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12-15 23:36吴红萍金映虹陈喜蓉
热带林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种养橡胶海南

吴红萍,金映虹,陈喜蓉

1.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动植物生态学省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1158;2.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林下经济是指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模式[1]。林下经济一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荫树下的土地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等的协调发展,使林地的短、中、长期效益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3]。中国是天然橡胶的消费大国,自给却不足,严重依赖进口。受国际经济和进口橡胶价格的冲击,中国三大垦区普遍存在无人割胶、推迟割胶、弃管弃割,甚至砍胶的现象。为缓解当下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决胶农的经济困境。垦区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展橡胶林下经济。据统计,2020 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约116 万hm2。海南作为中国重要的植胶区,橡胶种植面积约53.4 万hm2。但是目前海南橡胶林下种植面积仅占橡胶林总面积的6%左右,由此可见海南橡胶林下种养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海南植胶区胶农积极发展和探索橡胶林下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橡胶林下合理套种、间种、畜禽养殖等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水、热、光等自然资源,一方面解决了橡胶林地土地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橡胶林地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胶农在橡胶幼苗期和未开胶期内的就业和创收问题,以此降低当前因国际橡胶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风险。

1 海南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的模式及特点

1.1 胶—“禽”模式

胶—“禽”模式指在橡胶林段种植饲(牧)草、圈(放)养家禽(畜)。利用橡胶林的遮阴功能为圈(舍)降温,林下种植的饲(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为禽类提供无公害饲料。目前,橡胶林下养鸡的模式较为普遍,主要有放养和舍养两种模式[4]。海南文昌鸡是中国优质家禽品种之一,素有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目前已实现橡胶林下的生态养殖;“屯昌阉鸡”“霸王乌鸡”“霸王黑鸡”等地方特色的禽类,已逐步进行橡胶林下的放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利用牧草和南药,辅用玉米、稻谷、麦麸等传统谷物在橡胶林下健康养鹅,提高了胶农收益,积累了生态牧养的经验,提供了科学健康饲养数据。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与影响愈来愈大,禽肉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品质将趋于优质化。橡胶林下养殖的家禽肉质好、风味佳,符合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契合海南发展橡胶林下生态养殖家禽产业的定位。林下养殖的家禽,可以清除林下害虫,而林下杂草为家禽提供天然的饲草。胶—“禽”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林业病虫害防治费,另一方面节约了家禽的饲料费,并向市场提供了绿色、健康、高品质的食品。由此可见,该模式是一条集家禽类动物食杂草,动物粪便养林的生态循环链,也是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证体现。

1.2 胶—“热”农作模式

热带作物泛指栽培在热带地区的植物,一般是指适于热带地区栽培的各类经济作物的总称。中国是热带作物生产大国,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中国的热带作物主要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种植,尤其以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最适宜。目前,海南种植的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香蕉、荔枝、龙眼、芒果、油棕、木薯、咖啡和胡椒等,多数为海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海南作为中国三大植胶区之一,目前海南橡胶林地资源丰富,林下间作热带植物较为成熟,其中以林下间作香蕉和菠萝最为突出,其次是木瓜和甘蔗,咖啡、胡椒、香草兰、柠檬、玉桂、百香果等也均有试种,且多以采用林下间种模式为主。橡胶林下间作香蕉和菠萝,在橡胶幼龄期至可割胶期间,结合香蕉和菠萝的苗期,在橡胶林下间作香蕉和菠萝,一般可种香蕉三造,菠萝两造。据统计,橡胶幼龄期间种菠萝产量可达45000kg/hm2,纯收入可达60000 元/hm2;橡胶苗期间种香蕉产量可达52500kg/hm2,纯收入可达30000 元/hm2。相关研究表明,菠萝采摘后菠萝叶经堆沤或粉碎后填埋,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香蕉种植期的浇水和施肥,可促进胶苗快速生长,相比未间种的橡胶林段提前1~2 年开割投产[4-5]。

1.3 胶—“菌”模式

海南野生食用菌资源较丰富。相关研究统计,海南野生可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种类达200 多种[6]。海南地形“中高周低”,整体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阳光和雨量均有利于大型真菌的生长,尤其中部山区气候适宜中高温型食、药用菌类的生长发育。自2007 年以来,海南各地国有农场、科研院所的试验站和农户在橡胶林下“复合”种植竹荪、毛木耳、大球盖菇、鲍鱼菇、褐蘑菇、金福菇、虎奶菇、姬松茸、黑皮鸡枞、鹿角灵芝、段木灵芝、紫灵芝以及菌草袋灵芝等食、药用菌。橡胶林下种植食、药用菌,原料成本低、市场收益高,种菇培菌后废料可作有机肥,同时食用菌生产采用节水滴灌技术,可调节胶园的湿度,促进橡胶林的生长。研究表明,在供用充足的水分下,采用胶—“菌”模式的橡胶林段的胶水产量可提高20%左右[7]。

1.4 胶—“药”模式

南药,泛指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其中以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最为常见,被称为“四大南药”。海南作为四大南药的主产地,其产量占全国90%以上。南药植物大多属于耐荫作物,一般较适宜在已开割的成熟橡胶林地下种植。据统计,海南目前在成熟橡胶林下种植的南药品种主要有益智、砂仁、巴戟天、牛大力、五指毛桃、藿香、穿心莲、灵芝草、金钱草、地胆草等[8-10]。目前,海南白沙、琼中、保亭等中部市县大力发展南药种植,如海南保亭县南梗村开展的橡胶林下间种益智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成功经验在于政府主导推广,种植户负责种植和管理,益智产销合作社负责收购和销售,实现政策—种植—销售闭环。另外,海南中部生态型热带中药基地的建设规划等对发展橡胶林下种植南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5 胶—“花”模式

胶—“花”模式,即利用橡胶林下自然荫蔽的温、湿小气候环境和空间条件,开展经济花卉的繁殖与培育。目前,海南橡胶林下发展的花卉品种主要包括切叶(枝)花卉和观叶花卉两大类,前者包括散尾葵、巴西铁、龟背竹、富贵竹、朱蕉、百合竹和鸟巢蕨;后者包括发财树、龙血树、绿萝、合果芋和海芋[11]。目前,海南橡胶林下开展花卉种植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经营、公司+农户、公司+农场+农户和公司+科研单位+农户四种模式,其中以公司+科研单位+农户模式最优,公司负责市场销售,科研单位负责技术培训,农户负责日常管理,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市场竞争力强。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海南切叶植物的产量约占全国的60%,产业健康发展[12]。目前,海南橡胶林下种植散尾葵、发财树、富贵竹等观赏花木,生态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1.6 胶—草模式

胶—草模式,即利用橡胶林下自然存在的野生草本植物或林下土地资源人工种植饲料植物。该模式一方面可以为猪、牛、羊等家畜提供饲料,获得绿色、安全、畅销的畜产品,是胶—禽模式的一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橡胶林下空间种植菌草,为胶—菌模式的发展提供菌包原料,发展菌业;同时也可作为可再生的潜力巨大的新能源[13]。目前,在海南橡胶林下种植的菌草主要包括柱花草和王草,同时种植包括坚尼草、银合欢、红薯藤、紫花苜蓿、三叶草和黑麦草在内的牧草,用于牛、羊的健康生态养殖。胶—草模式一方面为畜禽提供优质青饲料,另一方面,通过菌草或牧草的种植,改良橡胶林地土壤微环境,改善橡胶林地土壤健康状态,提高橡胶林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1.7 其他模式

利用橡胶林幼林时期森林郁闭度较低的特点,胶农同样尝试在橡胶幼林下间种番薯、花生、胡椒、绿豆等经济作物,橡胶林下间作豆科类植物有利于氮的固定,既可促进橡胶幼林的生长,又可获得大量的林下原料产品,直接出售或深加工形成市场产品。因其种植环境的优越性,产品的优质性,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也有部分胶农利用林下或周边丰富的蜜源,在开割橡胶林下养蜂,这一林“蜂”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蜜蜂的传粉过程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另外,海南农垦集团公司率先利用其丰厚的橡胶林地资源,引入广地龙(蚯蚓)养殖和深加工产业,该产业一方面利用广地龙的生长特性,为橡胶林地“松土培肥”,改善橡胶林地的“营养”状态,促进橡胶林生长,提高橡胶产量;另一方面利用广地龙的药效特点,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扭转当前国际橡胶价格低迷带来的橡胶产业颓废的现状。胶—“地龙”模式盘活了海南农垦丰富的橡胶林地资源,已成为农垦经济新的增长点[14]。

2 海南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橡胶林下种养政策引导不足

林下经济是一种新的林业经济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仅有十来年时间,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海南发展林下经济起步晚,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海南制定或出台的林下经济相关政策均相对滞后,导致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引导严重不足。

2.2 橡胶林地本底调查数据欠缺

海南橡胶林地面积大,分布在全岛大部分地区。但是,目前橡胶林下光照、水分、温湿度等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林分生长状态等调查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由于林下间套种植的植物种类不同,其对温度、光照、水肥等条件的综合需求不同,林地本底详尽调查数据的缺乏,不仅难以筛选出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下间套作的优势种、养品种,而且也无法实现橡胶林下种养经济模式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2.3 橡胶林下种养及管理技术不规范

林下间套作模式涉及到物种间的竞争与协作,复杂程度高。不同的间套作植物与橡胶林协同生长的关系不同,其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不同。目前,橡胶林下的种养大多采用“家庭式”“合作社式”“公司+农户”模式,种养技术大多凭经验,管理相对粗放,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种养和管理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无法执行规范的管理,未能形成成套的林下种养技术,且难以推广应用。

2.4 橡胶林下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低

海南橡胶林下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力量弱,因此目前海南橡胶林下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程度偏低,基本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产业经营组织多数为单家独户经营,实力有限,辐射作用小,且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当前橡胶林下间套种规模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亟需增加橡胶林下种养面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当前的橡胶林下种养经济模式仍处于推广应用阶段,且仅在少数几个国有农场成功运行。农垦体制改革带来的农场社区化变化,缺乏自身的优势产业难以确保改制后职工的利益。由此可见,发展橡胶林下种养产业化和规模化,对胶农增产、增收、提高胶农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海南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橡胶林下经济政策引导和支持体系

发展橡胶林下经济,一方面要充分结合橡胶产业化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及周边旅游景点布局,做好总体规划,制定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遵循“维护海南天然橡胶林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确保橡胶基本产量为重点,大力宣传和引导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新方式,充分利用橡胶林下种养产品高附加值等特点,争取在海南省“十四五”发展规范的框架下制定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与传统的农林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3.2 开展橡胶林地资源调查,收集本底数据

依托海南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团队力量,以海南省重点或重大项目为契机,立项开展海南全岛范围内橡胶林地气候、土壤等本底数据的调查与收集工作,着重开展橡胶林地气候、土壤和林分生长对林下种、养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为橡胶林下间作或套作经济作物的优选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林下优质禽类的养殖提供客观的评价。

3.3 加大科研项目、人员的投入,提升橡胶林下种养技术

加大橡胶林下经济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整合海南农、林、畜牧等行业的优势科研团队资源,开展橡胶林下种植、养殖品种的优选,林下种养与橡胶林分生长的关系、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品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解决橡胶林下间种和套种技术的重点、难点及堵点问题,集成橡胶林下的间套作配套技术体系,并加以推广应用。另外,需加强橡胶林下产品信息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以及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研究,确保橡胶林下种养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3.4 加强橡胶林下种植、养殖和休闲融合模式

针对目前橡胶林下“非养即种”的单一模式现状,应增加橡胶园林下间种、套种、养殖和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融合模式。充分考虑橡胶园景观单一,林下植被少等缺点,丰富间作品种,优化养殖品种,以此丰富胶园景观。另外,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域旅游为契机,以乡村旅游、农家乐为抓手,积极开发割胶表演项目,开展游客体验割胶等胶农的日常生产农事活动。

3.5 创立林下经济品牌,培育林下龙头企业,促进林下产品产业化

充分利用海南省农垦、国营林场及林业合作社等众多经营方式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资经营、统一经营品牌、统一产品销售,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育苗、深加工流水线,最终实现标准化生产。通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及林下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区的建设,将开展橡胶林下经济的农场、林场和合作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创林下经济优质产品,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林下种养龙头企业,促进林下产品产业化和经营水平,共同助力橡胶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橡胶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橡胶林下种养、产品开发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强度。另外,针对企业或胶农发展橡胶林下经济资金不足的问题,银行通过积极探索橡胶林权抵押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借贷困难的现状,调动橡胶林下种养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促进橡胶林下经济健康发展。

4 结语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带来的农场社区化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发展橡胶林下种养经济势必成为进一步拓宽橡胶林业经济领域。开展橡胶林下种养经济,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间套种植物或养殖,充分结合周边旅游观光、胶农农事体验等,强化精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判,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种养技术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等方面入手,助推海南橡胶林下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种养橡胶海南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怀念海南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