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草
2022年4月22日13时45分,丹顶鹤鹤爸“YC154”和鹤妈“NO321”的第一只鹤宝在江苏省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出壳了。雏鹤用尽全力挣脱蛋壳,摇晃着抬起毛茸茸的脑袋,亲昵地靠向等待已久的鹤爸鹤妈。这动人又温馨的一幕,保护区通过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全程慢直播,全网观看量累计超过4000万,掀起了全国的观鹤热潮。还有什么比缤纷的物种、鲜活的生命更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呢?
20世纪90年代,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诉说着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徐秀娟的动人事迹。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城保护区”)。在盐城保护区,每年有超过300万只候鸟经过,有近百万只水鸟在这儿越冬。
1983年,为了保护丹顶鹤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盐城保护区正式建立。这里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辐射沙脊群和潮间带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西太平洋保存最完整的海涂湿地类型保护区。1992年,江苏盐城沿海滩涂自然保护区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一员。“没想到我们不太出名的盐城市,竟然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从那时我开始对保护区的工作产生了好奇。” 陈亚芹激动地说。
陈亚芹带领孩子们进行环保实践
带着这份憧憬,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陈亚芹来到保护区进行暑期实践。她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鸟类“图鉴”,逐渐“加新”了丹顶鹤、白鹤、灰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等珍稀鸟类,开始认识到家乡这片湿地对世界候鸟迁飞的重要作用。
在毕业实习期间,环保烈士徐秀娟的故事再次深深打動了陈亚芹。1985年,养鹤经验丰富的徐秀娟受邀来到盐城保护区,负责越冬地丹顶鹤的人工孵化育雏工作,成功开创了越冬地丹顶鹤繁育的先河。1987年,在寻找走失鸟儿的途中,徐秀娟游泳过河时体力透支,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在日记中,徐秀娟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可以不要舒适, 不要家庭,不要金钱,不要我应得的一切,甚至生命。但我不相信,女子不能干一番事业!” 徐秀娟的这段话,让陈亚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1997年大学毕业后,陈亚芹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来到保护区,决心为保护区奉献自己的一生。90年代末,正值保护区加速开展国际合作的关键时期,在与东亚鹤类网络、全球环境基金(GEF)等重要国际机构的沟通中,陈亚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生态旅游、替代生计、环境教育等新事物慢慢熟悉了起来。
陈亚芹全身心投入到盐城沿海滩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后,在多种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多年来,陈亚芹先后在保护区办公室、社管科、宣教科、景区等多个部门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2019年,从阿塞拜疆传来了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的好消息。同一年,陈亚芹正式负责保护区的宣教工作。申遗成功的消息让陈亚芹非常振奋:“申遗成功是新起点也是机遇,要让自然遗产发挥价值,就要让更多公众和青少年走进湿地,让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更多支持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形成‘爱遗’‘护遗’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抬头看向天空或是追寻树上婉转的鸟鸣声,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分不清雨燕和家燕。但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喜欢鸟、观察鸟、认识鸟,假期时会穿上暗色迷彩服,背上望远镜和相机,去到城市公园或郊野湿地,追寻鸟儿的踪迹。负责保护区宣教工作的陈亚芹针对孩子们喜欢观鸟、热爱鸟的特点,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在保护区打开自然教育之门,让孩子们来保护区观赏丹顶鹤,为他们热爱环保和动物,尤其保护丹顶鹤之类的珍惜鸟类创造良好的条件。
陈亚芹为此向当地政府写了有关对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的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很快就作出了批复,同意她提出的创意。有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湿地自然教育的发展很快进入快车道,陈亚芹长期以来的学习与积累也找到了发力点。2019年4月,保护区和盐城市教科院联合启动了《盐城湿地我的家》学生湿地科普活动手册编写工作,陈亚芹全程负责并参与编写。这套教材是面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的湿地科普活动手册,旨在让学生领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魅力,认识湿地家族的构成和功能,学会和湿地家园中各种鸟类、兽类、鱼类、贝类和植物交朋友。
业内人士皆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见到成效。编写一套湿地保护教材,培养青少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为保护环境事业培养更多的支持者始终是陈亚芹的理想。
经过1年半的反复打磨,2020年12月,《盐城湿地我的家》正式出版发行,16万册科普教材送达全市中小学生手中。据陈亚芹介绍,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套教材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小学版更注重趣味性,教材的第一章展示了丹顶鹤、麋鹿、勺嘴鹬等标志性物种,用图文连线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著名湿地,丹顶鹤章节设计了模拟迁徙的户外游戏;中学版在保持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知识内容,例如滨海湿地的植被演替、水鸟的生態学知识和国家湿地保护战略方针等,并设计了户外实践项目。
在陈亚芹看来,人与自然本是没有隔阂的,这套教材遵循“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重在让孩子们从自然中感受知识,而非被动学习知识。陈亚芹依据自己多年掌握的经验解释说:“现在有一个词叫‘自然缺失症’,就是说久居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们与自然割裂,产生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盐城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希望能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走到自然中去,健康、友善地成长起来。”陈亚芹和大家的努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12月,第十届梁希科普奖获奖名单揭晓,《盐城湿地我的家》获作品类一等奖。该奖项是面向全国、代表我国林业和草原行业最高科技水平的“梁希科学技术奖”的4个重要组成奖项之一。
为让湿地教育融入校园生活,陈亚芹在面向学校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时对老师和孩子们介绍说:“推动湿地保护教育,靠一本教材、一堂课是不够的,更需要把保护理念融入学校的日常活动,让同学们养成自然友好型生活方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陈亚芹和同事们积极搭建湿地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平台,先后对400多名老师开展了湿地知识讲座和培训,帮助学校建立自己的湿地科普师资队伍。
2020年6月,盐城市首家少儿湿地研究院在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正式成立。在启动仪式上,陈亚芹带来了一场题为《诗意的湿地》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湿地科学知识,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要加入少儿湿地研究院,研究湿地里的动物和植物,把盐城湿地这张金闪闪的名片介绍给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
2020年11月30日,湿地科普教育微课决赛落下帷幕,来自盐城市各个学校的近200名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通过收集盐城湿地的各种素材,以微视频、PPT、实物模型、歌曲、动画作为辅助,创新设计了各种主题的湿地科普教案。“我认为比赛名次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搭建了学习沟通的平台。各具特色的科普教案在此同台竞技,对于教师今后开展实操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够博采众长,把湿地科学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们。”陈亚芹评价道。
“duo……duo……”,鹤巢里传出一阵阵响动,似指尖轻叩蛋壳,清脆又细微。鹤妈闻声起身,探下脖颈,发出了不同于平日的低沉鸣声,在透过蛋壳和鹤宝打招呼。鹤爸也快步走近,与鹤妈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今年春天,盐城湿地的另一明星物种勺嘴鹬登上了央视《秘境之眼》栏目。视频中,一只勺嘴鹬低着头,用扁平的喙部在浅水中边砸边摇晃着,通过这种方式,它能够铲起滩涂上可口的钩虾,同时滤出泥浆,尽情享受美食。忽然一位同伴在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快速接近它,吓得它一机灵,扭头看了看,“原来是你呀!”……短短1分多钟的视频萌翻了全国观众。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不仅科普了湿地保护知识,还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走进盐城湿地。据陈亚芹介绍,随着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数量明显上升,带动了周边乡镇开办农家乐、宾馆和饭店的热潮。尤其是在鸟类迁徙季,来观鸟的游客一般都会在本地住上三五天。“保护湿地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要让当地村民改变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传统生产方式,就要让他们从保护中受益,通过保护环境走上致富的道路。”
由于受疫情影响,2022年4月的爱鸟周孩子们无法来到保护区,陈亚芹就用新媒体来了一场“云观燕鸥”直播。新媒体展现了夏候鸟云集的盛况,科普了盐城夏候鸟——普通燕鸥集群繁育的自然知识。“在我的学生时代,许多人到了中学都不知道保护区是什么。如今,同学们对保护区里的珍稀鸟类都如数家珍,我特别高兴,我对盐城湿地未来的保护工作很有信心。”陈亚芹说。时至今日,盐城市的中小学生们对湿地鸟类已不再陌生。在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同学们都会走出课堂,来到保护区,陈亚芹和同事们也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雏鹤夏令营”“观鸟识花赏自然”“绿色艺术画”“为鸟做个家”等特色研学活动。
四季轮转,冬去春来。35年过去了,这片茫茫荒原早已不再冷清。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频繁地聚集在这片湿地:有的挥动铁锹、种下树苗,有的挥洒汗水、清理入侵物种,有的俯下身去,捡拾白色垃圾……在活动结束前,他们都会聚拢在徐秀娟铜像前,缅怀烈士,驻足沉思。“为携手续写保护湿地和丹顶鹤的故事,我们牵头建立了黄海湿地保护志愿者组织,号召全体公众学习徐秀娟精神,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答案,以更好地续写人与湿地的故事。”陈亚芹说。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