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岩 张晓云 周军永 张会影
(1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 100081;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 100081 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绿色食品基地)是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要求实施生产与管理,经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批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启动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工作,经过16年的探索和实践,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已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与管理轨道,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在支撑绿色食品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4年绿色食品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始了绿色食品基地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以黑龙江省13个创建单位的20个绿色食品基地为试点,为在全国推广摸索经验。经过不懈的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单位由13个增加到516个,原料基地由20个增加到742个,基地面积由82万hm2扩大到1 133.3万hm2,直接对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近3 000家,带动2 247万户农户发展。
2020年,在绿色食品基地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701.8万hm2,产量5 844万t;油料作物面积达到204.7万 hm2,产量 554万 t;蔬菜面积 79.7万 hm2,产量 2 089万 t;水果面积 89.9万 hm2,产量 1 743万 t;茶叶面积23.6万hm2,产量113万t。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超过33.3万hm2的有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四川、新疆等9个省区,其中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新疆等4个省区超过66.7万hm2。
绿色食品基地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绿色食品事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发展历程是绿色食品效益逐步增加、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作用日益凸显的过程。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200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指出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这标志着绿色食品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政策优势日益良好和政府推动力度越来越大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体系优势、制度优势和品牌优势,将绿色食品品牌效应延伸到农业生产环节中,将绿色食品事业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工作中,进一步凸显事业发展的公益性。在这样一个战略决策下,绿色食品基地应运而生、应时而生。2005年,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当年全国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建了106个基地,基地面积达211.7万hm2,生产总量1 470万t。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2项工作:一是从2004年初开始绿色食品基地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并将黑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批准其13个创建单位的20个基地为试点基地,这为接下来全国大面积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到2007年下半年,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相关制度、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有效确保了基地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也标志着基地建设即将迎来全面发展阶段。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将公众的关注再度引向食品安全,供应安全优质食品成为社会和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一时期,随着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地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各省基地创建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全面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水平,不断优化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实现了基地建设规模、质量、速度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质量可追溯、市场准入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基地体系队伍建设和基地产品市场化推广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2009年,共有256个绿色食品基地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2009烟台博览会,展会期间还成功举办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研讨会,为基地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了基地产品的转化升值。2011年8月,首次召开全国性专题研究部署基地建设工作的会议。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推进军队农副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军队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达标基地管理办法》。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范围更加广泛,市场影响力日益凸显,有效带动了地方政府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的积极性,促进了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2016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指出,“十三五”期间基地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线为重点,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这一阶段完成了基地建设由数量扩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管理队伍体系日趋完善。2017年,以“提升质量、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基地的属地管理责任,通过严格审核要求、规范基地管理,要求各基地按照新办法、以强化基地产销对接为重点进行整改,使基地产销对接率稳步上升,基地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对重创建、轻监管、建设发展不积极和产销对接无进展的基地催促整改,允许提出延期续报申请。
绿色食品基地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力地支撑了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已成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有特色、有生命力、示范引领性强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绿色食品基地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县(市、区)政府是绿色食品基地的申报主体,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部门协调、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领导推动作用。龙头企业在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可或缺,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通过树立品牌、培育消费市场、运用农产品优质优价和市场激励机制等拉动手段有效调动了基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增产增效。
这一运行模式首先通过标准化生产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其次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实施“企业带农户、农户连企业”的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再次通过品牌化增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基地产品的竞争力,体现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和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品牌化,三者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3个方面为实施农业标准化做了有益探索。一是规模化。以县域为单位,从基地入手,整建制地推进,有效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适度规模问题。二是组织化。基地建设注重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有效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化问题。平均每个基地联结约4个企业,带动3万个农户。三是品牌化。基地建设依托和放大绿色食品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有效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动力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标志,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行绿色化、减量化、清洁化和可持续生产,注重产地环境保护,科学合理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追求以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目标,突出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匹配的优势和作用,是我国农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者。一是通过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农作物生产条件,培肥了土壤,起到了保持良好生态循环系统的作用。二是通过对基地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品及加工生产、包装、贮运等环节的检测和管理,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据测算,通过绿色食品基地生产,年均折合减少氮肥施用超过260万t,年均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超过9.4万t,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超过5 850万t,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缓解环境承载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通过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探索之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严格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建立了基地轮检制度和产品年度检测制度,落实“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初步实现了全程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业规范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另外,基地标准化建设带来了绿色食品特别是基地监管的革命,从根本上转变了基地监管方式,较好地实现了2个转变,即由分散监管向集中监管转变、由产品认证后监管向产品认证前监管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把监管工作提前延伸到基地“田间地头”,确保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全国来看,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在近几年全国农产品例行抽检中,绿色食品合格率均在98%以上。
绿色食品基地联结着生产种植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承担着提供安全优质原料、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原料基地的产销对接有效地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注重发挥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壮大了当地主导产业,不仅支撑着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也推动了基地对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据统计,平均每个基地联结3.88个企业,在原料基地周边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集群,部分基地还进行了跨省区联结,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整体发展,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创建是手段,增效是目的。一是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各地积极推动品牌战略,培育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绿色食品基地品牌,形成了质量—品牌—效益的良性发展机制,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三是部分地区通过积极推进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的产销对接,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依托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原料对接,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贫困地区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既发挥了生态环境优势,又促进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脱贫增收。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者体现着基地的建设效益,但这效益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的效益。基地通过提高基地产品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是确保绿色食品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通过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治理和投入品管控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环境资源生态化,为绿色食品基地持续健康发展创作良好的基础条件[1]。
近年来,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20年,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四川、新疆等9个省区的绿色食品基地达到582个,占全国基地总数的78.4%,部分省份基地规模小且发展缓慢。二是原料产品结构单一。2020年,粮食和油料作物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80%左右,糖料和茶叶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6%,产业发展不平衡。三是原料基地与基地产品生产企业对接不紧密。在20个省份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中,14个省份提出绿色企业存在原料来源困难的问题,跨省区的产销对接存在客观上的制约因素。针对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应积极引导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和产业特点做好规划指导;巩固产业扶贫和品牌扶贫成果,逐步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优化基地产品结构,促进原料产品多样化发展[2]。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应不断激发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活力。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发布绿色食品获证企业、基地产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专业经销商等信息,促进加工企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不仅有利于基地农民增收,而且便于加工企业采购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3-4]。
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过程中,应严把创建关口、严格创建标准、强化技术培训,保障各项管理技术措施有效落实;探索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监管工作新机制,将基地建设纳入绿色食品产业化监管内容,与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同部署、共落实,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