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青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烟台 264001)
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其为蔬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更好地满足蔬菜生长需求,确保蔬菜能够全年销售,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1]。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绿色、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防治方法对设施蔬菜病虫害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降低病虫害对蔬菜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2]。本文在分析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阐述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模式,以期为提高设施蔬菜的品质与产量提供参考。
设施蔬菜产量高、品质好,在各地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为带动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但是设施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且处于封闭状态,适宜各种病虫害生存与繁殖,导致各种病虫害迅速蔓延,影响了蔬菜品质和产量。 另外,菜农防治意识不强,未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多种蔬菜病虫害大规模出现,危害程度越来越大,经济损失惨重[3]。
现阶段,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在防治过程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药残留和病虫害抗药性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病虫害发生后再施药。当前大部分菜农并未树立较强的病虫害防控意识,加之其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常常在病虫害较为严重时才发现,随后大量喷施农药,具体用量和施用频率也不科学。二是无论是否发生病虫害,部分菜农常根据经验盲目地定期喷药,这样不仅提高了种植成本,还会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药剂使用不合理。 部分菜农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常盲目搬照过去的经验来判定病虫危害情况,这种不科学的判断方式,极易导致药剂使用不合理,例如选择杀菌剂防治害虫、采用杀虫剂防治侵染性病害,造成病虫害抗性增强,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
2.1.1采取轮作方式,科学施肥。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不能在相同地块连续种植同一蔬菜,必须实施2~3 年轮作模式,以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4]。设施蔬菜播种前应进行土壤翻耕,以杀灭土壤中残存的病菌,同时可以清除杂草,消除各类虫害的传播载体。结合翻耕施足基肥,主要施用有机肥,并合理配施适量氮肥、磷肥、钾肥,以满足设施蔬菜各生长时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同时有利于优化土壤结构,提升蔬菜的抗性。
2.1.2合理确定蔬菜种类。蔬菜种类不同,其抗病虫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实际,选用抗病性较强和产量较高的品种。另外,还应结合蔬菜的生育期科学确定播种时间,确保蔬菜幼苗生长期与当地病虫害发生时间错开。 设施蔬菜一般土传病害比较严重,可采用免疫砧木嫁接的方式,提升蔬菜幼苗抗性。
2.1.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够确保蔬菜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通风透光环境,为蔬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其抗病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在实际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各类蔬菜的生长状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不合理,易导致大棚透风、透光率不足以及蔬菜生长不良等。
2.1.4选择高效栽培模式。 设施蔬菜一般采取宽窄行种植,有利于控制种植密度,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升大棚透风透光性能,解决田间积水问题,达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 此外,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保证蔬菜健康生长。
2.2.1种子处理。播种之前,应将种子晾晒3 d 左右,杀灭种子表皮残留的病菌,同时提升其吸水性能,避免苗期发生病虫害。瓜果、茄果类蔬菜播种之前需要浸种,采用50 ℃左右的水浸种15 min;豆科、十字花科类蔬菜,应当选择40~45 ℃温水浸种15 min。 另外,结合各种病虫害发生情况,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2.2高温堆肥灭菌杀虫。 施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有机肥施用前60 d 应进行堆积发酵,可杀灭粪便内的虫卵和致病菌,还能避免烧根。
2.2.3高温闷棚处理。 土壤深翻后必须及时整平地面,覆盖地膜,使通风口处于密封状态,高温闷棚7 d。只要大棚内温度在60~70 ℃范围内,土壤表面温度则有40~50 ℃,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虫卵、病菌等[5]。
2.2.4利用光、色板和食物进行诱杀。有些害虫具有趋光性、趋色性和趋食性,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可以通过诱杀方式,合理控制棚内害虫数量,降低其产卵量。另外,可在蔬菜上方设置防虫网,隔绝害虫。
2.3.1利用天敌。如果当地条件允许,菜农可在大棚中释放害虫天敌,依靠天敌来灭杀各类害虫。 例如,对于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可借助瓢虫、草蛉、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以及丽蚜小峰等寄生性天敌。
2.3.2应用生物农药。 采用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及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例如,针对小菜蛾、蓟马、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十八星瓢虫等,可采用多杀菌素、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性农药进行防治;针对甜瓜枯萎病、番茄青枯病,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防治;针对灰霉病等叶部及茎部病害,可采用0.3%苦参碱水剂进行防治[6]。
2.3.3应用性信息素诱杀和迷向技术。 性信息素诱杀和迷向技术是借助昆虫性信息素进行仿生、释放与穿刺,对成虫进行有效诱杀,且能有效控制与干扰昆虫交配行为。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主要用于防治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对雄成虫进行全面、有效地诱杀,对子代种群数量予以控制。迷向技术重点防治食心虫、小菜蛾等,通过缓慢释放性信息素,干扰雌虫与雄虫交配,降低其交配概率,减少害虫数量。
在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必须严格遵循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管理要求,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病虫害防治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其发生规律,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情况,保证化学防治的有效性,尽快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病虫害生态防控机制。
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点在于落实与践行“绿色植保”这一原则,统防统治则是基于病虫害发生特征,对防控方式进行统一。 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统防统治相融合,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对此,各地应积极创新,进一步强化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与组织性,深入探索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模式。
采取“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推广的模式,其中:政府部门应加强防控技术方面的指导,并制定相关政策性措施, 为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经费(例如,成都、张家港等地政府设定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生产与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其进行零差价补贴,补贴比例高达18%~33%);企业积极同农户签署合同,投入绿色防控物资,并参与蔬菜产品销售;农户则积极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管理,并投入一定的物资。
借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集成示范与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取企业出资、基地农技部门指导技术的合作模式,选择在出口蔬菜基地、“三品一标”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例如,盐城地区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广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蓝)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农药残留量逐渐达标,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强化了市场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农业效益。
对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强指导,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大力支持,积极响应,负责具体实施;政府部门则基于绿色防控技术试验情况,在植保机械购置、统防统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广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