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流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人几乎都有个文学梦,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我就是这样,文友邱昭山少年时期也有一个文学梦。据他说,他上小学时,就喜欢借读红色题材的连环画和儿童文学。上初中后,他从一位父亲在高密三中当教师的同学那里借来《保卫延安》《苦菜花》《铜墙铁壁》《桥隆飙》《夜幕下的哈尔滨》等长篇小说,借着昏黄的煤油灯的光亮,如饥似渴地阅读,常常一读一个通宵。那些感人的红色故事常常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偶尔他也会想,自己将来如果也能一窥红色历史的隐秘,也能写出这样的书来,该有多好。
人生需要规划,但人生的道路往往偏离规划。或是命运使然,邱昭山后来走上了与实现文学梦大相径庭的另一条道路。当然,这样一种人生的轨迹也不能说是不好。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1983年,邱昭山初中毕业,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山东省高密师范学校录取。在那个年代,一名农家子弟考上中师,就意味着吃上了“国家粮”,学校不但免收学费,还给学生发助学金,这是一件被乡邻们钦羡不已的事情。邱昭山在兴奋的同时有些心酸,又感到欣慰。他少时失母,兄妹三人都在上学,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父亲一人肩头,这种家境让他不得不报考“小中专”(初中中专)。考上中师,跳出农门,几年后就可以端上“铁饭碗”,这样一来,父亲的重压就能早日减轻,清寒的家里就会多一些阳光和温暖。经过了少时的艰苦寒暑,经过了亲友乡邻相助的农家生活的磨砺滋养,经过了考中专这一人生道路上别无选择的重要选择,邱昭山自立、自强、自我负重的意识陡然增长,他比一般的同龄人多了一些坚强、坚忍和同情心、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他往后的成长和发展涂抹了底色,铺垫了基石。
在高密师范,邱昭山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得以有更多机会出入学校图书室。他从图书室借阅了大量图书。在最早借阅的图书中,就有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名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行漫记》,从中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他对红色文学兴趣更浓了,并萌生了探究红色历史的念头。1984年夏末,他在《潍坊日报》上第一次发表了文学作品。后来,他联合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学生文学社——雏鹰文学社,带头撰写文章,组织社员编印社刊,经常跟一些报社以及其他学生文学社进行联系,业余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在当年高密师范宽松的办学氛围里,在很多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衬下,办文学社的那一年多,是邱昭山的文学梦大放异彩的高光时期。
1986年师范毕业后,邱昭山走上讲台,当了一名人民教师,而且因为工作需要,从事生物教学,利用三年时间,拿下了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本科函授学历。当教师就要做一名好教师。他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生物科技辅导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潍坊市教学成果奖、高密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岁月悠悠又匆匆,尽管昭山为事业和家庭忙碌着,可那个少年时期就拥有的文学梦和探究红色历史的念头却一直不曾离去。在执教之余,他仍然坚持笔耕,并在学校里指导学生办起文学社,编印《红高粱》社刊。他持续购买并阅读党史和军史书刊,利用假期,自费到北京、西柏坡、井冈山、瑞金、延安、遵义、韶山等革命圣地拜谒参观。1991年6月麦收期间,他在家乡柴沟村采访了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爆炸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的老支书王德顺,看到了王德顺珍藏的立功奖状,撰文在《潍坊日报》发表,该文被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文学征文第二名。
2019年清明节期间,邱昭山来到柴沟村村史馆参观,在正中的展柜里,又看到了老英雄王德顺的那张立功奖状,听村党总支书记王京福介绍,柴沟村有14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有9人参加过解放战争,7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这些人中,有的在战争年代就英勇牺牲了,有的已病故,现在还活着的已经寥寥无几,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在他心底撞击着,他决心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抢救若干老党员、老战士的口述史料,挖掘高密丰厚的红色资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邱昭山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邱昭山开启并完成了一次探访红色高密的“小长征”。他利用休息日、假期,自费到高密以及邻近高密的诸城、胶州、平度、安丘、峡山区等地采访,远者到过栖霞、蓬莱,共寻访90多个村居,有的村庄去过多次,行程1.3万公里,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其亲属、战友、邻居等150余人,记录文字达40多万字,拍摄图片3000余幅。他自费购买党史、军史类图书300余册,结合采写进程进行大量阅读并做笔记。在此基础上,他以“探访红色高密”为主题,撰写成文,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青河东流”陆续发布,有的文章被一些报刊选发,引起了高密当地和外地一些专家、学者和众多网友的关注和互动,“探访红色高密”系列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密红色文化品牌之一,被当地有关部门评价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这种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抢救性挖掘高密红色资源,复活、再现高密红色历史,讲述、讲好高密红色故事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邱昭山将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青河东流”上发布的40多篇文稿,进行删减、修改、完善,著成了这部《熔岩——探访红色高密》。该书包括四章,约30万字。主要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抗美援朝时期的波澜壮阔、几经曲折、负重奋起、动人心弦的30年间的高密红色历史征程,描写刻画了宋国瑞(1927年至1928年任高密县委书记)、夏侯苏民(曾任胶东军区主力第五师十三团团长)、单际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等革命先烈和傅书堂(中共高密党组织的创建者、曾任山东省委代理书记)、王德顺(解放战争“爆炸英雄”)、杜秀兰(妇救会干部)、徐学建(志愿军“殡葬兵”)等老党员、老战士以及老百姓共50多个人物形象,聚焦再现了多个红色堡垒村在烽火年代艰辛而光辉的岁月。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高密早中期红色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时期,高密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有胶济铁路横贯、设有火车站的县,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也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动人旋律。在昭山这部文学作品里,对此有着较好的呈现和反映。书写红色题材的纪实作品,我的体会是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昭山的作品在遵循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文学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同时适度运用了一定的乡土语言,读来既可信、可亲又引人入胜。毋庸讳言,该书有的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叙事显得粗糙,文学气息不够饱满等。期待昭山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提升。
邱昭山在接受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他在这两年多的采访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洗礼。我相信他说的话,因为我在搜集资料创作《靠山》时,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创作过程。尽管很疲惫,但我时常被感动着。我想,读者如果有兴趣,认真地读一读这本《熔岩——探访红色高密》,也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得到一些感悟。“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诚盼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挖掘和用好红色资源这样一项有重要意义和极大价值的事业,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奉献才智、心血和汗水。
欣然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