统媒体紧跟时代脚步,在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掌握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等的主动权,得到了用户的关注与认可。但在媒体融合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一些难题仍亟待突破。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经济报》为例,目前,《江苏经济报》除了平面纸媒之外,在新媒体方面,拥有江苏经济网、江苏经济报APP两个自有平台,同时也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公众号、人民网、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构建了以纸媒为“塔尖”、新媒体平台为辅石的“金字塔”形矩阵。同时,积极增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图解、H5、短视频、航拍、直播等新闻产品制作能力,以生动活泼、表现力强的多种形式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同时,不再满足于原先的单向传播,而是升级转型转为交互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在“聚用户,做服务”方面,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探索新型媒体经营模式,结合自身特色,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视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新闻产品,用户的体验感、获得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近年来,多家传统媒体都在推进媒体融合,加速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变革,全媒体传播格局初显。但从目前看来,尚存在全而不合、合而不融、模式单一的缺点,媒体融合在新闻观念、新闻文化、新闻内容上的创新偏弱,多媒体特性和互动性表现得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纸媒与新媒体之间、不同客户端之间、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之间,往往各自为战,并未真正实现“融为一体”,不能有机融合、流畅联动,传播力、影响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媒体经营模式尚未建立。

具体分析影响这些媒体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的原因,是由于发展观念、路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一是理念滞后,缺乏互联网思维。即使有心改革,也陷入无思路、无路径的困境。二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实力不足,导致无法大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创新和探索。三是传统媒体人才年龄层次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不仅缺乏优秀的传媒人才,而且更缺乏互联网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坚守权威性、专业性的同时,媒体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全面突破,大力推动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既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更是主流媒体互联网化、互联网媒体主流化。应将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生产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以新媒体的生产方式牵引报纸改革,丰富新闻产品形态,推出生动灵活、形式多样的新闻产品。通过优化协调机制,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多部门多平台合作联动,协同推进。同一报道主题,可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属性和特点,制作成多种媒介形态的产品,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从而形成有梯度、有角度、有温度的传播格局。建立编委会一体策划、全媒体记者一次采集、各平台多次生成、各终端多元传播的全媒体生产传播流程。做大“平台+”,凝聚合力推深融;做活“合作+”,跨界提升传播力。要瞄准受众之需,增强服务能力,打造融合新生态,增强主流媒体自我造血机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无缝“嫁接”,构建良性循环的全媒体生态圈。“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机制、融内容、融平台、融渠道。这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许多媒体的创新通常是通过组织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获得短期可见的创新绩效。媒体“深度融合”下一步应该探索的问题,则应当是新闻的文化创新、内容创新、观念创新等,从这些更有长远影响力的深层因素方面进一步探索。

三、坚持“导向为魂”,唱响时代主旋律

媒体在创新前行的同时,须牢记“守正”二字,守正才能创新,没有守正,创新无从谈起。“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守正”互为犄角,密不可分。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必须坚持“导向为魂”,立足主责主业、聚焦主题主线、凸显主流主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向大众传播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中国好声音。

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内容生产方面,拥有强大的能力、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新媒体在这方面要与传统媒体看齐,既要“快”得起来,也要“慢”得下来,不仅要“流量”,更要“质量”,守本源之正,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观念比较多元化,猎奇心态、从众心态也比较普遍。目前有小部分新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追求速度上的“快”,在“质量”上、安全意识上有所忽略。轻则出现错别字多、文不对题等情况,重则出现重大的错误。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新闻作品上线后往往极短时间内就被许多人看到,如果出现错误,将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部分新媒体作品,为了吸引流量,内容偏向于媚俗化、娱乐化,更有甚者,一些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无视媒体伦理道德,其传播的观点和理念违背了社会公德和主流价值观。而在一般群众的心目中,这些都是“媒体”,而不会仔细甄别。长此以往,这些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话语权挑战、倒逼甚至超越传统媒体,减弱、甚至瓦解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因此,面对挑战,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迎难而上,吸收他人长处,适当转变其内容分发形式、呈现样貌、参与形态、反馈渠道,让内容更加生动,更具有贴近性、亲和力,并做好互动,延伸社会服务功能,强化互动和反馈效率。更重要的是,坚定立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主流价值强化舆论引领,引导受众的意识形态,助力社会稳定发展。

安全刊播和舆情监测工作是媒体的生命线。在“流量”面前,媒体必须坚守社会责任,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有价值的流量。媒体工作者不能掉以轻心,而要秉持严谨的职业精神,提升编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做好“把关人”的角色,要在“放大镜”“显微镜”下工作,放大各方面细节,缩小工作的颗粒度,拒错防偏。在采编流程上,要更加严格规范,加强采编人员的意识形态工作,健全完善发稿编审制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安全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宣传组织调度、推送传播、全媒体采编网络和工作流程,改革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建立适应融媒体中心体系工作模式的组织架构,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顺畅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所有平台要坚持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在传播渠道上,不给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虚假信息一丝可乘之机。必须树立底线意识,强化政治安全,所有媒体必须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守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只有发展中守住“初心”、创新中保持“定力”,媒体融合之路才能畅通,才能成为具有更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四、坚持“内容为王”,出新闻精品之“彩”

全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格局发生了改变,新闻的传播手段、话语体系、生产流程、用户关注点都相应有所改变,这些变化使新闻作品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论媒体融合在技术及手段上如何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变的是表达方式、呈现形态。新闻采写的原则、“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打造精品的写作意识,这些都一直没有改变。媒体发展必须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本。不管在哪一个年代,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发展的“王牌”。

为了使融媒体实现高质量内容产出,新闻精品的生产应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精品力作、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出新闻精品之“彩”,以优质内容吸引不同圈层的受众。纵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媒体平台的一些优秀作品,都是找准了与民众诉求、社会需要、热点议程的契合点和关联点。例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这个迟到的理由,可以骄傲一辈子》《坚持!坚持!坚持!》《这段“咆哮式救援”听哭了》等文章,在呈现形态上,以吸引眼球的标题、简洁明了的文字,配以适当的视频、图片,通透敞亮的排版,使得故事一目了然,给受众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文章聚焦小切口、小故事,以最共情的主题、最新潮的表达,讲述了两名普通工作者在他人危急时刻,第一时间开展救助行动,展现了普通人的大情怀、大温暖,传播效果极佳。

在新闻内容生产过程中,采编人员须弘扬“工匠精神”,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精准设置主题,精心组织生产,并通过融媒体立体多元呈现。注重提升新闻内容品质、创新内容呈现方式、深化核心价值引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优质的作品呈现给大众,打造有深度、接地气、用户喜爱刷屏的“爆款”作品。

主流媒体要增强历史责任感,提升媒体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关键时刻、重大事件中,不缺位、不失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时间报道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新闻热点,迸发出强大力量,做出精彩文章,发挥正向舆论引导作用。让新闻报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与时代同频、与现实同行,反映时代精神,给受众带来共鸣、共情,让融媒体宣传有力度、有温度、有热度,彰显融媒体创作的整合力、传播力、引导力。

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充实。必须全面抓好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不断增强采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采编人员掌握相关的各种技能、全面发展,加强策划运营,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另外,要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管理新体系,统一建立激励先进、鼓励创新的考核导向,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的分配机制,以公平、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为基石,让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发挥生力军的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和引领一批有活力、有理想的优秀人才,锻造拥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富有战斗力、创造力的全媒体团队。

总之,全媒体时代,站在新的起点,媒体须加强技术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让媒体融合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进行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优质内容“出彩”、技术应用“出新”、融合生态“出圈”,打造具有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以全媒的合力增强主流阵地的影响力,奏响媒体融合最强音。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