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创新路径

2022-12-16 07:38李笑宇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李笑宇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在当今社会,媒体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媒体的传播早已不再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随着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的陆续出现和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将消息传遍世界。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加快了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速度,第一时间使信息全球化、网络化、透明化。无论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大小事件,还是发生在地球各个角落的重大事件,媒体或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任何消息至全球各地。可以说,互联网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海量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运用,使网上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由于网络储存空间量十分庞大,很多信息快速地被提炼出来,通过新媒体各端口直接发送给用户,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收或者发送任何信息(包括新闻、言论等),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让人们接收信息,比较容易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1]。

(二)传播快捷化

新媒体传播的主要优势是传播速度快,可跨地域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当今时代,在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新闻,受众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获知。新媒体传播与传统的媒体传播相比,省下了中间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可以直接将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有些还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更直观地让观众了解,所以传播速度会更快。因此,它更具有快捷化的特征,以更简洁的方式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

(三)内容的开放性和碎片化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和上传作品,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因此,短视频新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个性化特征。短视频制造者有业余和专业之分,水平参差不齐,但比较之下,专业技术较高、视频的内容较好且制作过程中消耗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是专业人士的特点;而非专业人士的视频内容相比之下更为宽泛,缺乏专业制造技术,视频质量高低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媒体平台的门槛过低,媒体人只需使用手机拍摄视频,稍加修饰便可发布在短视频新媒体平台上。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非专业用户变成当前视频的主要创作者,改变了媒体制作和传播的格局[2]。

(四)传播实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显著特性之一为传播的实时性。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新闻的传播不再需要记者采访、记录、拍照、写稿、发布等一系列复杂传统的过程,用户可以自己发表作品,通过微博热搜、百度推荐、短视频推荐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有些重要新闻还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等方式,使所有人打破地域限制,进而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最新状态,从而体现出新闻传播的实时性。

(五)传播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新闻与传统方式传播新闻在互动交流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被动接收的方式。而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是多向的,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新闻可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各个网页上,人们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可以与其他用户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其中主要的形式有微博评论、投票调查、弹幕、百度贴吧等等,通过用户参与讨论,使得新闻传播的被动性逐渐转变为主动性,增强了用户与媒体之间的黏性。

二、新媒体对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影响

(一)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

就传统媒体而言,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对报道质量、角度、深度、画面、音质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制作一条新闻,其中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投入也较高,在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全面的核实,进行几番校对。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新闻生产的门槛被降低,人们通过手机来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记录,虽然使素材内容得到丰富,但只拾取部分片段,使得新闻内容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这使得信息数量呈直线增长,却在选择和辨别方面增加了难度,导致用户无法快速对一些不明言论进行判断,对新闻的真假也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使新闻的影响力受到损害。

(二)创新新闻策划形式

众所周知,传统新闻策划形式以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为标准,可分为可预见性和非可预见性,如媒体可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重大主题报道,即北京市两会报道、全国两会报道、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会议等。对于这些可预见性的新闻策划,传统媒体可提前安排采访形式、报道形式,整理好相关的背景材料,可策划为周期性报道,也可策划为独立报道或是联动型报道。可以选择集中式或是系列式等报道方式。而非可预见性的报道则多以突发报道为主,常采用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形式。就传统媒体而言,尤其平媒和电视媒体,现场直播存在难度,不但受地域影响,设备、物力、人力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而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视觉语言,融入了更多形式的视觉元素讲述故事,使用户获取的不再是单一图文或者音频内容[3]。坚持移动优先、先网后台的理念,充分利用受众对本地化信息的兴趣,可以进一步展现更丰富多元的内容。

(三)扩大新闻传播方式

就传播方式而言,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主要靠记者走访、记录、编辑,进而报道出来。受众获取新闻时事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平媒、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狭小,受众接收新闻的渠道非常单一。网络新媒体的逐渐崛起,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变,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快速全面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成熟,现已形成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对社会上发生的时事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无疑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同时报道内容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使新闻内容更加饱满,展现方式更加丰富,早已告别教科书一般的语态表达,使信息内容更具时代性,更生动、更有温度。

(四)打造多元化场景,探索盈利新模式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受众来说,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加快捷,更加多样化。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丰富信息内容、拓宽新闻传播渠道的同时,还增加了盈利新模式,研究用户群特性,根据用户的喜好要求,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使得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对相关独创内容设置会员制、付费等形式进行盈利模式的探索,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带来盈利。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音频客户端“听听FM”是集内容和服务为一体的互动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内容创新,联合近200多名主持人共同打造“广播电台”“精品专辑”“互动直播”“用户社区”四大板块。推出广播互动“聊天室”,创新广播互动方式;在老年、少儿垂直领域打造“爸妈潮生活”“小虎爱推理”“耳边的青年网络公开课”等精品有声内容,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其中儿童推理广播剧《小虎爱推理》,是专为6—12岁的小学生打造的系列儿童推理广播剧,聚焦亲子垂直领域,是探索广播媒体精品内容制作与IP运营新路径初具成效的一次尝试。该音频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将版权合作、付费收听、图书出版、线下活动、衍生品开发等纳入运营体系,旨在打造可反复收听、可营收的精品内容,已制作播出221集。联合“樊登读书”共同出品的同名图书,一套四册在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与小粉丝见面。据统计,该剧全网总播放量超6 000万人次,总订阅量超12万人,是一个成功实践案例。北京交通广播在2021年5月进行了一次广播与戏剧深度融合的尝试,由交通广播主持人和开心麻花演员合作出演,打造话剧《恋爱吧!人类》,在北京演出十场,每场上座率为100%,现场观看人数7 600人,票房收入超过184万元。在此期间,交通广播的收听率也得到提高,这是一次广播与戏剧深度融合的双向联动,为打造主持人和品牌活动IP化奠定了基础,代表着传统媒体新的尝试和探索。

三、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存在,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部分新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递片面信息,报道内容未经过严密取证和严谨考究,只为吸引关注,增加阅读量,夸大事实地将报道的情绪带向一边。例如,2020年7月26日起,多家媒体如河南科技报、沈阳新闻频道的抖音号发布短视频,传播“高考结束第二天现离婚潮”、高考结束“多地民政局迎来离婚潮”等相关内容[4]。实际上,这些媒体使用的均是往年的其他报道中的图片,拼凑制作成短视频后,再配上高考后离婚潮的文字说明进行发布。收集旧闻中的图片或视频,进行拼凑、制作成短视频后,再配上主观编造的内容进行发布,是这条假新闻最早出现的原因。而部分大量媒体则直接扒取同行发布的短视频,在没有标注来源的情况下,单纯地为了追逐流量进行再传播,扩大了其传播范围。而多家媒体的采编人员均没有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没能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用同一把尺子。只有少数媒体没有急于转发离婚潮的新闻,而是先向当地民政部门核实。得到民政部门的回复,当地并没有出现所谓的高考后的离婚高潮。还有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等虚假新闻,都是源于媒体为了追求快,一味地追求流量,不注明来源,不去官网进行核实,对其他媒体的报道移植照搬,从而损害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更有违新闻基本原则。

(二)信息同质化问题严重

近年来,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相似度越来越高,视频在框架上都遵循着类似的套路,开头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往往是新闻制作主体的品牌,随后就会进入新闻主体内容。某些视频缺少解说、配音,仅有标题,当社会上出现焦点事件时,许多短视频新闻的创作者都会迅速地使用同一个视频或者文案进行大批量制作、搬运、二次创作,导致短视频新闻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缺少特色。

(三)平台“把关人”的作用弱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理论,他认为,“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审核确认的作用[5]。但是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多缺少严格的信息把控环节,互联网使得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而网络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缺失把关人的网络媒体平台就成了舆论的发源地,舆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媒介审判”。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文化认同

互联网媒体门槛低,允许短视频、评论、各种形式的发言,但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恶意刷赞、水军突起,引导错误舆论导向的现象,为舆论管理带来挑战。其中水军在互联网评论区异常活跃、数量庞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用户发言的监管,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此外,一些自媒体平台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为吸引观众的眼球,为增加点击量,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失实,对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记者编辑应进一步增强新闻信息的挖掘能力,将报道视角对准人们的生活及国家发展有关的新闻,禁止出现猎奇新闻。报道要与主流价值观相符,通过客观的方式向受众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关部门也应促进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完善[6]。

(二)不断提高内容质量,拓展报道角度

传统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提升报道内容的质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专业和权威的优势,对新闻消息进行跟踪报道,对于重大新闻可通过专业的现场直播、邀请专家和学者第一时间做出解读,从而赢得受众的信任。一些大型主题报道可通过新闻策划等方式,从微观角度、从小切口、从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入手,拉近主题性报道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以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三)转变内容生产思维,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用户通过自媒体来追求娱乐,自媒体人将制作的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其目的是增强播出效果,提升网络点击率。新闻媒体人报道新闻时,可充分借鉴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对有现实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从而提高受众的关注度,使新闻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体现出来,应注意收集受众的意见,有效利用大数据,做好用户画像,将分类整理工作做好,以此来推广符合受众需求的阅览内容,按照不同标准来划分新闻内容类别,满足受众个性化浏览新闻的要求。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受众思维不断转换,传统媒体更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新闻真实客观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手段将新闻价值最大化,保持媒体的公信力和活力,使得新闻报道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