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遗迹区的综合性街区空间探究
——以成都市锦里古街为例

2022-12-14 03:23刘旭峰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街面武侯祠古街

陈 力,陈 勇,蒙 飞,刘旭峰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自2004年开放以来,锦里古街逐渐成为成都市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名片,常年游人络绎不绝,不仅成为人们到成都旅游的“必玩”项目,也是成都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锦里古街塑造了成都城市品牌,也激发了社区活力,是国内较为成功的街区更新案例。作为武侯祠的升级延续,锦里古街的设计以人为出发点,以商业为中心,以建筑为体、文化为魂,创造出“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循环。如果能从城市空间及建筑学角度研究其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与人的关系,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1 锦里古街的空间规划与布局

锦里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中段,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南侧即车水马龙的武侯祠大街,西侧与武侯祠博物馆东侧仅一墙之隔。

锦里空间布局可总结为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见缝插针”。2000年以前,武侯祠东侧10余亩土地处于荒废状态。2002年,建设方决定将此地建设成一条古街,意在促进文化经济与产业升级,最终才有了这条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建筑形式为外壳、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为内涵,将旅游、购物、餐饮、休闲等活动融于一体的古街空间。

规划用地本身规模较小,是宽约30m、长约350m的窄边长方形用地,用地长宽比接近12∶1。在此用地上打造类似于开放式街区、并行式街区或者鱼骨式街区均不可行。用地形状与长宽比限定了其街区打造模式只能往小尺度、纵向线性方向发展。从中国传统街区中“里弄”的角度看,街面宽度恰好不需大尺度。若能控制好两侧建筑的高度,在里弄空间中还可形成亲和力较强的街廓。武侯祠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布局又使得园区东侧形成了在南北方向上近310m的尺寸。鉴于此种用地与环境条件,锦里一期几乎是贴临武侯祠博物馆东区围墙的状态而生成,在纵向长度上也与武侯祠中线长度相仿,最终形成了狭长形线性空间为主干的街区模式,紧凑且不失灵活(见图1)。

图1 锦里古街总平面

2 街区类型

锦里古街的街区类型是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的。从锦里古街的建设目的来看,显然是为了拓展旅游消费、升级文化产业,属旅游型街区。从功能划分及业态形式上看,锦里古街包含餐饮、住宿、购物、文创、休闲等多种功能,业态云集了酒楼、茶馆、咖啡馆、酒吧、传统手工艺店铺、特色品专卖店等形式,商业氛围浓厚。从街区空间元素上看,营造了风格化店铺立面、广场、戏台、水景、景观墙壁、园林、游廊等形态,民俗市井气氛突出。从使用效果来看,这里不仅成为旅游胜地,也成为市民业余生活的去处。从街区类型来看,锦里古街是集旅游、文化、商业、创意、民俗、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城市街区。

3 空间节奏

锦里古街的空间划分颇具节奏感。从总体上看,锦里古街划分为餐饮区、文娱乐区、文化区、体验区等。在空间层次与节奏上,则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序列感,包含前奏、序曲、升华、高潮、降调、尾声等清晰层次。

锦里大门为形式感较强的传统牌坊式建筑。自大门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三国茶楼、三顾园餐馆为招牌项目的入口餐饮区,形成令人愉悦的前奏。然后以连接上述两处的双连廊形成一种欲扬先抑之感,紧接着是由民俗工艺品为主打的购物区展开序曲。紧邻的以莲花府邸酒吧及文化景观墙为核心的娱乐区空间形成半开放、半封闭的内外通透空间节点,形成渐进的升华。其后,濯锦溪、拱桥、锦里广场、戏台共同组成的锦绣文化区,景观丰富,体验多样,达成线性路径上的高潮,成为人们聚集意愿较高之处。通过戏台及广场后,街面尺度开始缩窄,到隔墙处街面最窄不足2.5m,形成舒缓而亲切的两次降调,此处更多是沿街酒吧、传统工艺店铺等组成的休闲体验区。通过这段窄窄的街面后,即是牌坊与墙上书有“锦里赋”的第2个广场,此处人们可停留赏文,可于周边小吃店中稍事休息,也可通过牌坊进入锦里二期,形成令人回味的尾声(见图 2)。

图2 锦里古街的空间节奏

4空间结构——点、线、面结合

如前所述,锦里古街整体街区空间为狭长形线性空间。但长长的、没有兴奋点的街道只能是无趣的通道,难以产生吸引力,也无法留住人们脚步。锦里古街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结构,消除了无趣感,也使得丰富变化始终贯穿街道。

锦里古街总体以线性空间为主干,但巧妙地布置了诸多令人驻足或调节气氛的空间元素和场所,可视为线上的“点”。如传统建筑风格的牌坊式大门、连接三国茶楼与三顾园餐厅的双连廊、莲花府邸外的景观墙体、濯锦溪上的石拱桥及旁侧二层观景游廊、窄街中部的通过式隔墙、锦里一期尾声广场处的高大牌坊,这些节点不仅限定了空间,也连接了空间,更凸显了场所的趣味性与可留性。

“点”式空间场为人们带来小小的惊喜,类似于锦里广场与戏台、尾声广场、小吃街等空间,则营造了可供人们较长时间停留活动的轻松场所,可视为线、点之外的“面”式空间,其特点是空间尺度开敞、空间氛围丰富、功能业态融合,人在其中的体感是舒适的,是能够让人“慢”下来的空间。点、线、面等诸空间元素与沿街诸建筑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性很强的外部空间(见图3)。

图3 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结构

5 空间尺度

按芦原义信对建筑高度(H)与相互间距(D)的关系理论,若D/H>1,则有疏远感;D/H<1,则产生紧迫感;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性存在[2]。锦里古街整个街区空间呈狭长形线性格局,街面宽度一般仅约4~5m,通过锦里广场与戏台后的窄街,宽度仅约2~3m,同时,为了使得D/H相对较小,两侧建筑物在竖向高度上基本控制在2层楼以内,一般约3~6m,局部建筑物高度7~9m。所以锦里街区空间的D/H大约在1∶1~1∶2。较小的D/H值产生的实际街廓显然具有更亲和的尺度。人在其中,与两侧的店铺、建筑将产生紧密的连接与互动,内部、外部空间形成渗透,无形中也提升了商业价值。

6 与外部的空间关系

6.1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锦里古街位于车流量较大的城市干道武侯祠大街一侧,其入口设计形成了城市空间中难得的“阴角”空间,不仅缓解了人流压力,也使得门头处成了群众“打卡”留念之地。牌坊式大门内凹,门头、侧墙与人行道一同形成半围合式空间,也是进入古街之前的“灰空间”。“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这种空间有缓冲、包容的作用,而喇叭口式的“阴角空间”则形成了对人群的自然导入。入口空间的包容性与导入性,是锦里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舒缓过渡和衔接,与大门的通透一同形成了与城市空间隔而不断的空间流动性。而进入大门后的街面中轴并不正对大门,而是略微转折形成角度,使得古街内部空间并未在大门处直白展露,形成一种令人想一探究竟的神秘感与半私密性。进入大门后,不远处过街楼的设计提升了街道空间层次,造成略为压抑的空间感受,是为入口之后第2层空间过渡。可以看出,古街空间对于城市空间的延展性,是入口处的隔而不断,是街面与外部的若隐若现,是刚进入时的欲扬先抑。这种空间的衔接方式是柔性而亲和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由城市空间逐步过渡到古街空间中,却并无唐突生硬之感。

6.2 与人的关系

如前所述,锦里空间具有较小的尺度,街面宽度一般在4~5m及2~3m,这样的街面尺度配合D/H<1的街廓,使得人们身在其中与建筑的关系具有相当的亲粘性,也更能直观感受到两侧建筑的魅力。如此“狭窄”的街道,使人们进入沿街建筑的欲望更强烈,因为街道本身的交通意义弱化了,两侧建筑即为街道空间的一部分。在建筑的外墙上有着不同于简单围墙的门窗等开口,住宅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于街道上。加之每一处店面外立面的不同设计及丰富的业态,给人以每一幢建筑都有与别处不同的观感与体验,多元的变化使得人们更愿意徜徉其间而不是快速前行。由于街道尺度是小的、“人”的尺度,建筑空间与街面空间之间充满流动性和渗透性,人也成为古街空间的一部分,能切身感受到与街道空间的亲密性,闲适步入建筑之中显得自然而愉悦,这种互动性是现代化营造的古街所难得的空间品质。

7 结语

街道是游客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么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4]。锦里古街虽然本质上是现代化综合性街区,但却在有限用地内形成了尺度适宜的线性空间,巧妙地处理了入口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关系,并通过多样而统一的街面、建筑、景观、广场等形成了真正为人而生的街道空间。古街与城市之间有导入与延展,与人之间有亲粘与互动。当人们信步于锦里古街时,身心都会被颇具特色的民俗市井氛围所包裹,视野所及是繁华的景象,不仅能品尝到穿越时光的商贾气息,更能悠闲地融入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中。

猜你喜欢
街面武侯祠古街
过武侯祠
西津渡古街忆旧
智慧公安背景下警力同质化的思考与建议
涉水而行
古街新韵
涉水而行
街面抢劫案件侦查方法探讨
武侯祠
谒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