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探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22-12-13 11:54陈世强
广东蚕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贵州省

陈世强

(青海民族大学经管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在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方面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推行建设普惠金融国家战略方面更是引领全球。根据《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1》,我国近年来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但区域间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其中,东部地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 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共享。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更广泛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从而提升金融包容性、改善社会福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

1.1 数字普惠金融可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

由于相关业务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不产生线下相关费用,且数字系统的分析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因此通过互联网金融环境以较低的成本运营许多原本在传统金融环境下难以盈利的业务,从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能以低成本为更广大的客户群体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普惠金融的实施及创新上,通过持续创新,降低成本,实现良性循环。

1.2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少金融的负外部性

数字普惠金融的优点就在于其通过压缩人工成本和创新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比传统金融机构产品收益更高的金融产品。这一系列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业的负外部性,有效地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普惠金融的门槛下降,从而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普惠金 融服务。

1.3 数字普惠金融可提供便捷、广覆盖的金融服务

便捷和广覆盖就是数字业务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并扩大服务范围。数字金融为普惠金融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服务方式,提供了更宽广的覆盖面,通过网络将普惠金融服务扩展到更偏远的农村地区,有助于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1.4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特征

第一,金融业产品及服务更加多样,适用范围也得以扩大,使得金融体系的构建更加立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完善金融体系。

第二,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其发展目的是致力于服务金融弱势群体,所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主体持续呈多元化发展,在原有金融环境下扩宽了主体层次,银行及金融机构等客体种类也在持续增加。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不断朝商业化发展,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而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才有利于推动经济体系的改善。

2 贵州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作为中国昔日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贵州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国之最,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民众搬出大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正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自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贵州省经济增速连续9年维持在全国前三的水平(见图1),人均GDP也由2015年的28547元快速增至2020年的46267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持续获得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贵州省与中部、东部强省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图1 2011年—2019年贵州省GDP

2.1 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2020年9月,贵州省委、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以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为核心,重点针对贫困地区,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金融扶贫资金缺口大、精准度不高、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备等突出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员加快脱贫。该意见有效地推进了贵州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低成本的优势,改善当地农村居民整体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2]。脱贫攻坚任务取得胜利后,后续如何保证脱贫不返贫等成为重要课题。2021年5月25日,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从成立那天起,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把新国发2号文件的好政策变成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落实,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

2.2 数字普惠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逐步完善了省内涉农金融机构的整体组织体系。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涉农金融机构由2017年的100余家增至2020年的202家。一是村镇银行在各县区实现铺开式建设,整体实现了各县区金融服务全覆盖;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通过单列60亿元以上扶贫再贷款支持产业扶贫的方式,指导省联社在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创设“一县一业”深扶贷产业扶贫信贷产品。2020年仅前半年,贵州省涉农贷款余额就高达13338.2亿元,较2020年初新增1081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各项贷款增速0.3个百分点。

2.3 互联网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2017年12月,由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发建设的“贵州省信用云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标志着贵州建成了全国第一朵“信用云”。在“贵州信用云”工程的基础上,将各类金融机构数据整合完善,利用其前置审批、非法集资检测预警等功能对省内金融组织开展工作,有效降低非法集资风险[3]。2018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贵州省农权抵押管理系统”,系统率先在贵州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推广运用。“贵州省农权抵押管理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政府产权主管机构、金融机构加入联盟链。一方面,农村资产的确权、抵押、产权变更及贷款管理可通过智能合约在部门间信息共享,各参与单位构建分布式账本,达到交易可追溯且数据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共享的目的,有效防止多头抵押;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办理效率,抵押人在金融机构即可办理全部业务[4]。

3 数字普惠金融在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3.1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贷款融资

传统金融市场中,农民群体及农村小微产业资金薄弱,经营规模小,缺乏足够的生产工具,在融资中缺乏足够的抵押产品,难以从融资中获得足够的贷款需求资金。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由政府推动,联合有关部门及企业,利用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源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了金融贷款或者金融背书。数字普惠金融发挥融资效应,增加了农民群体及农村小微产业的融资途径,通过网络众筹和股权融资等数字金融融资方式,扩大了可贷款资金规模,可以为农村客户群体升级生产设备、扩大经营规模提供帮助。

3.2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整体增收

当前贵州省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数字普惠金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衍生发展出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有效地丰富农村居民的投资方式,推动农村居民增收。投资渠道和理财方式的扩展有利于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增加非农业收入,进而提升整体收入水平。

3.3 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人力资本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城乡基础教育的程度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居民除了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很难获得各项技能培训机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开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金融知识及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为收入增长打下基础[5]。

3.4 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分担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创新衍生出数字担保、数字信贷等金融产品,有效分担了农村居民及小微产业经营风险。通过改进风险分担结构可以鼓励农村居民积极生产,促进了农村地区农业及各小微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大数据及网络扩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合理匹配生产端及市场需求,降低了短保质期产品的积压风险。

4 贵州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政府在政策上对数字普惠金融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持,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支持和金融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动力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整体来看,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但是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贵州等西部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1 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信基础建设是数字普惠金融铺开的先决条件及物质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976.1万人,占全省网民总数的35.6%。虽然贵州省电网覆盖范围内的农村都进入“电气时代”,但是仍然有部分贫困地区仍然难以日常使用电力。而在网络普及方面,贵州省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程度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范围也远小于城镇地区。因为贵州省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缺乏使用金融服务的载体,所以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6]。

4.2 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的差别。数字鸿沟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既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剧了社会分化[7]。截至2021年5月11日,贵州省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为209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仅占全省人口的32%。农村地区用户是数字时代主要的边缘群体,基于所受教育程度较低,贵州省许多农村地区居民都无法享受移动互联时代的便利。总体来说,农村居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在数字金融素养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只有较少部分农村居民对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贷款、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有所了解,导致其金融活动和互联网活动参与度低。

4.3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但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传统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在贵州省内,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经营主体的贵州农村商业银行、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经营区域和市场环境等因素限制着这些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相关运行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革。因此这类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基于其自主创新来为农村居民提供行之有效、价格适合普惠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5 贵州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三农”发展的信息环境

第一,联合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将数字普惠金融基础建设放在首位,进行全省通电建设,扩展省内农村地区互联网信号覆盖范围,为全省农村地区居民使用金融服务打下基础。第二,构建贵州省各县域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收集省内农村地区金融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区域内的网上交易信息系统及社保、税务和水电供应等企业,立体化、多维度地对交易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多重甄别,选择性地对农村用户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全面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第三,应当在贵州省农村地区建立稳妥、审慎的数字普惠金融立体监管机制。在有保护的前提下全面刺激金融监管科技发展,以科技手段之矛积极主动地应对新型金融风险,切实保护农村用户的合法权益。

5.2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贵州省城乡数字化发展差距非常明显,推进基础化建设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第一,贵州省政府应结合有关部门及企业在省内农村地区继续推进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将农村硬件设施的短板补齐。第二,贵州省应当持续推动省内农村地区居民教育,在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的同时,有针对地对农村弱势群体开展数字金融培训,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了解程度。第三,贵州省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开展线下业务扩展,在数字服务之余以实体方式下沉金融服务,保证各类客户群体都能得到服务。

5.3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结合当地实情及优势将农业产业链和数字普惠金融进行有机结合。数字普惠金融高精确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匹配产业链中各环节具体资金需求,减少资金浪费,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农村地区小微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结合“贵州信用云”,根据当地各县域不同的具体需求,研发具备地域针对性,符合贵州省乡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线上工具。在向各县域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有效地提供个性化、简单易懂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能不断通过线上服务积累数据,为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累经验,推动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6 总结

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条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贵州省,存在着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贵州省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解决当前存在问题,推动当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