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水
新冠疫情的威胁进入第三年,全国养老机构封控力度持续收紧,纷纷选择“关紧大门”。“养老机构是实打实‘抗疫抗三年’,最早封闭、最晚解封。”有养老行业人士如是形容。但严格的“全封闭”管理,是否足以让养老机构“高枕无忧”?入住老人们的各种需求能得到保障吗?
仅隔半小时车程,却未能见到姥爷最后一面,这成为陈薇一家永远的痛。
4月18日,河北唐山迁安市等地出现零星疫情,随即唐山多地进入全域封控管理或静态管理状态。5月8日凌晨,陈薇的姥爷在迁西县一养老院宣告病危。接到养老院的电话时,封在迁安市的陈薇一家人却无法赶过去。
陈薇说,姥爷此前在养老院的日子还算舒心,妈妈和舅舅每隔一两天就会去探望。一家人对养老院的照料也很满意。但就在唐山封控的前两三天,姥爷突发脑梗,舅舅待在院里陪护。后来养老院执行封控政策,一律不许外来人员探视。从那之后,陈薇一家就再没见过姥爷,直到姥爷去世后接回遗体。
“我从情感上非常理解家属,但不能违反防疫规定。”迁安另一家养老院院长张茹说。近来,她见过太多相似的遭遇,院方也十分为难:院里曾有去世老人的家属因难以理解封控规定,做出一些过激举动,他们只能赔礼道歉。
新冠疫情的威胁进入第三年,全国养老机构封控力度持续收紧。“弦绷得很紧。”一名省会城市民政局人士说,“如果养老机构发生感染,当地民政这一条线从市到街道可能都要受处分,追责‘上不封顶’。”
“养老院是实打实‘抗疫三年’。”武汉市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徐平感叹。
封闭在院内的老人、员工压力都不小。北京的陈女士说,目前养老院无法进出,但她要长期服药和吃保健品,家人却不能送过来。“院里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属不能见,有病出去就别回来了”。陈女士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回应。北京市民政局回复称,老年人如有特殊需求,可以向养老院所在的区民政局提出一人一方案、一事一议的申请,由区民政局进行批复,然后具体为老年人解决困难。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某养老院院长叶路还记得,4月的一天清晨,院里传来老人的哭声。因为太过思念家人,老人哭了一整天。“随着封控时间拉长,老人的情绪也越发不稳定,不服管理、和护工吵闹的情况经常发生,还有的老人半夜站在护工床边哭。”
关在养老院的院长和员工也很焦虑。“封得太久,首先员工心理上就受不了。我每天都在忙着安抚,即使机构亏钱也在发补贴,生怕人跑了。”徐平说,“为了抗疫,物资消杀、人员登记都要加派人手,缓冲区、清洁区还要两套人马,这时哪怕是少一个人,剩下的人都很崩溃。”
为了缓解老人和员工的焦虑情绪,北京通州区诚和敬长者公馆负责人王前进思来想去,在院内开辟出一块菜地,让员工和老人每天种菜解压。“条件有限,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前进说。
可即便严防死守,此次上海疫情中,仍有许多养老机构被病毒“攻破”。记者从家属、护工等处获悉,上海新长征福利院和东海老年护理医院在疫情早期即已进入封闭管理,禁止人员外出和家属探视,但还是在几周后出现疫情感染。原因在于,养老机构有外出就医、采购的刚需,即便在最极端的疫情暴发期,机构完全“与世隔绝”也不现实。
在封闭管理中,中国养老行业早期发展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在疫情下也集中爆发。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中国的商业化养老机构发展只走过短短九个年头,各地养老机构良莠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封闭状态下,防疫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员工却在持续流失,机构压力骤增,管理质量下降难以避免。有业内人士反映说,正常情况下,国内机构护工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比例在1∶2-1∶5之间,对自理型老人的比例多在1∶10左右,且有条件的都会实行“三班倒”。但在长期封控下,个别机构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比例已经下降到1∶6甚至更低。这样一来,老年人的照护质量肯定大打折扣。
养老院的硬件设施条件,也会影响防疫效果。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红亚介绍,原有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新冠这种等级的传染病防治需要,特别是旧物业改造而成的小型养老院,普遍没有相对独立的楼栋或区域,更没有独立的通风系统。这为封闭管理下的标准措施——设置清洁、缓冲、污染“三区”的执行带来困难。
“按照我们当地的要求,如果机构里没有空间设立缓冲区,养老机构需在民政部门指导下去租酒店房间,作为隔离点。但有些机构本来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在院子里简单搭个棚子。”一名南京市养老院院长反映。
除了严防感染,关于“破防”后如何尽量降低交叉感染与病死率,国内养老机构的经验更为匮乏。“文件下了一轮又一轮,基本都是叫你封闭。至于感染之后怎么办,这方面的建议很少。”一名苏州市养老院院长坦言,目前养老机构的方案仍然是,一旦感染,就等疾控人员来拉走。
即便是具有“医养结合”资质、有驻院医师甚至配套医院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也不具备传染病防治的条件。
更多行业人士担心,疫情下漫长的行业寒冬,会进一步削弱养老机构的实力,使其在满足防疫要求、维持服务质量和保证长期经营上艰难寻求平衡。
最直接的冲击表现为入住率显著下滑。叶路在武汉武昌区经营的小型养老院正陷入窘境。院里有床位50张,疫情前入住人数维持在36人左右,疫情以来入住率减少一半,目前只有17人在院。一般而言,要使单个养老院账面现金流为正,入住率需要达到六七成。
隐性冲击表现为行业人才流失。苏州某养老机构负责人李天利说,自己入行以来就没有真正的休息日,周末保持随叫随到。而相较其他行业,管理层薪资待遇却更低,疫情期间更添繁杂的防疫事务。近三年来,他目睹身边不少院长选择转行。“身边一些做了十几二十年的院长,非常有责任心,能力很强,现在天天哭着喊着说真干不了了。相对于护理员,养老行业时下更缺‘一把手’。”李天利说。
李天利说,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女性。长期封控之下,除了自身工作压力大,不少护理员难以兼顾家庭。“很多护理员带着孩子在养老院关了三四个月或半年。多数情况下,难以平衡两头的护理员不得不选择辞职。”
“养老行业需要很长的培育期,疫情或将它一朝打回10年前。行业积累的资金、人才等资本正在快速流失。”一位养老项目管理者担忧,疫情冲击下,根基尚薄弱的养老行业风雨飘摇,最终将损害老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