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舆涵, 兰明强,李亚运,郭 贤, 林虹霞, 刘小勇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22;2.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灾害环境人员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
帐篷是1种简单快捷的特殊建筑形式,多用于旅游、工程施工和救援等方面,尤其对于突发灾害救援,帐篷因其搭建快速的优点,在抢险救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由于帐篷经常作为过渡性建筑而非常规性建筑使用,考虑其运输成本和生产方式,市面上的民用救灾帐篷多使用PVC 或PU涂料层面料制作,这使得帐篷透气性较差,帐篷室内环境恶劣。因此,针对救灾帐篷开展环境适应性研究,对于提升帐篷技术含量,改善帐篷内部居住环境,提高灾民过渡时期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对于建筑物内部热环境分布研究,一般采取自然环境下测量与观察的手段,即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对目标建筑物不间断地测量获得数据,该方法在帐篷热环境分布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Zhang等[3]使用特制后向反射材料作为帐篷的外表面开展实验,发现该材料可有效降低帐篷外表面温度,改善帐篷内外环境;Xu等[4]使用缩小模型的方法优化帐篷结构,减少热传递,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结构优化帐篷散热原理;Crawford等[5]通过低温严寒实验开展帐篷内部温湿度变化研究,建立评估帐篷内环境居住改善与生活舒适度的实验手段;王涛[6]通过实际灾区调研,结合当地气候对帐篷湿热环境划分不同季节、不同材质与不同天气工况,详细研究灾害环境中帐篷湿热环境舒适性能;李源等[7]结合风雨雪等天气条件,对整体折叠框架式帐篷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雪荷与风荷作用下帐篷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为优化帐篷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于海龙等[8]基于大风自然条件开展大尺寸救灾避难帐篷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荷与雪荷应力实验的数值模拟。目前,针对帐篷的研究大部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测量,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导致时间成本较高且易受未知因素如天气、季节、风速等影响。此外,传统实验需要较长实验周期,在1个实验周期内,每天太阳辐射能和温度都在不断变化,不易精准控制周围环境温度,不能同时开展多种温度工况实验。
鉴于此,本文拟综合考虑我国常出现的高低温度环境[9],采用气候温度模拟舱室,以温度调节风口作为帐篷内环境温度影响控制手段,代替自然光照等不可控因素,通过对流换热方式精确控制温度,深入研究帐篷内部热环境分布,以期为改善帐篷内部环境条件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由大尺寸气候调节环境舱、民用救灾帐篷、温度传感器及数采装置组成。该实验系统能够准确模拟帐篷周围发生的动态温度变化。
图1 实验系统Fig.1 Experimental system
大尺寸气候调节环境舱由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提供,舱室规模为6.0 m×4.5 m×3 m,能够模拟高低温、湿热、雨雪冰冻等灾害环境。民用救灾帐篷尺寸均为2.5 m×2.5 m。将帐篷布置在环境舱室中央位置,其表面划分为侧顶面(左/右)、侧面(前/后/左/右)以及底面7个平面,其中底面与舱室底部壁面贴合,不计入数据统计范围。热电偶10个,分别布置在帐篷内部各壁面交线的交点处,数据采集频率设置为1 min/次。
本文实验系统使用的环境舱包含4个用于调节温度变化的送风口,每个送风口尺寸为0.15 m×0.6 m,风口温度变化率恒定,约为0.5 ℃/min,送风风速稳定,约为0.05 m/s,相比于整体舱室规模,该风速对舱内热环境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工况条件设置如表1所示。高温条件和低温条件是已记录的自然环境温度极限变化[10],根据中国气象局记录,高温条件代表夏季等相对温暖时期,此时,日平均气温大约在 22 ℃~35 ℃ 之间,综合考虑极限温度和环境舱使用成本,选择地面极端高温50 ℃、极低温度-20 ℃作为模拟条件。
表1 实验工况设置Table 1 Setting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本文研究重点是帐篷内外热交换引起的温度变化,因此使用Ansys Fluent代码同时进行帐篷外部仿真研究。
k-ε湍流模型适用于室内送风口的连续稳态气流,因此本文选用该模型进行研究。舱室壁面设置为绝热无滑移壁面类型,仿真软件难以满足温度连续变化模拟的功能,由于本文研究使用的环境舱室送风口温度随时间规律性变化,因此,本文采用UDF的方式控制风口温度。
在模拟工作中,帐篷外表面同样设置10个温度监测点,位置与内表面实验工况一致,这些监测点可以评估帐篷外部热环境传热效果。网格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网格划分Fig.2 Grid division
在正式实验之前,需要对已经划分的网格进行网格独立性验证。本文研究使用计算机配置为CPU Intel I9-10980XE ,内存128 G,满足一般仿真需求。为节约计算时间成本,本文划分3种尺度网格,如表2所示。以帐篷前侧面顶点为例,在不同尺寸的网格内进行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由于网格1的尺寸较大,计算结果明显偏离,网格2与网格3计算结果趋于一致,考虑计算成本,选择网格2的数量作为本文计算用网格。
表2 网格设置Table 2 Setting of grid
图3 不同网格尺寸温度变化Fig.3 Temperature change of different grid sizes
对于帐篷内外各表面温度,实验测点布置如图4所示,取各面交点处传感器温度均值作为该表面温度[11]。
图4 实验测点布置Fig.4 Layout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points
低温工况与高温工况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监测点数据对比如图5~6所示。低温工况时,实验与模拟温度变化过程均为先下降后上升,高温工况温度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这表明帐篷内部热环境变化与外部趋势相同。对比数据发现,除帐篷后表面,实际实验时,低温工况帐篷内的温度比数值模拟帐篷外围温度更低,这说明低温下帐篷内部热环境变化更明显,出现冷室效应;高温工况同样帐篷内部环境温度较外围高,出现温室效应,此时内部各面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右侧面、左侧面、右面、左面、前侧面、后侧面,峰值在右顶面,为44.13 ℃。对于帐篷最靠近风口侧面,直接受风口热对流影响,风口吹出的冷风或热风频繁作用于该表面,使得该面的内外温度未有明显区别。
对于低温工况,沿帐篷纵向中心线(Z=3.0 m)建立温度切面,得到图7所示温度云图。由图7可知,当模拟时间小于40 min,由于帐篷的蓬围结构,使冷风接触到帐篷后侧面并沿此面上升,冷流逐渐运动至帐篷顶部区域,此时帐篷内部温度明显高于外部;当模拟进行到40~100 min时,帐篷内部温度比外部流场温度高,但内外温差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冷流沿帐篷后面向上运动后,通过帐篷门窗进入蓬围内部,而冷空气密度比热空气密度大,所以冷空气先聚集在帐篷内部下方,热空气则集中在上方[12];当模拟时间大于100 min,由于热空气与下方以及门窗开口附近的冷空气作用,热量逐渐降低,根据热力学理论,冷却后的空气体积变小,这使得帐篷外更多的气体流入到帐篷内,帐篷整体温度更低,冷室效应出现直至模拟结束,这与图5中实验温度数据比模拟数据峰值更低现象一致。
图5 内外表面温度对比(低温工况)Fig.5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s (low temperature case)
图8为高温工况温度云图,其舱内空气运动趋势与低温工况基本一致。在前40 min,送风口出风温度不断上升,使周围空气受热膨胀,并沿蓬围结构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受高温空气影响,通过帐篷门窗进入内部聚集;模拟大于40 min,由于舱内整体环境温度不断上升,低温空气不断受热;模拟至120 min时,帐篷内外温度基本趋于一致,此后温室效应开始出现,在140 min时尤为显著,大量高温空气滞留在帐篷内部,温室效应持续到模拟实验结束。
通过模拟在帐篷中心沿Y,Z轴建立高度区域线如图9所示,研究帐篷内部温度随高度和横向距离变化情况。高温工况中心温度分布如图10所示,在升温初期,各区域温度分布较均匀,当实验进行至140 min时,地面附近温度306 K,当高度增加到1.7 m时,温度增加到311 K,相当于正常成年人头部和脚部温差5 ℃,此时帐篷还处于门窗全打开工况下,若门窗全关闭,温度会进一步上升。低温工况中心温度分布如图11所示,对于低温工况下,降温初期帐篷内温度均匀,随环境舱进行内循环,冷风从门窗进入帐篷内部,头部和脚部温差3 ℃,120 min时帐篷内部0.6 m横向平面出现266 K低温。高0.6 m处横向区域分析如图12所示,当帐篷门窗全打开时,内部同一高度温度对称分布,在中心时温度最低为265 K,与实验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实验数据帐篷中心温度比模拟温度更低,这与图7气流运动规律相印证。同理,高温工况也是中心区域温度相对较高,可见夏季高温时,应避免在帐篷中心生活。
图6 内外表面温度对比(高温工况)Fig.6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s (high temperature case)
图7 低温工况温度云图(Z=3.0 m)Fig.7 Temperature cloud diagram (Z=3.0 m)
1)使用大尺度环境舱能够精确控制温度,通过使用对流换热方式,在环境气候舱内模拟帐篷内外热环境变化可行,该方法既可消除不稳定性实验因素影响,也能有效缩短实验周期。
2)采用极限温度实验方法,复现帐篷在极端高低温环境中热舒适性变化,帐篷特殊的篷围结构会导致高温环境下帐篷内部温度高于外界,在低温环境下帐篷内部温度低于外界。
3)通过实验与模拟对比,高温工况在帐篷中心区域头部和脚部区域温差达到5 ℃,低温工况温差为3 ℃,在进风口高度范围,帐篷内部温度对称分布,区域温差8 ℃,中心处于不利位置。由此可见,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应避免在附近工作生活。研究结果对目前通用救灾帐篷热舒适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8 高温工况温度云图(Z=3.0 m)Fig.8 Temperature could diagram in high temperature case when Z=3.0 m
图9 帐篷内部高度区域线Fig.9 Internal height area line of tent
图10 高温工况中心温度分布Fig.10 Centr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case
图11 低温工况中心温度分布Fig.11 Centr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low temperature case
图12 横向区域温度分布(Y=0.6 m)Fig.1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ransverse area (Y=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