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燕
(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辽宁锦州 121000)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全国种植面积为4 73.083万hm2,平均单产约3 803.28 kg/hm2,辽宁省种植面积为30.622万hm2,平均单产3 224.57 kg/hm2[1]。目前, 花生新品种登记需要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来对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和品质进行评价, 从而对供试品种进行客观、 准确和全面的分析,以便因地制宜地推广最适宜的品种[2]。
刘卫星等[3]为促进小粒花生品种的改良和利用,对2011-2020 年我国北方片小粒花生区域试验材料的产量、 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0 年间北方片小粒花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 且产量有所提升,为选育适宜北方种植的广适、抗逆、稳产的小粒花生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敏杰等[4]对2017 年国家北方区11 个大粒花生品种的基因环境互作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GGE 双标图评估了品种和试点、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育种者提供了指导。
目前, 对区域试验的分析多集中于AMMI 模型分 析[5-6]、 灰 色 关 联 度 分 析[7]、GGE 双 标 图 评 价[8-10]、DTOPSIS 分析[11]等,以及一些单一年份的区域试验总结报告,如2020 年国家北方片密云花生区域试验[12]、2019 年东北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13]、2016 年广西花生品种联合区域试验[14]等,而对辽宁省多年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系的农艺性状、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未见报道。 本文作者依据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参试的69 份品系的产量性状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为该区域花生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
数据来源于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汇总结果, 共 69 份花生新品种 (系), 其中小粒组54 份、大粒组15 份,各年份参试的花生新品种(系)见表1。
表1 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参试花生新品种(系)
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试点分布在阜新、锦州、铁岭、昌图和葫芦岛5 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田间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 次,小区面积10 m2,每亩播种1 万穴。 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整地、施肥、播种,并进行了除草、浇水、虫害防治、中耕等试验田间管理等工作。
计算2018-2021 年区域试验花生品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指标的平均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作图,SPSS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经统计分析可知(表2、表3),小粒组花生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89%~19.62%,大粒组花生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86%~16.56%, 差异较大。 说明花生不同性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差异较大。 其中,小粒组和大粒组花生出苗率的变异系数(0.89%和1.86%)最小, 主要原因是区域试验中要求花生出苗率要在90%以上;小粒组花生主茎高的变异系数(19.62%)最大,大粒组花生分枝数的变异系数(16.53%)最大,说明小粒花生主茎高和大粒花生分枝数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小粒组花生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产量(籽仁)>产量(荚果)>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 大粒组花生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单株生产力>产量 (籽仁)>百果重>单株荚果数>百仁重>产量(荚果)>出仁率,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仁率相对比较稳定, 单株生产力和单株荚果数变化较大。
表2 小粒组花生各性状变异系数
表3 大粒组花生各性状变异系数
参试品系除出苗率和分枝数以外其他性状年际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4、表5),说明生育日数、主茎高和侧枝长受年际间气候影响较大, 以主茎高最为明显,这与小粒组主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吻合。其中小粒组花生的年度平均生育日数在120.48~125.96 d,总平均为125.96 d,大粒组花生的年度平均生育日数在121.45~127.44 d,总平均为124.88 d。
表4 不同年份小粒组花生农艺性状比较
表5 不同年份大粒组花生农艺性状比较
小粒组花生除百果重和百仁重以外其他性状年际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6、表7),说明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 出仁率和产量受年际间气候影响较大, 以产量最为明显; 大粒组花生只有产量年际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 其中小粒组花生的平均荚果产量为216.38~287.64 kg/亩,籽仁产量为149.06~193.57 kg/亩;大粒组花生的平均荚果产量为 262.22~304.29 kg/亩, 籽仁产量为 171.47~205.15 kg/亩。
表6 不同年份小粒组花生产量性状比较
表7 不同年份大粒组花生产量性状比较
由图1 可知,2018-2021 年, 小粒组花生的产量(荚果和籽仁) 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年均增加23.75 kg/亩;而大粒组生的产量(荚果和籽仁)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降低。
图1 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产量变化趋势
小粒组花生的平均荚果产量为216.38 ~287.64 kg/亩, 总平均为 252.34 kg/亩, 籽仁产量为149.06~193.57 kg/亩,总平均为 174.36 kg/亩;对照品种的平均荚果产量为213.72~263.40 kg/亩, 总平均为 239.18 kg/亩, 籽仁产量为 149.44~181.50 kg/亩,总平均为164.83 kg/亩; 平均荚果产量较对照高13.15 kg/亩,籽仁产量较对照高9.52 kg/亩。
大粒组花生的平均荚果产量为262.22 ~304.29 kg/亩, 总平均为 280.56 kg/亩, 籽仁产量为171.47~205.15 kg/亩, 总平均为 186.07 kg/亩; 对照品种的平均荚果产量为234.67~316.57 kg/亩, 总平均为 271.56 kg/亩,籽仁产量为 154.72~229.55 kg/亩,总平均为186.90 kg/亩; 平均荚果产量较对照高9.00 kg/亩,籽仁产量较对照低0.82 kg/亩。
对不同参试点年度间产量分析可知, 小粒组花生的产量(荚果和籽仁)在锦州、铁岭和昌图地区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 其中在昌图增长速率更快,在阜新基本保持平衡,在兴城则有所下降。大粒组花生的产量(荚果)在锦州和昌图地区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降低,在铁岭基本保持平衡,在阜新和兴城则是在2019 年最低,年度间产量表现为2018 年>2020 年>2019 年,大粒组花生的产量(籽仁)在锦州、 铁岭和昌图地区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降低,在阜新和兴城则是在2019 年最低(图 2)。
图2 2018-2021 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不同参试点产量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粒组花生还是大粒组花生,2018-2021 年每年昌图的产量(荚果和籽仁)都是最高的,其中2021 年昌图的小粒组花生平均产量最高为390.45 kg/亩(荚果)和 263.85 kg/亩(籽仁),2018 年大粒组花生平均产量最高为419.67 kg/亩 (荚果)和284.17 kg/亩(籽仁)。 2018-2021 年间,小粒组花生产量最高的是2021 年(昌图)的阜花50,荚果产量为438.2 kg/亩,籽仁产量为305.9 kg/亩,产量最低的是2018 年(阜新)的康引花 3 号:荚果产量为 110 kg/亩,籽仁产量为60.4 kg/亩; 大粒组花生产量最高的是2020 年(昌图)的唐 10123:荚果产量为 404.02 kg/亩,籽仁产量为258.57 kg/亩,产量最低的是2020 年(兴城)的花育9317:荚果产量为163.3 kg/亩,籽仁产量为 98.1 kg/亩。
2.5.1 相关性分析 由表8 可知,产量除与出苗率、分枝数、单株荚果数和出仁率呈不显著相关外,与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百仁重呈显著相关,与主茎高、侧枝长、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呈极显著水平,说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单株生产力与百果重和百仁重呈正相关, 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单株荚果数与百果重和百仁重呈负相关,其中与百仁重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表8 产量与其他性状的相关系数
2.5.2 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以荚果产量(Y)为因变量,以出苗率(X1)、生育日数(X2)、主茎高(X3)、侧枝长(X4)、分枝数(X5)、单株荚果数(X6)、单株生产力(X7)、百果重(X8)、百仁重(X9)、出仁率(X10)和籽仁产量(X11)为自变量。 在P<0.01 水平下,得到产量(Y)与其他农艺性状(X)的最优方程为Y=222.478 + 0.760X7-3.296X10+ 1.406X11(R2=0.99,F=3 350.737,P=0)。 表明自变量X7、X10和X11与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在回归关系中,决定产量的农艺性状顺序为籽仁产量 (X11)>单株生产力(X7)>出仁率(X10)。 多元决定系数R2=0.99,说明由单株生产力、出仁率(%)、籽仁产量这3 个性状可以决定产量中的99%。 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单株生产力、籽仁产量每增加1 个单位,产量分别对应增加0.760 kg 和1.406 kg。
2018-2021 年4 年间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小粒组参试品系的产量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但其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大粒组参试品系的产量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降低,且在2021 年并没有大粒组花生品系进行参试。小粒组花生的平均生育日数在120.48~125.96 d,大粒组花生平均生育日数在121.45~127.44 d, 而产量与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生育期长的花生品系并不适合辽宁省地区播种,产量与主茎高、侧枝长、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呈极显著水平,说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这与刘卫星等[3]对我国北方片区小粒花生区域试验结果一致,认为在育种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单株饱果数, 适当增加百仁质量,稳定主茎高、侧枝长。
2018-2021 年 4 年间, 辽宁省花生区域试验小粒组花生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产量 (籽仁)>产量(荚果)>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产量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 大粒组花生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单株生产力>产量 (籽仁)>百果重>单株荚果数>百仁重>产量(荚果)>出仁率,产量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降低。 产量与主茎高、侧枝长、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呈极显著水平,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单株生产力、 出仁率、籽仁产量状可以决定产量中的99%。 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本研究只对近4 年的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续还应继续跟踪辽宁省花生新品系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演变趋势, 为选育适合辽宁省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