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雯 冯亮 王文骏
淮海经济区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跨省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6年3月15日。在淮海经济区建立和发展中,其旅游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截至2020年4月,以“淮海经济区+旅游”为主题,通过CNKI 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取相关文献35 篇,这表明对淮海经济区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其旅游发展关注度不高。吴泓通过共生理论研究淮海经济区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吴睿怡从时空角度,利用百度指数进行数据分析,系统研究淮海经济区5A 级景区网络关注度。曹晓晓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专项研究。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冯亮就区域内经济差异演变进行研究,认为淮海经济区旅游格局呈现“一圈一点一带一片”的特点;周慧慧就淮海经济区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隶属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围进行系统研究。
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旅游发展并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且研究视角较少,鲜有学者对淮海经济区A 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及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淮海经济区A 级旅游景区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景区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区域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淮海经济区原主要范围包括苏、鲁、豫、皖四省的20 个地级市,由于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撤销莱芜市,因此本文中主要包括19 各地级市。根据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的文化和旅游厅等旅游官方网站发布的各省A 级旅游景区名录,笔者通过逐一统计,截至2020年5月,淮海经济区共计A 级旅游景区891 处,其中江苏239 处,安徽106 处,山东525 处,河南21 处。
通过分别计算淮海经济区以及区域内四省的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对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且通过洛伦兹曲线进行验证。
(1)地理集中指数
衡量某地区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集散情况,常用可以计算该区域地理集中指数,公式为:
公式(1)中:地理集中指数用G 表示,xi代表省(市)A 级旅游景区数量,n 代表省(市)的总个数,T 代表淮海经济区(各省)A 级旅游景区总量,表示如若A 级旅游景区平均分布在淮海经济区(各省)的地理集中指数。
(2)基尼系数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可以通过基尼系数反映,其公式为:
公式(2)中:N 为省(市)的总数;Pi为 各省(市)A 级旅游景区占淮海经济区(各省)总数的比重;Gini 数值大小集中程度高低成正比。C 表示淮海经济区景区分布均衡的程度。
淮海经济区范围内,各省A 级旅游景区数量相差较为悬殊,其中山东省A 级旅游景区525 处,占淮海经济区总数的58.92%,而河南A 级旅游景区数量仅为淮海经济区A 级旅游景区的2.36%(见表1)。从淮海经济区各省A 级旅游景区数量在本省内的占比情况来看,山东省共有A 级旅游景区1227 处,淮海经济区域内A 级旅游景区525 处。河南共有A 级旅游景区495 处,其中21 处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安徽省共有A 级旅游景区458 处,其中淮海经济区占106 处。江苏A 级旅游景区共计615 处,其中淮海经济区内为239 处。由此可见,淮海经济区内山东A 级景区数量最多,且占本省内A 级景区比重最高(42.79%)。河南A 级景区数量较少,且占本省内A 级景区比重最小。
研究表明,等级越高,景区旅游影响力大,淮海经济区5A 级景区9 处,其中山东、江苏分别拥有4 处,安徽1 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A 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84、70、22、12。因此,从省际旅游影响力看淮海经济区内山东A 级景区影响力最大,江苏次之,河南A 级景区影响力最小。
?
从市际A 级景区分布角度看,各市A 级景区数量及景区等级差异明显。临沂拥有A 级景区数量最多,济宁次之,景区数量均大于100。A 级景区数量区间为50—99 的主要有徐州、盐城、泰安、枣庄、日照五市。景区数量区间为11—49 的有连云港、淮安、宿迁、宿州、亳州、阜阳、蚌埠、菏泽。景区数量少于10的有淮北、开封、周口、商丘,其中周口拥有的A 级景区数量最少,仅为3 处。在旅游市场中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淮海经济区各市中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临沂、济宁、徐州、淮安、盐城。各市内4A 及以上景区占本市比较高的为开封、周口、淮安、徐州。
淮海经济区有A 级景区3 处、2A 级景区300 处、3A 级景区391 处、4A 级景区188 处、5A 级景区9 处。其中3A 级旅游景区所占比重最大(约43.88%),A 旅游景区占比最小(0.337%)。各省内4A 及以上景区分别为江苏74 处、安徽23 处、山东88 处、河南12 处,在旅游线路景区研究中发现游客倾向于选择4A 及以上景区,淮海经济区4A、5A 级景区共计197 处,占景区总数的22.1%,因此,淮海经济区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
依据计算公式,淮海经济区景区总数891 处,分布于4 省,即T=891,n=4 经计算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地理集中指数G=65.87,=50,G>。因此,从省际角度看,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分布较为集中。分别计算各省内A 级景区地理集中指数,研究发现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内A 级景区均呈集中分布(见表2)。
表2 淮海经济区各省A 级景区地理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
本文通过对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基尼系数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其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根据公式,淮海经济区四个省份即N=4,计算得出Gini=0.7258,C=0.2742。然后,分别计算各省的基尼系数,江苏、河南、山东、安徽N分别为5、3、6、5,Gini分别为0.9854、0.9141、0.9174、0.9369。由此可见淮海经济区内A 级景区集中程度最高、空间分布均衡性低的是江苏省,河南省A 级景区集中程度相对其他三省较低。
本文借助洛伦兹曲线对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空间分布进行验证,以各省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各省为横坐标,绘制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洛伦兹曲线图。由图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图呈下凹状态(见图1),这表明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空间上呈集群分布,符合淮海经济A 级景区分布集中的结论。
图1 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的相关数据,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对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区际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省际分布不均匀,各市A 级景区数量及景区等级差异明显。从景区数量来看,山东景区数量优势明显,河南A 级景区数量最少。4A 级及以上景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的旅游影响力,因此从省级影响力看,山东景区影响力最大,江苏次之,河南最小。
第二,在A级景区五个等级中,淮海经济区3A级景区数量最多,2A 级景区数量次之,4A 级景区位列第三。A 级景区数量市际分布中,临沂、济宁数量优势明显,市际旅游影响力位列前五的市主要包括临沂市、济宁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
第三,淮海经济区A 级景区空间分布均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此外,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本省内A级景区也均呈集中分布态势,但各省A 级景区空间集中程度不同。
第一,统筹旅游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协调淮海经济区资源管理,探索区域旅游资源共享与保护新战略,如一方面可以线上强化各地旅游政务部门、经营部门等的关联网站、友好单位关联度,整合旅游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推广运营“淮海经济区旅游一卡通”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线下对接。此外,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因素。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淮海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类型上有着优势,景区类型主要包含自然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多种类型,针对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淮海经济区可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徐州—淮海战役的主战场”的作用,一方面以“决战淮海”为主题推进红色旅游景区跨区域合作,另一方面结合重要历史时间节点、英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将各大要素进行组合、串联,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性的红色旅游线路。
第三,有的放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交通运输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强力支撑。以“一带一路”为发展契机,着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区域交通网络的对接,打破省级边界效应,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加强县域交通路网建设。此外,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应重视星级旅游厕所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强化旅游指示标志的人性化、系统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