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铭(广东省江门恩平市第一中学,江门 529400)
个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教师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对需要帮助的来访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然而辅导者帮助来访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困扰需要一定的时间,心理辅导很难一次性解决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系统的心理辅导往往需要开展多次面询。为了确保心理辅导效果,给来访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学生在两次心理辅导的间隔时间里有效完成这些作业,已成为当下许多心理教师在学校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学科教学中,布置家庭作业是一种公认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能够理解家庭作业的意义,具备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学校心理辅导同样也可以借助家庭作业的形式,给来访学生布置相应的“心理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将所学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
布置心理咨询家庭作业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及其他系统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家庭作业通常也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会谈工作的重要补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心理咨询的实效性[1]。有关研究称之为“布置家庭作业技术”,即心理咨询师为了巩固和强化心理咨询效果,要求来访者在离开咨询室后,在现实生活中完成具有心理咨询性质的任务,来访者需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调整、反馈,通过完成任务促进自身对心理技术的掌握,并把这些技术自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助力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心理问题的解决[2]。大量研究证实,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做家庭作业的来访者比没有做家庭作业的来访者恢复得更好[3]。
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借助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地了解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有效的辅导方案,通过与来访学生探讨家庭作业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巩固心理辅导效果。
学科作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强化,而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家庭作业同样也有巩固和延伸辅导效果的作用。知名心理咨询师郭召良[2]指出,心理咨询室外的改变才是心理咨询效果的决定因素。在心理咨询室中,受咨询关系和咨询环境的影响,来访者较易发生心理或认知上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否能够持续并发挥出作用取决于来访者离开咨询室后的表现。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也是如此,当来访学生结束心理辅导回到现实环境中,常常会恢复“负性情绪”,辅导中取得的效果也因为现实环境的影响被弱化[4]。家庭作业此时就成为来访学生与心理教师的重要联结,同时也为来访学生提供了在现实环境中实践新行为的宝贵机会。家庭作业把改变的责任置于来访学生身上,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学生将在心理辅导中所学的方法自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提升自身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反映学生心理辅导配合程度的重要途径,心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及学生个人反馈来判断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辅导方向。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中,受时间限制、学生学业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多次走进心理辅导室接受长程的心理辅导。当结束一次心理辅导后,来访学生的感受如何、是否遇到了新的情况、能否有效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解决自身问题等,都是心理教师需要了解的,而家庭作业就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给来访学生布置指定的家庭作业,并要求学生在某个时间交作业,通过作业的检查和交流,心理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辅导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辅导方案。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来访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不仅是咨访关系,同时还存在着师生关系,多种关系并存使得学校个体心理辅导有别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在来访学生心里,心理教师既是师长,也是“心理专家”,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心理教师这里得到指导。在心理辅导中,为来访学生定制符合其特点的心理作业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心理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心理良方”的角色。在两次心理辅导的间隙,心理教师不能时刻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心理作业恰恰能够带给来访学生时刻与心理辅导存在联系的感受,内心产生安全感。在完成心理作业的过程中,来访学生体验到自己能够独立于心理教师之外改善自我心理困扰,这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行为类型作业一般称为行为训练类型作业,主要是指对来访者进行行为治疗的作业[5]。行为类型作业通常会要求来访者在心理辅导结束后,回到现实环境中自行开展某种行为上的训练,通过行为改变引发心理感受的变化,从而逐步解决心理问题。行为类型作业还可以作如下进一步划分。
1.冒险型/矛盾型作业
冒险型作业是指让来访者面对自身没法回避的场景,通过渐进的冒险行为,降低自身对特定场景或事物的敏感度,最终实现脱敏目的的作业。冒险型作业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脱敏疗法,例如,让一个对某种事物(场景)存在恐惧心理的来访者,在确保其安全的条件下,逐渐面对某事物(场景),当来访者产生恐惧心理时,咨询师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帮助其缓解紧张、恐惧感,由此反复多次,最终实现脱敏。我曾遇到过一位害怕在同学面前发言的学生,为帮助其克服在他人面前发言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我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一步步指导该学生想象自己在无人在场、家人在场、好朋友在场时发言,在学生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时,引导学生通过呼吸放松身心、缓解情绪,然后再指导其想象在其他场合发言的场景(在宿舍成员面前发言、在学习小组内发言),直到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矛盾型作业是指要求来访者做一些与自身期待相反的行为的作业。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分享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个学员总是失眠,为了让自己睡着,她想了各种办法,戒茶、戒咖啡、做运动、泡脚、听轻音乐,都没什么效果;去看医生,医生也没检查出她身体有什么问题。她很苦恼,跑去请教李松蔚老师,李老师告诉她:“别睡了,既然睡不着,那就不如起来读书、工作、煲剧,就当多了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矛盾型作业多用于睡眠障碍等的辅导,遵循的是森田疗法“为所当为,顺其自然”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没有足够的把握,或者从未接触过系统脱敏疗法和森田疗法,不建议给来访学生布置此类作业。
表1 认知训练单——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2.经验型作业
经验型作业是指心理咨询师直接给出行为建议或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是经过实践检验得来的行之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故称为“经验”),来访者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去行动,通过实际行动增强自我的积极情绪体验,促进心理问题解决的作业。经验型作业简单明了,适用于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会给出明确的指导,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指导。例如,对于存在亲子关系困扰的学生,我曾在辅导中指导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开展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有明确的操作步骤,我将其归结为一个“万能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非暴力沟通。让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按照这个公式去练习,效果不错。
1.思考型作业
思考型作业是指让来访者按照咨询师的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思考让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转变思维方式,最终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的作业。心理教师可以列出清单,让来访学生根据清单进行思考和实践。思考型作业常用于认知流派的心理咨询中。
例如,我在实践中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某位存在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辅导结束后给出认知训练单,学生拿到认知训练单后结合自身的情绪困扰,按照单子上的步骤和内容展开思考,并将思考结果填入表格中(见表1)。该学生是纪律委员,曾因班级纪律管理问题与同学发生矛盾,被同学言语中伤,心里很难过,导致无法专心学习,甚至出现不敢进教室的情况。我在辅导中发现该学生存在不少非理性信念,于是给出认知训练单,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效果较好。
2.写作型作业
主题写作、日记写作、信件写作、自传写作等都可视为写作型作业。写作型作业可以帮助来访者将问题外化,促使来访者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问题,重新看待自身与问题的关系,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同时,写作也可以为来访者提供情绪情感表达的途径,在写作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得以宣泄,情绪“水位”得以降低,情感得以升华。写作能促使来访者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识,习得新的态度与价值观。书信写作还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沟通问题。
我曾在心理辅导中让一个存在亲子矛盾困扰的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在信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妈妈对话,最终帮助该学生改善了与妈妈的紧张关系。另外,我还鼓励该学生多写写心情日记,促进自我情绪的表达,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3.阅读、聆听和观看型作业
阅读书籍、聆听广播或者观看录像等这些都属于信息输入的形式,在阅读、聆听和观看过程中,思想与思想不断交融,心灵与心灵不停碰撞,来访者可以在无数次的交融与碰撞中慢慢调整处于困顿中的思维,拓宽认知的边界。布置这类作业时一般要考虑到来访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在心理辅导中,如果了解到来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同时具有自我探索意愿,心理教师可以选择与辅导目标有关的书籍,让来访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真阅读并仔细考虑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在下一次心理辅导时,心理教师可以就来访学生的阅读感受展开讨论。我曾给一位存在明显焦虑情绪和睡眠问题的学生推荐了正念方面的书籍,学生看完后反馈道:“谢谢老师,这本书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书中写了很多解压的方法,我按着步骤去做,能让自己更放松……”聆听和观看型作业也可依此方式操作。
4.契约型作业
契约型作业是心理咨询家庭作业的特殊形式,由咨访双方商讨并约定具体事项、奖惩规定,制定书面合同,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签订契约。在契约期内,来访者要履行契约承诺,咨询师可作为监督者或者确定第三方作为监督人,监督来访者的契约履行情况。
例如,我在对存在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与学生签订了“不自我伤害承诺书”:“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做出伤害或危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如果我发现自己情绪低落,难以控制自杀念头或行为时,我会打电话给辅导老师、家人、朋友或师长寻求协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若找不到人时,我会打电话给24 小时专线请求协助。”在承诺书后面留下了心理教师的联系方式、一些援助热线,并让来访者写下父母的电话、最信任的师长的电话。除了“不自我伤害承诺书”,其他的行为契约也可作为契约作业运用于个体辅导中。
家庭作业是心理辅导的补充和延伸,有时候来访者并不理解家庭作业的意义,突兀地在辅导结束时布置家庭作业很容易让来访者产生抵触情绪。在布置作业前有必要告知来访者家庭作业的作用,以及辅导者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而且布置的作业必须具体,细则必须清楚。在布置作业时,辅导者尽可能书面传达,而非口头表述。
辅导方案必须围绕辅导目标来制定,家庭作业也不例外。契合辅导目标的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心理教师巩固辅导效果,而脱离辅导目标的家庭作业则会起到反作用。布置什么样的家庭作业需要根据辅导目标来确定,如前文提到的辅导目标注重行为的塑造,则可布置相应的行为作业;如果辅导目标注重认知的调整,则需要布置认知类型的家庭作业。
辅导者需要及时跟进来访者完成作业的情况,对于来访者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辅导者需要了解具体的原因并与来访者协商,调整辅导方案。对于无法完成家庭作业的来访者,辅导者应始终保持尊重、接纳的态度,帮助来访者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必要时调整辅导方案。及时的反馈、接纳的态度和具体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来访者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主动性,保证辅导工作有序地朝着既定辅导目标推进。
布置家庭作业时,还要考虑到作业是否适合来访者,来访者是否能从中获益。作业的难度、长度、类型等都需要与来访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家庭作业的最大效用,提升心理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